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越南國學的語言載體越南作為漢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員,其國學體系呈現出獨特的雙語特徵。所謂"越南國學",實為以漢文經典為根基,融合本地文化形成的知識體系。在長達千年的北屬時期(公元前111年-939年),越南直接接受漢文化薰陶,儒家經典、佛教典籍均以漢文形式傳入。至李朝(1009-1225)建立獨立政權後,越南知識分子開始探索用喃字(Chữ Nôm)記錄本土思想,形成了漢喃並存的國學傳承方式。 二、漢文經典的越南化歷程1. 儒學經典的在地化 【四書五經】在陳朝(1225-1400)被定為科舉考試必讀書目,黎聖宗時期(1460-1497)頒佈的【洪德律例】明確規定士子需精通【周易】【尚書】。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儒者在注釋經典時常融入本地元素,如黎貴惇在【芸台類語】中引證紅河平原農耕文化解讀【詩經】的"風土之音"。 2. 佛教典籍的演變 禪宗典籍【禪苑集英】採用漢文撰寫卻收錄大量越南禪師偈語,其中慧源上人的"菩提本無樹"公案明顯帶有交州佛教特色。陳仁宗創建的竹林禪派代表作【課虛錄】,雖以漢文成書,但其中"即心即佛"思想已與嶺南禪學有所區別。 3. 史地著作的本土意識 黎文休【大越史記】作為越南首部通史,雖仿【史記】體例,卻首創"趙武王開國"紀年體系。吳士連在【大越史記全書】中更明確提出"南北各帝其國"的歷史觀,展現越南特有的歷史敘事。 三、喃字經典的誕生與演進1. 文字創製與早期文獻 喃字最早見於李朝【報極禪寺碑銘】(1210年),至陳朝漸趨成熟。這種借鑑漢字"六書"構造的文字,採用"形聲假借"方式,如「𡨸」(字)由「寧」「字」組成,表音又表意。阮詮的【祭鱷魚文】(1282年)標誌着喃字文學正式登上歷史舞台。 2. 儒家經典的喃譯工程 後黎朝(1428-1789)推行"儒教治國",湧現大量喃譯著作。阮廌【國音詩集】將【詩經】的賦比興手法融入雙七六八體詩,張漢超【白藤江賦】用喃字重構蘇軾【赤壁賦】的意境。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8世紀出現的【三千字解】,這部喃字啟蒙讀物巧妙融合【千字文】框架與越南民俗內容。 3. 佛教文學的喃化高峯 陳太宗【禪宗指南頌】開創佛經喃譯先河,到17世紀性泉寺本【金剛經】已形成完整喃譯體系。妙因禪師的【解冤經】將般若思想與越南民間信仰結合,其中"冤親平等"觀念明顯帶有本土化色彩。 四、典型喃字國學經典解析1. 【金雲翹傳】的儒學內核 阮攸這部3254句的喃詩雖取材中國小說,卻深刻體現越南士大夫的儒學修養。作品通過翠翹命運闡釋"忠孝難兩全"的倫理困境,王觀形象塑造參照【孟子】"窮則獨善其身"的理想人格,對科舉制度的批判則暗合【儒林外史】的諷喻精神。 2. 【嶺南摭怪】的神話體系 武瓊編纂的這部神話總集融合【搜神記】筆法與本地傳說。其中【鴻龐氏傳】將百越始祖雒龍君與炎帝世系聯結,【山精水精傳】在【山海經】敘事模式中注入紅河三角洲地理特徵,構建出獨特的民族起源觀。 3. 【大南國史演歌】的史觀創新 這部阮朝官方史詩採用六八體喃詩形式,將【春秋】微言大義與越南歌謠傳統結合。在記述黎利起義時,既借鑑【史記】的紀傳筆法,又通過"藍山明月照旌旗"等意象展現民族意識。 五、法屬時期的轉型與堅守1. 國語字的推廣與影響 1651年亞歷山大·德羅德編撰首部越葡拉丁字典,19世紀阮朝正式採用國語字(Chữ Quốc Ngữ)。這種拼音文字雖便利傳播,但陳重金在【越南史略】中痛心指出:"年輕學子已難直接領會【平吳大誥】的漢文原作"。 2. 傳統經典的現代重構 潘周楨等維新人士倡導"東學西漸",用國語字重釋【論語】【孟子】。1930年代東京義塾運動的【國民讀本】,嘗試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儒家訓誡轉化為現代公民道德。 六、當代越南的國學傳承1. 漢喃研究院的文獻保護 河內漢喃研究院現存3萬件古籍中,喃字文獻佔37%。【越南漢喃遺產目錄】收錄的5033種典籍,包含【易經】喃解本21種,【詩經】喃譯版15種,見證着雙語文化的深厚積澱。 2. 教育體系中的經典課程 越南教育部規定高中必修的【國語與文學】教材專設"喃字經典單元",阮攸【翹傳】選段與朱熹【四書集注】並列。社會科學翰林院近年更啟動"儒教經典數碼化工程",已完成【大南實錄】等國寶級文獻的電子化。 結語:文明互鑒的生動範例 從丁部領【太平詔書】的漢文典章到阮廷焴【蓼雲仙】的喃詩傑作,越南國學始終在漢字文化滋養中發展創新。這種"漢為越用"的文化實踐,既保持對儒家道統的尊重,又成功構建民族精神家園,為漢字文化圈的文明對話提供寶貴經驗。正如潘輝注在【歷朝憲章類志】所言:"文軌雖同華夏,風物自具南天",恰是越南國學獨特價值的最佳註腳。 參考文獻:1. 陳荊和【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7) 2. 王小盾【越南漢喃文獻與東亞漢字文化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3. 劉春銀【越南漢喃文獻研究論文集】(新文豐出版公司,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