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0|回覆: 3

[儒家學說] 【韓詩外傳】卷8詩解6齊景公問子貢之師對曰孔子高山仰止五穀不升謂之大侵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飾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23 21:4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詩外傳卷8詩解6齊景公問子貢之師對曰孔子高山仰止五穀不升謂之大侵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飾
題文詩:
齊景公問:先生何師?子貢對曰:魯仲尼.
賢乎?曰聖人也,豈直賢哉!景公嘻曰:
其聖何如?曰不知也.景公悖然,作色曰何,
始言聖人,今言不知?子貢曰臣,終身戴天,
不知天之,高也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也.
若臣之事,仲尼譬猶,渴操壺杓,就江海而,
飲之腹滿,而去安知,江海之深?景公:
先生之譽,得無太甚!子貢曰賜,何敢甚言,
尚慮不及!臣譽仲尼,譬猶兩手,捧土而附,
泰山其無,益亦明矣;使臣不譽,仲尼猶兩,
手杷泰山,無損亦明.景公:善豈其然!
善豈其然!經有:綿綿翼翼,不測不克.
一谷不升,謂之嗛也;二谷不升,謂之飢也;
三谷不升,謂之饉也;四谷不升,謂之荒也;
五穀不登,謂之大侵.大侵禮君,食不兼味,
台榭不飾,道路不除,百官補而,不制鬼神,
禱而不祠,此大侵之,禮詩曰我,居御卒荒.
此之謂也.高山仰止.古天子為,諸侯受封,
謂之采地,百裏諸侯,以三十裏,七十裏諸,
侯二十裏,五十裏諸,侯以十裏.其後子孫,
雖有罪而,絀使子孫,賢者守其,地世世以,
祠其始受,封之君此,謂興滅國,繼絕世也.
:茲予享於,先王爾祖,其從享之.
【原文】  齊景公問子貢曰:『先生何師?』對曰:『魯仲尼。』曰:『仲尼賢乎?』曰:『聖人也,豈直賢哉!』景公嘻然而笑曰:『其聖何如?』子貢曰:『不知也。』景公悖然作色曰:『始言聖人,今言不知,何也?』子貢曰:『臣終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猶渴操壺杓,就江海而飲之,腹滿而去,又安知江海之深乎?』景公曰:『先生之譽,得無太甚乎!』子貢曰:『臣賜何敢甚言,尚慮不及耳!臣譽仲尼,譬猶兩手捧土而附泰山,其無益亦明矣;使臣不譽仲尼,譬猶兩手杷泰山,無損亦明矣。』景公曰:『善豈其然!善豈其然!』詩曰:『綿綿翼翼,不測不克。』【注釋】出自劉向【說苑】卷11善說詩解12孔子高深人不能識不知其賢以莛撞鐘
原文:
1.齊景公謂子貢曰:『子誰師?』曰:『臣師仲尼.』公曰:『仲尼賢乎?』對曰:『賢.』公曰:『其賢何若?』對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賢,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對曰:『今謂天高,無少長愚智者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賢而不知其奚若.』
譯文:
齊景公問子貢:『你的老師是誰?』子貢回答說:『我的老師是仲尼.』齊景公問:『仲尼有才幹嗎?』子貢回答說:『有才幹.』齊景公問;『他的才幹怎樣呢?』子貢回答說:『不知道.』齊景公說;『你知道他有才幹,卻不知道才幹怎麼樣,這行嗎?』子貢回答說:『現在說天很高,無論老人小孩愚昧聰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說不知道.因此知道仲尼有才幹卻不知道他的才幹怎樣.』
【原文】
  一谷不升謂之,二谷不升謂之飢,三谷不升謂之饉,四谷不升謂之荒,五穀不升謂之大侵。大侵之禮,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飾,道路不除,百官補而不制,鬼神禱而不祠,此大侵之禮也。詩曰:『我居御卒荒。』此之謂也。【注釋】嗛:qie歉收。升:登。
出自【榖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一谷不升謂之嗛,二谷不升謂之飢,三谷不升謂之饉,四谷不升謂之康,五穀不升謂之大侵。』
【原文】  古者、天子為諸侯受封,謂之采地,百裏諸侯以三十裏,七十裏諸侯以二十裏,五十裏諸侯以十裏。其後子孫雖有罪而絀,使子孫賢者守其地,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君,此之謂興滅國,繼絕世也。書曰:『茲予享於先王,爾祖其從享之。』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8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鄧帛 發表於 2025-4-27 17:22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八第六章詮解:聖德如天與災異自省之道

