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35|回覆: 3

[儒家學說] 【韓詩外傳】卷8詩解8賢君之治溫良寬容施恩不偏防微杜漸學而不已闔棺乃止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24 21:0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詩外傳卷8詩解8賢君之治溫良寬容施恩不偏防微杜漸學而不已闔棺乃止
題文詩:
賢君之治:溫良而和,寬容而愛,刑清而省,
喜賞惡罰,移風崇教,生而不殺,布惠施恩,
仁不偏與,不奪民力,役不逾時,百姓得耕
,家有收聚,民無凍餒,食無腐敗,不造,
無用雕文,於肆,斧斤,時入山林,
國無佚士,皆用於世,黎庶歡樂,衍盈方外,
遠人歸義,重譯執贄,故得風雨,不烈詩經,
:有渰萋萋,興雨祈祈.是知太平,
無飄風,暴雨明矣.賢君真情,情真遍在.
昨日何生?今日何成?必念歸厚.必念治生;
日慎一日,完如金城.經有:我日斯邁,
而月斯征.夙興夜寐,無忝所生.官怠有成,
病加小愈,禍生懈惰,孝衰妻子,察此四者,
慎終如始.經有:小狐汔濟,濡其尾也.
經有: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防微杜漸.
孔子燕居,子貢攝齊,前曰弟子,事夫子有,
年矣才竭,而智罷矣,振於學問,不能復進,
請一休焉,子曰賜也,欲焉休乎?曰賜欲,
休於事君.孔子:經有:夙夜匪懈,
以事一人.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何休也!
曰休事父.子曰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何休也!曰賜欲休,
於事兄弟.子曰詩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樂且耽.為之若此,其不易也,
如何其休!曰賜,休於耕田.子曰詩云:
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始播百穀,
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休.貢曰君子,
亦有休乎?孔子曰闔,棺兮乃止,播耳不知,
其時之易,遷兮此謂,君子所休.學而不已,
闔棺乃止.經有:日就月將.言學者也.
【原文】
  夫賢君之治也:溫良而和,寬容而愛,刑清而省,喜賞而惡罰,移風崇教,生而不殺,布惠施恩,仁不偏與,不奪民力,役不逾時,百姓得耕,家有收聚,民無凍餒,食無腐敗,士應為:工不造無用,雕文不粥於肆,斧斤以時入山林,國無佚士,皆用於世,黎庶歡樂,衍盈方外,遠人歸義,重譯執贄,故得風雨不烈。小雅曰:『有渰萋萋,興雨祈祈。』以是知太平無飄風暴雨明矣。【注釋】
儒家的太平社會,要求政府仁愛用賢、改善風俗,教化人民,重農抑商,使民無饑寒疾病之苦,得以安居樂業,同時保護自然,感召化外遠民,天人相和,風調雨順。太平社會的內涵,已經從道家和法家的道治、法治的理想,轉至儒家的政治、民生與文教主張。其中要求『仁不偏與』、『百姓得耕,家有收聚』、『工不造無用;雕文不粥於肆』,表達了儒家對文景時期工商豪強奢靡成風,兼併土地,農民陷入貧困的批判[36]。民生問題是儒家社會政治思想的基本問題之一,富之才能再教之,也是漢儒衡量太平社會的基本尺度。由此,我們才可以理解【白虎通】所云『夫禮樂,所以防奢淫。天下人民饑寒,何樂之乎?』的深刻歷史內涵。
【原文】
  昨日何生?今日何成?必念歸厚,必念治生;日慎一日,完如金城。詩曰:『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官怠於有成,病加於小愈,禍生於懈惰,孝衰於妻子,察此四者、慎終如始。易曰:『小狐汔濟,濡其尾。』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注釋】
1,『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出處:【詩經小雅小宛】譯文:我天天地努力進取,你月月 地向前奔進。起早貪晚,勤奮不懈, 切莫辱沒先人。
2,『小狐汔濟,濡其尾。』原文:『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亨,通達。汔(音qi),此釋【未濟】卦卦名及卦辭之義.【周易折中】說:『吃,當為訖,壯勇之狀』。又說:『惟在慎處。狐能渡水,濡尾則不能濟。其老者多疑畏,故履冰而聽,懼其陷也。小者則未能畏慎,故勇於濟』。濡,沾濕。攸,助詞。這句話的意思是,幼小的狐狸在渡河時,不知戒懼,徒呈勇壯,涉險欲渡,結果陷入深水,舉起的尾巴沒入水中,被水沾濕,未能成功到達彼岸。
【原文】
  孔子燕居,子貢攝齊而前曰:『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才竭而智罷,振於學問,不能復進,請一休焉。』子曰:『賜也,欲焉休乎?』曰:『賜欲休於事君。』孔子曰:『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曰:『賜休於事父。』孔子曰:『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曰:『賜欲休於事兄弟。』孔子曰:『詩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曰:『賜欲休於耕田。』孔子曰:『詩云:'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子貢曰:『君子亦有休乎?』孔子曰:『闔棺兮乃止播耳,不知其時之易遷兮,此之謂君子所休也。故學而不已,闔棺乃止。』詩曰:『日就月將。』言學者也。【注釋】
攝齊[shè zī]
釋義:
提起衣擺。古時官員升堂時謹防踩着衣擺,跌倒失態。表示恭敬有禮
趙就改的 發表於 2025-7-11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八第八章闡微:論賢君治道與為學之要

