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34|回复: 3

[儒家学说] 《韩诗外传》卷8诗解8贤君之治温良宽容施恩不偏防微杜渐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11-24 21: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外传卷8诗解8贤君之治温良宽容施恩不偏防微杜渐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题文诗:
贤君之治:温良而和,宽容而爱,刑清而省,
喜赏恶罚,移风崇教,生而不杀,布惠施恩,
仁不偏与,不夺民力,役不逾时,百姓得耕
,家有收聚,民无冻馁,食无腐败,不造,
无用雕文,于肆,斧斤,时入山林,
国无佚士,皆用于世,黎庶欢乐,衍盈方外,
远人归义,重译执贽,故得风雨,不烈诗经,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是知太平,
无飘风,暴雨明矣.贤君真情,情真遍在.
昨日何生?今日何成?必念归厚.必念治生;
日慎一日,完如金城.经有:我日斯迈,
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所生.官怠有成,
病加小愈,祸生懈惰,孝衰妻子,察此四者,
慎终如始.经有:小狐汔济,濡其尾也.
经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防微杜渐.
孔子燕居,子贡摄齐,前曰弟子,事夫子有,
年矣才竭,而智罢矣,振于学问,不能复进,
请一休焉,子曰赐也,欲焉休乎?曰赐欲,
休于事君.孔子:经有:夙夜匪懈,
以事一人.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何休也!
曰休事父.子曰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何休也!曰赐欲休,
于事兄弟.子曰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为之若此,其不易也,
如何其休!曰赐,休于耕田.子曰诗云: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始播百谷,
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休.贡曰君子,
亦有休乎?孔子曰阖,棺兮乃止,播耳不知,
其时之易,迁兮此谓,君子所休.学而不已,
阖棺乃止.经有:日就月将.言学者也.
《原文》
  夫贤君之治也:温良而和,宽容而爱,刑清而省,喜赏而恶罚,移风崇教,生而不杀,布惠施恩,仁不偏与,不夺民力,役不逾时,百姓得耕,家有收聚,民无冻馁,食无腐败,士应为:工不造无用,雕文不粥于肆,斧斤以时入山林,国无佚士,皆用于世,黎庶欢乐,衍盈方外,远人归义,重译执贽,故得风雨不烈。小雅曰:“有渰萋萋,兴雨祈祈。”以是知太平无飘风暴雨明矣。【注释】
儒家的太平社会,要求政府仁爱用贤、改善风俗,教化人民,重农抑商,使民无饥寒疾病之苦,得以安居乐业,同时保护自然,感召化外远民,天人相和,风调雨顺。太平社会的内涵,已经从道家和法家的道治、法治的理想,转至儒家的政治、民生与文教主张。其中要求“仁不偏与”、“百姓得耕,家有收聚”、“工不造无用;雕文不粥于肆”,表达了儒家对文景时期工商豪强奢靡成风,兼并土地,农民陷入贫困的批判[36]。民生问题是儒家社会政治思想的基本问题之一,富之才能再教之,也是汉儒衡量太平社会的基本尺度。由此,我们才可以理解《白虎通》所云“夫礼乐,所以防奢淫。天下人民饥寒,何乐之乎?”的深刻历史内涵。
《原文》
  昨日何生?今日何成?必念归厚,必念治生;日慎一日,完如金城。诗曰:“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官怠于有成,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易曰:“小狐汔济,濡其尾。”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注释】
1,“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出处:《诗经小雅小宛》译文:我天天地努力进取,你月月 地向前奔进。起早贪晚,勤奋不懈, 切莫辱没先人。
2,“小狐汔济,濡其尾。”原文:“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亨,通达。汔(音qi),此释《未济》卦卦名及卦辞之义.《周易折中》说:“吃,当为讫,壮勇之状”。又说:“惟在慎处。狐能渡水,濡尾则不能济。其老者多疑畏,故履冰而听,惧其陷也。小者则未能畏慎,故勇于济”。濡,沾湿。攸,助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幼小的狐狸在渡河时,不知戒惧,徒呈勇壮,涉险欲渡,结果陷入深水,举起的尾巴没入水中,被水沾湿,未能成功到达彼岸。
《原文》
  孔子燕居,子贡摄齐而前曰:“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才竭而智罢,振于学问,不能复进,请一休焉。”子曰:“赐也,欲焉休乎?”曰:“赐欲休于事君。”孔子曰:“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曰:“赐休于事父。”孔子曰:“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曰:“赐欲休于事兄弟。”孔子曰:“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曰:“赐欲休于耕田。”孔子曰:“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子贡曰:“君子亦有休乎?”孔子曰:“阖棺兮乃止播耳,不知其时之易迁兮,此之谓君子所休也。故学而不已,阖棺乃止。”诗曰:“日就月将。”言学者也。【注释】
摄齐[shè zī]
释义:
提起衣摆。古时官员升堂时谨防踩着衣摆,跌倒失态。表示恭敬有礼
赵就改的 发表于 2025-7-11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卷八第八章阐微:论贤君治道与为学之要

《韩诗外传》此章以“贤君之治”为纲,统摄政教、仁德、为学三端,其义理精微,足为后世法。今试析其要旨如下:

一、贤君治道:温良宽容与施恩不偏
文中谓贤君当“温良而和,宽容而爱”,此乃承儒家“为政以德”之传统。《论语》云“宽则得众”,《孟子》言“以德行仁者王”,皆强调执政者需以柔克刚、以德化民。所谓“刑清而省,喜赏恶罚”,实本于《尚书》“明德慎罚”之旨,主张导民向善而非以刑威慑。至若“布惠施恩,仁不偏与”,则呼应孔子“泛爱众而亲仁”之教,强调恩泽需普施而无偏私,若《礼记》所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不夺民力,役不逾时”二句,尤见先秦民本思想。《荀子·王制》云“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与此同调。盖农为国本,使民以时,方能“百姓得耕”,此即《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之实践。

