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论西方文明视野下人类共同体理念之阙如<br><br>夫人类共同体之理念,实乃中华文明“天下为公”“协和万邦”思想之现代彰显,其要义在突破地域、种族、文化之藩篱,以共生共荣之智慧应对全球性挑战。然观今日世界格局,西方诸国虽倡全球化已久,却始终未能在哲学根基、制度构建与文明自觉层面提出如“人类命运共同体”般恢弘而系统的发展纲领。此非偶然,实有其深植于文明基因的历史脉络与思想局限。今试从四端析之:<br><br>一、哲学本源:个体本位与契约文明的局限<br><br>西方文明自希腊城邦政治、罗马法体系至启蒙运动,始终以“个体权利”为基点构建社会秩序。亚里士多德虽言“人乃政治动物”,然其政治共同体以公民身份为边界;霍布斯、洛克以降的社会契约论,更将国家视为个体让渡权利之工具。此种“契约型联结”隐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他性——北美殖民时期的“天命昭彰论”、欧洲殖民体系的“文明等级论”,皆以二元对立思维划分文明疆界。即便当代罗尔斯《万民法》试图扩展正义原则,仍以“自由民主国家”为圆心构建差序格局,未能真正超越国家中心主义。<br><br>反观中华文明,早于《礼记·礼运》便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其“天下观”以文化认同超越血缘分野,以“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共生哲学(程颢语)消解主客对立。王阳明《大学问》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此种“关系性存在”的宇宙观,恰为人类共同体提供本体论支撑,此乃西方个体本体论难以企及之境。<br><br>二、历史实践:殖民逻辑与霸权秩序的惯性<br><br>近代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本质是“中心-边缘”体系之扩张。地理大发现以来,西班牙、葡萄牙以“保教权”划分势力范围;工业革命后英国推行“自由贸易帝国主义”;冷战时期美苏以意识形态划界分割世界——这些秩序皆内含支配性逻辑。当代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虽破除地理隔阂,却通过金融资本、技术标准、文化输出重构不平等结构。奥巴马所谓“世界领袖”叙事、特朗普“美国优先”口号、欧盟“规范性权力”论述,其核心仍是维护集团利益的最大化。<br><br>而中国自古有“怀柔远人”的朝贡体系(虽需批判其等级结构),郑和七下西洋“赍币往赉,示中华富强”(《明史·郑和传》),未殖民寸土;当代“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与西方传统地缘经济扩张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学者沃勒斯坦曾指出:现代世界体系本质是“经济剩余价值从边缘向中心流动的机器”,此种结构性矛盾使其难以真诚倡导普惠发展。<br><br>三、制度困境:票决民主与资本逻辑的掣肘<br><br>西方政治制度的设计初衷在于平衡内部利益集团,而非应对全球公共议题。多党竞争下的短期选举周期,迫使政治家聚焦国内选民眼前诉求;利益集团游说机制则使政策向军工复合体、金融资本倾斜。气候变化谈判中美国的屡次退出,疫苗分配时的“民族主义”,皆暴露其制度难以协调局部利益与人类整体福祉的矛盾。<br><br>更深层在于资本增殖逻辑的支配。马克思早已揭示资本“冲破民族壁垒”的本性,但当全球化危及利润率时(如产业空心化),资本便推动保护主义回潮。近年来西方民粹主义勃发,实为全球化红利内部分配失衡的反弹,此时倡导超越国界的共同体理念,无异于挑战其国内政治的基本盘。<br><br>四、文明特质:一神信仰与普世主义的悖论<br><br>西方文明深嵌一神论基因,基督教“选民观”衍生出“文明优越论”,虽经世俗化转型,然其思维中仍存“非此即彼”的绝对真理观。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实为此心态的学术映射——将差异本质化为冲突根源。其“普世价值”推广模式常伴随制度输出与文化改造,如福山“历史终结论”隐含的单一现代化路径预设,本质上仍是文明同化论的现代表达。<br><br>相比之下,中华文明“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智慧强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佛教东传而成禅宗,伊斯兰教落户而成回儒,皆见证其文明包容性。这种“殊途同归”的辩证思维,恰是构建人类共同体的必要心智。<br><br>结语:文明对话与理念超越<br><br>人类共同体理念之提出,非仅外交辞令,实为中华文明对“世界如何可能”的哲学应答。西方未能提出类似纲领,根源在其文明传统中个体与共同体、利益与道义、普遍与特殊的深层张力。然这并非否定西方文明价值,而是呼唤文明互鉴:西方需超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思维定式,东方则当以“己欲立而立人”的仁恕之道(《论语·雍也》)引导对话。<br><br>今当人类面临气候危机、疫情肆虐、数字鸿沟等共同挑战,亟需摒弃“零和博弈”的旧范式。《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唯有融汇西方契约精神与东方和合智慧,方能在人类文明的新轴心时代,共筑“美美与共”的天下大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