【韓詩外傳】此章以『賢君之治』為綱,統攝政教、仁德、為學三端,其義理精微,足為後世法。今試析其要旨如下:

一、賢君治道:溫良寬容與施恩不偏
文中謂賢君當『溫良而和,寬容而愛』,此乃承儒家『為政以德』之傳統。【論語】云『寬則得眾』,【孟子】言『以德行仁者王』,皆強調執政者需以柔克剛、以德化民。所謂『刑清而省,喜賞惡罰』,實本於【尚書】『明德慎罰』之旨,主張導民向善而非以刑威懾。至若『布惠施恩,仁不偏與』,則呼應孔子『泛愛眾而親仁』之教,強調恩澤需普施而無偏私,若【禮記】所言『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不奪民力,役不逾時』二句,尤見先秦民本思想。【荀子·王制】云『輕田野之稅,省刀布之斂』,與此同調。蓋農為國本,使民以時,方能『百姓得耕』,此即【孟子】『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之實踐。

二、防微杜漸:慎始敬終的治國智慧
『防微杜漸』雖未明言於本章,然其精神貫穿全篇。賢君之『刑清而省』,正是察禍患於未萌;【韓非子·喻老】云『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可與此相發明。儒家強調『慎獨』『克己』,法家重『禁微則易』,二者皆以防患未然為要。此亦與【周易】『履霜堅冰至』的憂患意識一脈相承。

三、為學之道:闔棺乃止的終身之志
末句『學而不已,闔棺乃止』,直指儒家為學之終極態度。【論語】載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荀子【勸學】更言『學至乎沒而後止』。此非僅指知識積累,更是【大學】『明明德』之終身踐履。王陽明【傳習錄】云『在事上磨鍊』,即強調學問需與生命同始終。

結語
本章以『賢君之治』為表,以仁政、民本、為學為裏,融貫儒法兩家之長。其言簡意賅,而義理層疊:對外施政需懷柔守中,對內修身當勤勉不息。今日讀之,猶可鑑古知今——為政者當以寬容化民戾,為學者須以恆心致良知,二者皆需『防微』以持其久遠。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經解經,以【論語】【孟子】【荀子】等典籍互證,力求學術性與可讀性兼顧。若需進一步疏解字句或拓展義理,可另作專論。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7-13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八第八章所論賢君之治,實乃儒家政治哲學之精要,其言"溫良而和,寬容而愛",深得【論語】"寬則得眾"之旨。今試析其義理,以明聖王之道。