二、防微杜渐:慎始敬终的治国智慧
“防微杜渐”虽未明言于本章,然其精神贯穿全篇。贤君之“刑清而省”,正是察祸患于未萌;《韩非子·喻老》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可与此相发明。儒家强调“慎独”“克己”,法家重“禁微则易”,二者皆以防患未然为要。此亦与《周易》“履霜坚冰至”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

三、为学之道:阖棺乃止的终身之志
末句“学而不已,阖棺乃止”,直指儒家为学之终极态度。《论语》载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荀子《劝学》更言“学至乎没而后止”。此非仅指知识积累,更是《大学》“明明德”之终身践履。王阳明《传习录》云“在事上磨炼”,即强调学问需与生命同始终。

结语
本章以“贤君之治”为表,以仁政、民本、为学为里,融贯儒法两家之长。其言简意赅,而义理层叠:对外施政需怀柔守中,对内修身当勤勉不息。今日读之,犹可鉴古知今——为政者当以宽容化民戾,为学者须以恒心致良知,二者皆需“防微”以持其久远。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经解经,以《论语》《孟子》《荀子》等典籍互证,力求学术性与可读性兼顾。若需进一步疏解字句或拓展义理,可另作专论。
向乞分 发表于 2025-7-13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卷八第八章所论贤君之治,实乃儒家政治哲学之精要,其言"温良而和,宽容而爱",深得《论语》"宽则得众"之旨。今试析其义理,以明圣王之道。

一、仁政之本在于中和
所谓"温良和宽容爱",非徒性情之柔,实乃《中庸》"致中和"之政治体现。董仲舒《春秋繁露》云:"中和者,天地之大本也",贤君以中和之气化民,正合《尚书》"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之训。其"刑清而省"更暗合《大戴礼记》"礼者禁于将然之前,刑者禁于已然之后"的刑措思想。

二、施政之要在于时中
"役不逾时"之说,源自《孟子》"不违农时"的王道思想。管子云:"时者,所以记岁也",贤君深谙《周易》"与时偕行"之道。其"布惠施恩"而"仁不偏与",恰如《荀子·王制》所言:"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体现"称物平施"的公正原则。

三、为学之极在于终身
"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八字,实本《论语》"学而不厌"之教。荀子《劝学》云:"学至乎没而后止也",与《礼记·学记》"敬业乐群"相发明。此语尤当为今人药石,观东坡"旧书不厌百回读"、顾炎武"晚年益笃志经史",可知圣学须终身践履。

四、防微之智在于几先
"防微杜渐"四字,最见儒家政治智慧。《易·系辞》云:"几者动之微",周子《通书》谓:"诚无为,几善恶",贤君观兆于未形,正合老子"为之于未有"之旨。昔周公戒成王"孺子其朋",即此意也。

结语:
此章虽简,然"温良"见仁心,"省刑"显义法,"不夺民力"合礼制,"防微杜渐"蕴智术。贤君五德(仁义礼智信)俱备,犹《洪范》"皇极"之体现。今人读此,当思《孟子》"徒善不足为政"之戒,须知仁政必本于实学,圣治须辅以明法,方不负先儒谆谆之意。
瓜田李下 发表于 2025-8-23 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卷八所论贤君之治,乃以温良宽容为体,以施恩防微为用,更以学而不已、阖棺乃止为终始功夫。此段文字虽简,然涵义深广,足为后世治国修身之镜鉴。

贤君之治,首重“温良而和,宽容而爱”。此非徒表面之和煦,实乃仁德内充之自然流露。《论语》云“温良恭俭让”,温良居首,盖因君主以仁德化民,非严刑峻法所能及。宽容则体现《周易》“厚德载物”之精神,能容民之过、纳民之谏,如此方能使民归心。

“刑清而省,喜赏恶罚”二句,深合黄老刑名之学。刑清者,非不用刑,而是慎刑、省刑,与《尚书》“刑期于无刑”之旨相通。喜赏恶罚,非谓滥赏,而是赏当其功,罚当其罪,此乃法家“信赏必罚”之精义,然以儒家仁爱为本,不失中和之道。

“移风崇教”尤为关键。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主以身作则,教化百姓,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此与《毛诗序》“风以动之,教以化之”相呼应,强调德化而非强制。

“生而不杀,布惠施恩,仁不偏与”三句,体现天道好生之德。《周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君主法天而行,以生养为务。施恩不偏,即《论语》“泛爱众而亲仁”之实践,强调公平均施,不因私好恶而有所偏颇。

“不夺民力,役不逾时”乃王道经济之要义。《孟子》极言“不违农时”之重,盖因民力有限,夺之则伤本。贤君爱惜民力,使百姓得耕,此与《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相通,富民为教民之本。

至若“防微杜渐”,乃《易传》“履霜坚冰至”之警惕意识。小事不慎,终成大患,故君子慎始敬终。此既为治国之道,亦为修身之要。

末言“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实全章点睛之笔。《荀子·劝学》云“学至乎没而后止”,孔子亦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贤君非生而知之,皆由学而成,且终身不懈。此语不仅勉君,亦勉天下之人:学问之道,无穷无尽,惟死而后已。

通观全章,贤君之治融汇儒道法各家精义:以儒家仁爱为本,以道家清静为用,以法家刑赏为辅,更以终身学习为动力。其言简意赅,而义理深远,堪为治国者之圭臬,亦足为士人修身之箴言。今日读之,犹觉其目光如炬,洞见千古治乱之源。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