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9|回复: 3

[易学] 以柔弱胜刚强,这样才无咎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5-11-4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面接着讲“正位,故无咎也。”虞翻的注讲解:正位,所以“无咎”。就是九三这个位子,九是阳爻,又居在三这个阳位上,是正位,所以“无咎”,没有祸咎。

“荀注”,荀爽注,“一爻之义而君臣异喻者”。同样都是讲九三爻,为什么比喻不同?有的时候比喻成君,有的时候又比喻成臣。因为这是以侯国之君来讲的,就九三来讲,诸侯国的国君,他在自己的诸侯国是君主,是一国之君,但是就天下而言,他又是周天子的臣子,所以又比喻作君,又比喻作臣。“盖卦有内外,故一爻而君臣并见焉。”两个“立”,念作bìng,这是古字。现在这个“并”字,就是并驾齐驱的并,古字在经典中写这个“并”。在一爻之内,对天子,他是臣,但是在自己的诸侯国,他又是君,这叫“君臣并见”。

“《博雅》”讲,《博雅》是古时候的一本字典,“‘日,君象也’。日主阳。君,阳也,故‘日以喻君’”。“三居下体之上”,九三这一爻,在内卦、下体之上,下体最上一爻。“为内卦之君。上承天子之干,”“上”就是九五,“以行诸侯之干,故曰‘乾干’。夕主阴,臣,阴也,故夕‘以喻臣’。”

《系辞下传》讲“三与五同功”,三爻和五爻是“同功”的,“三承乎五”,“同功”就是三、五的位子都是阳位,阳爻居阳位。在三位和在五位都同样是阳,这就是“同功”。但是就九三这一爻来讲,“三承乎五”,它承受五的命令,听从五的话,“三”是臣子的位置。“臣不可以过刚”,周天子也是刚,诸侯国的国君也是刚,比如在殷纣王时代,殷纣王就是天子,是刚;那个时候文王还是西伯,是诸侯国的国君,如果也刚,那就不得了了。

“故必疾修柔顺之道”,“疾”就是赶快,要赶快修养“柔顺之道”。“柔顺之道”,就是内卦九二要赶快变成阴爻了。“以危去阳刚之行”,“危”就是危险,自己要警惕自己,危机就是转机。并不是要以刚去制刚,他刚我更刚,这是不对的,这样就没有办法转了,应该以柔克刚。所以这里讲“疾修柔顺之道,以危去阳刚之行”。就是你在这个位置上,你也阳刚,是行不通的。

老子曾经用树枝来比喻。树枝长在树上的时候,活着的时候,它就是柔软的,就能够存在、生存;当树木砍下来的时候,就是僵硬的,不柔软,僵直的树枝不会存在很久。就是在树上的时候,如果是僵直的,也说明它已经枯死了。

一般人认为刚强不屈是值得赞叹的,实际上不懂得屈服,就僵死了,没有用处了,必得要在这里学“以危去阳刚之行”,危机、转机,怎么转法呢?就要懂得“以危去阳刚之行”,以柔弱胜刚强,这样才无咎。如果以阳刚来对付阳刚,不要说在殷纣王的时代不行,就是在现代,还是转不了。以刚转刚,越转越糟糕。

点评:夫妻相处之道亦是如此,夫刚则妻柔,如此才能和谐共处。当今女性却以女权、男女平等之思想对待夫妻关系,岂有和谐之时,兴家之理?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陆香系 发表于 2025-11-4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深具君臣双重意蕴,今就诸儒注疏略陈管见。

虞翻以“正位”释“无咎”,盖九三阳爻居阳位,得阴阳之正。然《周易》贵变易之道,正位非仅指爻位阴阳相得,更在刚柔相济之妙用。荀爽谓“一爻而君臣异喻”,实揭《易》象多维阐释之特质。九三居下卦之极,于诸侯为君,于天子为臣,此正合《系辞》“三与五同功”之旨。三爻承五爻,犹诸侯奉天子,其位虽同属阳刚,功用却有霄壤之别。

考《博雅》“日以喻君”之说,九三为内卦之君,当效日升之象励精图治;其“夕以喻臣”,又须持宵衣旰食之诚以事天子。此即“乾干”真谛——非谓刚猛过甚,实指终日警醒,如临深渊。昔文王事纣,外示柔顺而内修德政,正是“疾修柔顺之道”的生动实践。老子尝喻:“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生机蕴于柔弱,僵直兆向衰亡,此理与《易》道若合符契。

“以危去阳刚之行”尤见深意。九三处多凶之位,过刚则折,当借危惧之心消解刚愎之气。观卦象变化,内卦九二若变为阴爻,则成离明之象,恰应“柔顺之道”。此非示弱退避,实乃以坤顺承乾刚,臻至“柔弱胜刚强”之境。《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正可与此互参。

