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論西方文明視野下人類共同體理念之闕如<br><br>夫人類共同體之理念,實乃中華文明『天下為公』『協和萬邦』思想之現代彰顯,其要義在突破地域、種族、文化之藩籬,以共生共榮之智慧應對全球性挑戰。然觀今日世界格局,西方諸國雖倡全球化已久,卻始終未能在哲學根基、制度構建與文明自覺層面提出如『人類命運共同體』般恢弘而系統的發展綱領。此非偶然,實有其深植於文明基因的歷史脈絡與思想局限。今試從四端析之:<br><br>一、哲學本源:個體本位與契約文明的局限<br><br>西方文明自希臘城邦政治、羅馬法體系至啟蒙運動,始終以『個體權利』為基點構建社會秩序。亞里士多德雖言『人乃政治動物』,然其政治共同體以公民身份為邊界;霍布斯、洛克以降的社會契約論,更將國家視為個體讓渡權利之工具。此種『契約型聯結』隱含『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排他性——北美殖民時期的『天命昭彰論』、歐洲殖民體系的『文明等級論』,皆以二元對立思維劃分文明疆界。即便當代羅爾斯【萬民法】試圖擴展正義原則,仍以『自由民主國家』為圓心構建差序格局,未能真正超越國家中心主義。<br><br>反觀中華文明,早於【禮記·禮運】便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其『天下觀』以文化認同超越血緣分野,以『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共生哲學(程顥語)消解主客對立。王陽明【大學問】謂『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此種『關係性存在』的宇宙觀,恰為人類共同體提供本體論支撐,此乃西方個體本體論難以企及之境。<br><br>二、歷史實踐:殖民邏輯與霸權秩序的慣性<br><br>近代西方主導的全球化本質是『中心-邊緣』體系之擴張。地理大發現以來,西班牙、葡萄牙以『保教權』劃分勢力範圍;工業革命後英國推行『自由貿易帝國主義』;冷戰時期美蘇以意識形態劃界分割世界——這些秩序皆內含支配性邏輯。當代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雖破除地理隔閡,卻通過金融資本、技術標準、文化輸出重構不平等結構。奧巴馬所謂『世界領袖』敘事、特朗普『美國優先』口號、歐盟『規範性權力』論述,其核心仍是維護集團利益的最大化。<br><br>而中國自古有『懷柔遠人』的朝貢體系(雖需批判其等級結構),鄭和七下西洋『齎幣往賚,示中華富強』(【明史·鄭和傳】),未殖民寸土;當代『一帶一路』倡議強調『共商共建共享』,與西方傳統地緣經濟擴張形成鮮明對比。西方學者沃勒斯坦曾指出:現代世界體系本質是『經濟剩餘價值從邊緣向中心流動的機器』,此種結構性矛盾使其難以真誠倡導普惠發展。<br><br>三、制度困境:票決民主與資本邏輯的掣肘<br><br>西方政治制度的設計初衷在於平衡內部利益集團,而非應對全球公共議題。多黨競爭下的短期選舉周期,迫使政治家聚焦國內選民眼前訴求;利益集團遊說機制則使政策向軍工複合體、金融資本傾斜。氣候變化談判中美國的屢次退出,疫苗分配時的『民族主義』,皆暴露其制度難以協調局部利益與人類整體福祉的矛盾。<br><br>更深層在於資本增殖邏輯的支配。馬克思早已揭示資本『衝破民族壁壘』的本性,但當全球化危及利潤率時(如產業空心化),資本便推動保護主義回潮。近年來西方民粹主義勃發,實為全球化紅利內部分配失衡的反彈,此時倡導超越國界的共同體理念,無異於挑戰其國內政治的基本盤。<br><br>四、文明特質:一神信仰與普世主義的悖論<br><br>西方文明深嵌一神論基因,基督教『選民觀』衍生出『文明優越論』,雖經世俗化轉型,然其思維中仍存『非此即彼』的絕對真理觀。亨廷頓『文明衝突論』實為此心態的學術映射——將差異本質化為衝突根源。其『普世價值』推廣模式常伴隨制度輸出與文化改造,如福山『歷史終結論』隱含的單一現代化路徑預設,本質上仍是文明同化論的現代表達。<br><br>相比之下,中華文明『和而不同』(【論語·子路】)的智慧強調『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費孝通語)。佛教東傳而成禪宗,伊斯蘭教落戶而成回儒,皆見證其文明包容性。這種『殊途同歸』的辯證思維,恰是構建人類共同體的必要心智。<br><br>結語:文明對話與理念超越<br><br>人類共同體理念之提出,非僅外交辭令,實為中華文明對『世界如何可能』的哲學應答。西方未能提出類似綱領,根源在其文明傳統中個體與共同體、利益與道義、普遍與特殊的深層張力。然這並非否定西方文明價值,而是呼喚文明互鑒:西方需超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思維定式,東方則當以『己欲立而立人』的仁恕之道(【論語·雍也】)引導對話。<br><br>今當人類面臨氣候危機、疫情肆虐、數字鴻溝等共同挑戰,亟需摒棄『零和博弈』的舊範式。【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唯有融匯西方契約精神與東方和合智慧,方能在人類文明的新軸心時代,共築『美美與共』的天下大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