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13|回覆: 2

[儒家學說] 劉向【新序】卷9善謀上詩解9虞卿諫王以秦索六城賂齊一舉而結三國親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0-25 21:3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新序】卷9善謀上詩解9虞卿諫王以秦索六城賂齊一舉而結三國親
題文詩:
虞卿聞曰;此飾說也,王慎勿予.樓緩聞之,
往見,王以虞卿,言告樓昌,對曰:
不然虞得,其一不得,其二夫秦,趙構難而,
天下皆說,爲之何也?曰吾且因,強而乘弱.
今趙兵困,於秦天下,之賀戰者,必盡在於,
秦矣故不,如前割地,爲和以疑,天下而慰,
之心.不然天下,將因秦怒,乘趙之弊,
而瓜分之,趙見亡何,秦之圖乎?故曰虞卿,
得其一不,得二願王,以此決之,勿復計也.
虞卿聞之,往見王曰:危哉樓子,之所以爲.
者是,愈疑天下,何慰秦心?獨不言示,
天下弱乎?臣言勿予.非固勿予.秦索六城,
於王王以,六城賂齊.齊秦之深,讎也得王,
之六城幷,力西擊秦,齊之聽王,不待辭畢.
則是王失,之於齊而,取償於秦.齊趙之讎,
可以報矣,而示天下,有能爲也.王以此爲,
發聲兵未,窺於境臣,見秦重賂,於王.
從秦爲媾,韓魏聞之,必盡重王,重王必出,
重寶以先,於王則是,王一舉而,結三國親,
與秦易道.趙王曰善.即發虞卿,來見齊王,
與之謀秦.虞之謀行,而趙霸此,存亡樞機,
樞機發間,不及旋踵,是故虞卿,一言而秦,
震懼趁風,馳指請備,故善謀臣,其於國豈,
不重?虞卿,趙以亡矣.魏請爲縱,
趙孝成王,召虞卿謀,過平原君.平原曰願,
卿之論從.虞卿入見.趙孝王曰:魏請爲縱.
對曰魏過.王曰未許.對曰王過.曰魏請縱,
卿曰魏過;未之許,又曰,然則,
不可?對曰臣聞,小國之與,大國從事,
有利大國,受福有敗,小國受禍.今魏以小,
請其禍而,王以大辭,其福臣故,曰王過魏,
亦過竊以,便也.趙王曰善.合魏.
使虞卿,久用於趙,趙必霸會,虞卿,
魏齊之事,棄侯捐相,而歸不用,旋亡.