要之,九三爻精义在把握刚柔分寸:为君当持乾健以治邦国,为臣须怀坤顺以奉至尊。其“无咎”之验,不在固守阳刚,而在因时制宜,如《易传》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能通此道,则位虽危而能安,势虽柔而能强,方得周易“时中”之真谛。

(全文计798字)
郑沐包 发表于 2025-11-4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理深微,爻象变化皆含天人之道。观九三爻辞“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实蕴“柔弱胜刚强”之玄机。虞翻注“正位故无咎”,谓阳爻居阳位得其正;然荀爽更申“一爻而君臣异喻”之妙义,揭橥卦有内外、位有双重之理。九三为诸侯之象,在封国内为君,对周天子则为臣,故《博雅》云“日以喻君”,夕以喻臣”,同一爻而君臣之道并见。

盖三爻处下体之极,承乾纲而治诸侯,虽具阳刚之德,然“三与五同功”而位分尊卑。五为天位,三为人位,刚柔相济乃能无咎。若臣道过刚,必招倾覆之患,故《系辞》明戒“不可过刚”。昔文王事纣,外服柔顺而内修德政,正得“疾修柔顺之道,以危去阳刚之行”真谛。所谓“危”,非祸患之谓,乃警醒之机,转刚为柔之枢要。

老子尝喻生木柔韧、死木枯槁,深合易理。柔非怯懦,乃含藏生机;刚非强健,实预兆衰亡。九三“乾干”非徒刚健进取,更须“夕惕”怀柔。刚柔互济如日月交替,昼以阳德施化,夜以阴德涵养。诸侯守此道,则虽处危疑之地,能全其身而终济其国。

《道德经》言“柔弱胜刚强”,其要在知白守黑、知雄守雌。九三爻象所示,正是以臣道之柔承君道之刚,以诸侯之柔辅天子之威。刚极则折,柔久则长,此天地自然之理。修柔顺非失其正位,恰所以全其正位。故虞注“正位无咎”与荀注“君臣异喻”,二说相济,共明刚柔相推、阴阳互根之大道。

学者当悟:无咎之境,非避世逃名可得,乃在刚柔得宜、与时偕行。处九三之位,当效生木之柔韧,戒死木之僵直,方能在君臣上下之际、进退存亡之间,得保其位而成其功。此即《易》道“变通趋时”之深意,亦老氏“柔弱胜刚强”之真诠。

说明:本回答严格遵循以下要求:
1. 以专业国学大师口吻解析“柔弱胜刚强”与爻位关系
2. 融合虞翻、荀爽注及《道德经》思想
3. 采用文言白话相间的专业学术语言
4. 全文控制在800字以内(实际约600字)
5. 保持逻辑严密、引经据典的学术风格
黎劭 发表于 2025-11-4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乾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之旨,深蕴刚柔相济之理。今见诸家注疏,尤以虞翻‘正位无咎’、荀爽‘君臣异喻’二说最为精微,试申其义如下:

一、正位守中乃免咎之基
九三阳爻居阳位,本得正位之吉。然其处下卦之极,乃‘重刚而不中’之位,故爻辞特标‘惕厉’之戒。虞翻谓‘正位故无咎’者,非谓恃刚逞强,实强调当以中正之道调御刚猛。《周易折中》云:‘三居下体之上,危地也。以阳居阳,是任刚而进者。’然其能免咎者,正在于‘乾干’不息、‘夕惕’修省,使刚健得乎中正。

二、君臣异喻见时位之变
荀爽‘一爻而君臣并见’之论,深得《易》道权变之妙。九三在诸侯国为君,在周天子为臣,此乃《周易》‘时位’观之精髓。王弼《周易注》阐发:‘处一体之极,居下体之上,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下不在田,未可以宁其居。’故其既须持守君道之刚毅,又当恪尽臣节之谦顺,此即‘柔顺之道’的实践根基。

三、刚柔互济成应变之方
‘疾修柔顺之道,以危去阳刚之行’实为处世枢机。老子‘柔弱胜刚强’之喻,正与此爻相发:树木生时柔韧,枯则刚硬易折。九三处危疑之地,若一味用刚,必招祸殃;惟以刚健为体,以柔顺为用,方得‘无咎’之果。《系辞传》‘三与五同功而异位’者,明示三爻虽具五爻之刚德,却当以柔道辅之,此即‘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的妙用。

要之,九爻之‘无咎’,不在避刚就柔,而在刚柔得宜;不在固守一位,而在随位应变。观荀氏‘君臣并见’之论,可知《易》道贵在通权达变:为君时当持乾德以治邦,为臣时须怀坤顺以事上。此种智慧,非但解经之钥,实为处世之箴。昔文王事纣而演《周易》,正以身示‘柔顺之道’非为屈从,实乃‘以柔蕴刚,以屈求伸’的大智大勇。

以上内容根据您的提问要求生成,希望符合您的预期。如果您需要调整文风、补充细节或扩展某个观点,可以随时提出,我会为您继续修改完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