【韓詩外傳】此章載齊景公與子貢問答,實為儒家政治倫理之精微體現。子貢以"高山仰止"喻孔子聖德,非僅言辭之贊,實含深層次的政治哲學意蘊。考【毛詩·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鄭玄箋云:"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此正子貢所謂"豈直賢哉"之註腳。

景公問師而及於聖人境界,折射出先秦時期"聖王"理念的政治期待。子貢稱"不知也",非真不知,實乃【論語·子罕】"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之義。此應對方式深得【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的知人論世之旨。景公之"悖然作色",恰暴露其未能領會儒家"聖不可知"的超越性維度。

後文"五穀不升謂之大侵"云云,乃【春秋】災異說之體現。【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所謂"五穀不升為大飢"與此同源。考【禮記·玉藻】"年不順成,君衣布搢本",與此處"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飾"同為災異時期的禮制調整。賈誼【新書·禮篇】詳述"歲凶谷不登,台扉不塗,榭徹干侯"之制,可證此為周代共通的救災倫理。

此章結構深具匠心:前段論聖德如天之高遠,後段言災異時君主的自省節制,二者實為表裏。聖人境界正在於"參贊天地之化育"(【中庸】語),而君主面對災異時的自我約束,恰是對天道敬畏的體現。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云"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正可解釋此章內在邏輯——唯有體認聖人之道的統治者,方能在災異面前保持敬畏。

要之,此章通過問答形式,展現了儒家"內聖外王"的理想:聖德如孔子者雖不可企及,然君主當效法其精神,在天人感應中保持政治謙卑。這種將道德修養與政治實踐貫通的思想,正是漢代經學"通經致用"特色的先聲。
聰辯先生 發表於 2025-8-23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八第六章所載齊景公與子貢問答一事,深具經義微旨。其文雖簡,然涵攝聖賢論衡、禮制精義與君臣應對之節,不可不察。

景公問子貢師承,子貢直以孔子對。公復問『仲尼賢乎』,子貢答以『聖人』,且言『豈直賢哉』,此非門人私譽,實彰孔子德配天地、道貫古今之實。昔【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貢之謂,正是此境。然景公驟聞『聖人』之名而詰問『其聖何如』,子貢卻以『不知』應之,致景公悖然作色。此非子貢無知,實乃聖道淵深,不可徑以言語粗陳。【論語】有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孔子之聖,正體現於法天而行、教化無形之中,非具象可囿,故子貢以『不知』示其不可輕議。此答深合【易傳】『陰陽不測之謂神』的義理,彰顯對至高境界的敬畏。

景公之怒,恰暴露其未達聖學真諦。然子貢旋即以『臣終身戴天,不知天之高』為喻,又舉『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為證,類比『臣事仲尼,如渴飲河海,不知其深也』,以謙抑之辭寓無限崇敬。此段應對,不僅消解景公之惑,更暗合【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之思,揭示真正偉大者往往超越感官與語言的直接把握。

後半段引孔子言『五穀不升謂之大侵』,進而闡發『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飾』之理,非僅言節儉,實乃禮制之本。【禮記·曲禮】云:『歲凶,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皆示人君應體恤天災,與民同憂。景公身居齊邦,當知管仲『倉廩實而知禮節』之訓,然孔子所言更是超越物質層面,強調君德與天心民意相感通——此乃先秦儒家『天人相與』思想之體現,亦為後世董子『災異天譴說』之張本。

此章之要,在於子貢以『不知』傳『知』,以『不言』明『言』,既守弟子禮敬師道之份,亦彰聖人博厚配天之德。而景公之間,適成反照,使讀者悟及:聖賢非可輕問,天道豈容淺測?唯存誠敬之心,方得窺見堂奧。至若饑荒節用之言,則是將高遠聖境落於實政,示人以儒家既重道德形而上學,亦不廢經世實用之雙重關懷。學者當於此細思其義,不可徒視作尋常對話也。

以上解讀依【韓詩外傳】文本,參以【論語】、【禮記】等經義,力求揭示子貢答問中的深意與儒家聖賢觀、禮制思想之關聯,文辭力求古雅,義理務求明晰,以期合於專業國學討論之范。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