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越南国学的语言载体越南作为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其国学体系呈现出独特的双语特征。所谓"越南国学",实为以汉文经典为根基,融合本地文化形成的知识体系。在长达千年的北属时期(公元前111年-939年),越南直接接受汉文化熏陶,儒家经典、佛教典籍均以汉文形式传入。至李朝(1009-1225)建立独立政权后,越南知识分子开始探索用喃字(Chữ Nôm)记录本土思想,形成了汉喃并存的国学传承方式。 二、汉文经典的越南化历程1. 儒学经典的在地化 《四书五经》在陈朝(1225-1400)被定为科举考试必读书目,黎圣宗时期(1460-1497)颁布的《洪德律例》明确规定士子需精通《周易》《尚书》。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儒者在注释经典时常融入本地元素,如黎贵惇在《芸台类语》中引证红河平原农耕文化解读《诗经》的"风土之音"。 2. 佛教典籍的演变 禅宗典籍《禅苑集英》采用汉文撰写却收录大量越南禅师偈语,其中慧源上人的"菩提本无树"公案明显带有交州佛教特色。陈仁宗创建的竹林禅派代表作《课虚录》,虽以汉文成书,但其中"即心即佛"思想已与岭南禅学有所区别。 3. 史地著作的本土意识 黎文休《大越史记》作为越南首部通史,虽仿《史记》体例,却首创"赵武王开国"纪年体系。吴士连在《大越史记全书》中更明确提出"南北各帝其国"的历史观,展现越南特有的历史叙事。 三、喃字经典的诞生与演进1. 文字创制与早期文献 喃字最早见于李朝《报极禅寺碑铭》(1210年),至陈朝渐趋成熟。这种借鉴汉字"六书"构造的文字,采用"形声假借"方式,如‘𡨸’(字)由‘宁’‘字’组成,表音又表意。阮诠的《祭鳄鱼文》(1282年)标志着喃字文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2. 儒家经典的喃译工程 后黎朝(1428-1789)推行"儒教治国",涌现大量喃译著作。阮廌《国音诗集》将《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融入双七六八体诗,张汉超《白藤江赋》用喃字重构苏轼《赤壁赋》的意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8世纪出现的《三千字解》,这部喃字启蒙读物巧妙融合《千字文》框架与越南民俗内容。 3. 佛教文学的喃化高峰 陈太宗《禅宗指南颂》开创佛经喃译先河,到17世纪性泉寺本《金刚经》已形成完整喃译体系。妙因禅师的《解冤经》将般若思想与越南民间信仰结合,其中"冤亲平等"观念明显带有本土化色彩。 四、典型喃字国学经典解析1. 《金云翘传》的儒学内核 阮攸这部3254句的喃诗虽取材中国小说,却深刻体现越南士大夫的儒学修养。作品通过翠翘命运阐释"忠孝难两全"的伦理困境,王观形象塑造参照《孟子》"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人格,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则暗合《儒林外史》的讽喻精神。 2. 《岭南摭怪》的神话体系 武琼编纂的这部神话总集融合《搜神记》笔法与本地传说。其中《鸿庞氏传》将百越始祖雒龙君与炎帝世系联结,《山精水精传》在《山海经》叙事模式中注入红河三角洲地理特征,构建出独特的民族起源观。 3. 《大南国史演歌》的史观创新 这部阮朝官方史诗采用六八体喃诗形式,将《春秋》微言大义与越南歌谣传统结合。在记述黎利起义时,既借鉴《史记》的纪传笔法,又通过"蓝山明月照旌旗"等意象展现民族意识。 五、法属时期的转型与坚守1. 国语字的推广与影响 1651年亚历山大·德罗德编撰首部越葡拉丁字典,19世纪阮朝正式采用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这种拼音文字虽便利传播,但陈重金在《越南史略》中痛心指出:"年轻学子已难直接领会《平吴大诰》的汉文原作"。 2. 传统经典的现代重构 潘周桢等维新人士倡导"东学西渐",用国语字重释《论语》《孟子》。1930年代东京义塾运动的《国民读本》,尝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训诫转化为现代公民道德。 六、当代越南的国学传承1. 汉喃研究院的文献保护 河内汉喃研究院现存3万件古籍中,喃字文献占37%。《越南汉喃遗产目录》收录的5033种典籍,包含《易经》喃解本21种,《诗经》喃译版15种,见证着双语文化的深厚积淀。 2. 教育体系中的经典课程 越南教育部规定高中必修的《国语与文学》教材专设"喃字经典单元",阮攸《翘传》选段与朱熹《四书集注》并列。社会科学翰林院近年更启动"儒教经典数字化工程",已完成《大南实录》等国宝级文献的电子化。 结语:文明互鉴的生动范例 从丁部领《太平诏书》的汉文典章到阮廷焴《蓼云仙》的喃诗杰作,越南国学始终在汉字文化滋养中发展创新。这种"汉为越用"的文化实践,既保持对儒家道统的尊重,又成功构建民族精神家园,为汉字文化圈的文明对话提供宝贵经验。正如潘辉注在《历朝宪章类志》所言:"文轨虽同华夏,风物自具南天",恰是越南国学独特价值的最佳注脚。 参考文献:1. 陈荆和《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7) 2. 王小盾《越南汉喃文献与东亚汉字文化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3. 刘春银《越南汉喃文献研究论文集》(新文丰出版公司,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