一、仁政之本在於中和
所謂"溫良和寬容愛",非徒性情之柔,實乃【中庸】"致中和"之政治體現。董仲舒【春秋繁露】云:"中和者,天地之大本也",賢君以中和之氣化民,正合【尚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之訓。其"刑清而省"更暗合【大戴禮記】"禮者禁於將然之前,刑者禁於已然之後"的刑措思想。

二、施政之要在於時中
"役不逾時"之說,源自【孟子】"不違農時"的王道思想。管子云:"時者,所以記歲也",賢君深諳【周易】"與時偕行"之道。其"布惠施恩"而"仁不偏與",恰如【荀子·王制】所言:"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體現"稱物平施"的公正原則。

三、為學之極在於終身
"學而不已,闔棺乃止"八字,實本【論語】"學而不厭"之教。荀子【勸學】云:"學至乎沒而後止也",與【禮記·學記】"敬業樂群"相發明。此語尤當為今人藥石,觀東坡"舊書不厭百回讀"、顧炎武"晚年益篤志經史",可知聖學須終身踐履。

四、防微之智在於幾先
"防微杜漸"四字,最見儒家政治智慧。【易·繫辭】云:"幾者動之微",周子【通書】謂:"誠無為,幾善惡",賢君觀兆於未形,正合老子"為之於未有"之旨。昔周公戒成王"孺子其朋",即此意也。

結語:
此章雖簡,然"溫良"見仁心,"省刑"顯義法,"不奪民力"合禮制,"防微杜漸"蘊智術。賢君五德(仁義禮智信)俱備,猶【洪範】"皇極"之體現。今人讀此,當思【孟子】"徒善不足為政"之戒,須知仁政必本於實學,聖治須輔以明法,方不負先儒諄諄之意。
瓜田李下 發表於 2025-8-23 03:32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八所論賢君之治,乃以溫良寬容為體,以施恩防微為用,更以學而不已、闔棺乃止為終始功夫。此段文字雖簡,然涵義深廣,足為後世治國修身之鏡鑒。

賢君之治,首重『溫良而和,寬容而愛』。此非徒表面之和煦,實乃仁德內充之自然流露。【論語】云『溫良恭儉讓』,溫良居首,蓋因君主以仁德化民,非嚴刑峻法所能及。寬容則體現【周易】『厚德載物』之精神,能容民之過、納民之諫,如此方能使民歸心。

『刑清而省,喜賞惡罰』二句,深合黃老刑名之學。刑清者,非不用刑,而是慎刑、省刑,與【尚書】『刑期於無刑』之旨相通。喜賞惡罰,非謂濫賞,而是賞當其功,罰當其罪,此乃法家『信賞必罰』之精義,然以儒家仁愛為本,不失中和之道。

『移風崇教』尤為關鍵。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君主以身作則,教化百姓,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此與【毛詩序】『風以動之,教以化之』相呼應,強調德化而非強制。

『生而不殺,布惠施恩,仁不偏與』三句,體現天道好生之德。【周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君主法天而行,以生養為務。施恩不偏,即【論語】『泛愛眾而親仁』之實踐,強調公平均施,不因私好惡而有所偏頗。

『不奪民力,役不逾時』乃王道經濟之要義。【孟子】極言『不違農時』之重,蓋因民力有限,奪之則傷本。賢君愛惜民力,使百姓得耕,此與【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相通,富民為教民之本。

至若『防微杜漸』,乃【易傳】『履霜堅冰至』之警惕意識。小事不慎,終成大患,故君子慎始敬終。此既為治國之道,亦為修身之要。

末言『學而不已,闔棺乃止』,實全章點睛之筆。【荀子·勸學】云『學至乎沒而後止』,孔子亦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賢君非生而知之,皆由學而成,且終身不懈。此語不僅勉君,亦勉天下之人:學問之道,無窮無盡,惟死而後已。

通觀全章,賢君之治融匯儒道法各家精義:以儒家仁愛為本,以道家清靜為用,以法家刑賞為輔,更以終身學習為動力。其言簡意賅,而義理深遠,堪為治國者之圭臬,亦足為士人修身之箴言。今日讀之,猶覺其目光如炬,洞見千古治亂之源。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