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98|回復: 2

[儒家学说] 【韩诗外传】卷8诗解6齐景公问子贡之师对曰孔子高山仰止五谷不升谓之大侵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饰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1-23 21:4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诗外传卷8诗解6齐景公问子贡之师对曰孔子高山仰止五谷不升谓之大侵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饰
题文诗:
齐景公问:先生何师?子贡对曰:鲁仲尼.
贤乎?曰圣人也,岂直贤哉!景公嘻曰:
其圣何如?曰不知也.景公悖然,作色曰何,
始言圣人,今言不知?子贡曰臣,终身戴天,
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
若臣之事,仲尼譬犹,渴操壶杓,就江海而,
饮之腹满,而去安知,江海之深?景公:
先生之誉,得无太甚!子贡曰赐,何敢甚言,
尚虑不及!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
泰山其无,益亦明矣;使臣不誉,仲尼犹两,
手杷泰山,无损亦明.景公:善岂其然!
善岂其然!经有:绵绵翼翼,不测不克.
一谷不升,谓之嗛也;二谷不升,谓之饥也;
三谷不升,谓之馑也;四谷不升,谓之荒也;
五谷不登,谓之大侵.大侵礼君,食不兼味,
台榭不饰,道路不除,百官补而,不制鬼神,
祷而不祠,此大侵之,礼诗曰我,居御卒荒.
此之谓也.高山仰止.古天子为,诸侯受封,
谓之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
侯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里.其后子孙,
虽有罪而,绌使子孙,贤者守其,地世世以,
祠其始受,封之君此,谓兴灭国,继绝世也.
:兹予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享之.
【原文】  齐景公问子贡曰:『先生何师?』对曰:『鲁仲尼。』曰:『仲尼贤乎?』曰:『圣人也,岂直贤哉!』景公嘻然而笑曰:『其圣何如?』子贡曰:『不知也。』景公悖然作色曰:『始言圣人,今言不知,何也?』子贡曰:『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犹渴操壶杓,就江海而饮之,腹满而去,又安知江海之深乎?』景公曰:『先生之誉,得无太甚乎!』子贡曰:『臣赐何敢甚言,尚虑不及耳!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其无益亦明矣;使臣不誉仲尼,譬犹两手杷泰山,无损亦明矣。』景公曰:『善岂其然!善岂其然!』诗曰:『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注释】出自刘向【说苑】卷11善说诗解12孔子高深人不能识不知其贤以莛撞钟
原文:
1.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者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译文:
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我的老师是仲尼.』齐景公问:『仲尼有才干吗?』子贡回答说:『有才干.』齐景公问;『他的才干怎样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他有才干,却不知道才干怎么样,这行吗?』子贡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说不知道.因此知道仲尼有才干却不知道他的才干怎样.』
【原文】
  一谷不升谓之,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荒,五谷不升谓之大侵。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饰,道路不除,百官补而不制,鬼神祷而不祠,此大侵之礼也。诗曰:『我居御卒荒。』此之谓也。【注释】嗛:qie歉收。升:登。
出自【榖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一谷不升谓之嗛,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大侵。』
【原文】  古者、天子为诸侯受封,谓之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里。其后子孙虽有罪而绌,使子孙贤者守其地,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君,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也。书曰:『兹予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享之。』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8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邓帛 發表於 2025-4-27 17:22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八第六章诠解:圣德如天与灾异自省之道

《韩诗外传》此章载齐景公与子贡问答,实为儒家政治伦理之精微体现。子贡以"高山仰止"喻孔子圣德,非仅言辞之赞,实含深层次的政治哲学意蕴。考《毛诗·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郑玄笺云:"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此正子贡所谓"岂直贤哉"之注脚。

景公问师而及于圣人境界,折射出先秦时期"圣王"理念的政治期待。子贡称"不知也",非真不知,实乃《论语·子罕》"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之义。此应对方式深得《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的知人论世之旨。景公之"悖然作色",恰暴露其未能领会儒家"圣不可知"的超越性维度。

后文"五谷不升谓之大侵"云云,乃《春秋》灾异说之体现。《穀梁传·襄公二十四年》所谓"五谷不升为大饥"与此同源。考《礼记·玉藻》"年不顺成,君衣布搢本",与此处"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饰"同为灾异时期的礼制调整。贾谊《新书·礼篇》详述"岁凶谷不登,台扉不涂,榭彻干侯"之制,可证此为周代共通的救灾伦理。

此章结构深具匠心:前段论圣德如天之高远,后段言灾异时君主的自省节制,二者实为表里。圣人境界正在于"参赞天地之化育"(《中庸》语),而君主面对灾异时的自我约束,恰是对天道敬畏的体现。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云"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正可解释此章内在逻辑——唯有体认圣人之道的统治者,方能在灾异面前保持敬畏。

要之,此章通过问答形式,展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圣德如孔子者虽不可企及,然君主当效法其精神,在天人感应中保持政治谦卑。这种将道德修养与政治实践贯通的思想,正是汉代经学"通经致用"特色的先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