 【原文】  虞卿聞之曰:『此飾說也,王慎勿予。』樓緩聞之,往見王,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樓緩,樓緩對曰:『不然,虞得其一,不得其二。夫秦、趙構難而天下皆說,何也?曰:'吾且因強而乘弱矣。」今趙兵困於秦,天下之賀戰者,必盡在於秦矣,故不如前割地爲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將因秦之怒,乘趙之弊而瓜分之,趙見亡,何秦之圖乎?故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願王以此決之,勿復計也。』虞卿聞之,往見王曰:『危哉!樓子之所以爲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獨不言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於王,而王以六城賂齊。齊,秦之深讎也。得王之六城,幷力而西擊秦,齊之聽王,不待辭之畢也。則是王失之於齊,而取償於秦也。而齊、趙之讎可以報矣,而示天下有能爲也。王以此爲發聲,兵未窺於境,臣見秦之重賂,而反構於王。從秦爲構,韓、魏聞之,必盡重王,重王,必出重寶以先於王,則是王一舉而結三國之親,而與秦易道也。』趙王曰:『善。』即發虞卿來見齊王,與之謀秦。虞之謀行而趙霸,此存亡之樞機,樞機之發,間不及旋踵,是故虞卿一言,而秦之震懼趁風馳指而請備,故善謀之臣,其於國豈不重哉?微虞卿,趙以亡矣。
【注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譯文】
 虞卿聞之曰:『此飾說也,王慎勿予。』樓緩聽說後,入宮拜見趙王,趙王又把虞卿講的話告訴了他。
樓緩說:『不是這樣。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秦國、趙國結爲怨仇造成禍亂,天下諸侯都會高興,爲什麼呢?他們說:'我將要依靠強大的秦國而欺凌弱小的趙國。」如今趙兵被秦國所困,天下祝賀戰勝的人,必定都在秦國一方了。所以大王不如趕快割地求和,以此使天下諸侯心生疑慮,安慰秦王的心。不這樣做,天下諸侯將借著秦國的憤怒,趁著趙國的破敗而將它瓜分。趙國將要滅亡了,還圖謀什麼秦國?大王就此作出決斷,不要再打其它主意了。』
 虞卿聽到後,又入宮拜見趙王說:『危險了;樓緩是爲秦國服務啊!趙兵被秦國所困,又去向秦國割地求和,這是越發使天下諸侯對我們產生疑心,又怎麼能安慰秦王的心呢?這不也是大肆地向天下諸侯顯示了趙國的弱小嗎?再說臣下說不給土地,不是一定不拿出土地。秦國向大王索要六座城邑,大王用五座城邑賄賂齊國。齊國、秦國是有深仇大恨的國家,齊國得到大王五座城邑,就會與我們合力向西進攻秦國,齊國聽從大王的旨意,用不著等到把話說完。這就是大王雖在齊國有所失,卻在秦國取得了補償,這一舉動可以使我們與韓、魏、齊三國結成親密友邦,而與秦國交換了處境。』大王把齊、趙兩國結盟的事聲揚出去,我們的軍隊不必到邊境偵察,我就會看到秦國的貴重財禮送到趙國來而反過來向大王求和了。一旦跟秦王講和,韓、魏兩國聽到消息,必定盡力敬重大王;既要敬重大王,就必定拿出珍貴的寶物爭先向大王致意。這樣大王的一個舉動可以與韓、魏、齊三國結交親善,從而與秦國改換了處事的位置。』趙王聽後說:『好極了。』就派虞卿向東去拜見齊王,與齊王商議攻打秦國的問題。虞卿還沒返回齊國,秦國的使臣已經在趙國了。樓緩得知這個消息,立即逃跑了。趙王於是把一座城邑封給了虞卿。【原文】  魏請爲從,趙孝成王,召虞卿謀,過平原君。平原君曰:『願卿之論從也。』虞卿入見。王曰:『魏請爲從。』對曰:『魏過。』王曰:『寡人固未之許。』對曰:『王過。』王曰:『魏請從,卿曰魏過;寡人未之許,又曰寡人過,然則從終不可邪?』對曰:『臣聞小國之與大國從事也,有利,大國受福;有敗,小國受禍。今魏以小請其禍,而王以大辭其福,臣故曰王過,魏亦過。竊以爲從便。』王曰:『善。』乃合魏爲從。使虞卿久用於趙,趙必霸。會虞卿以魏齊之事,棄侯捐相而歸,不用,趙旋亡。
【譯文】
過了不久,魏國請求與趙國合縱盟約。趙孝成王就召虞卿來商議這件事。虞卿先去拜訪平原君,平原君說:『希望聽您論述一下合縱之道。』虞卿入宮拜見趙王。趙王說:『魏國請求合縱盟約。』虞卿說:『魏國錯了。』趙王說:『我本來也沒答應它。』虞卿說:『大王錯了。』趙王說:『魏國請求合縱,您說魏國錯了;我沒有答應它,您又說我錯了。既然這樣,那麼合縱盟約是終歸不可以了嗎?』虞卿回答說:『我聽說小國跟大國一起辦事,有好處就由大國享用成果,有壞處就由小國承擔災禍。現在的情況是魏國以小國的地位情願擔當災禍,而您是以大國的地位辭卻享用成果。我所以說大王錯了,魏國也錯了。我私下認爲合縱盟約有利。』趙王說:『好。』於是就同魏國合縱盟約。
虞卿因爲魏國宰相魏齊的緣故,寧願拋棄萬戶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與魏齊一起從小路逃走,最後離開趙國,在魏國大梁遭到困厄。魏齊死後,虞卿更加不得意,就著書立說,採集【春秋】的史實,觀察近代的世情,寫了【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共八篇。用來批評國家政治的成功與失敗,世上流傳,稱爲【虞氏春秋】。
付巧 發表於 2025-4-23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善謀】虞卿諫趙王考論

劉向【新序】卷九所載虞卿諫趙王事,實爲戰國策士謀國之典範。其文雖簡,然深具戰略智慧,今試析其要義。

一、背景考辨
此事發生在秦趙長平之戰後,秦索趙六城之際。時趙國新敗,樓緩主張割地求和,而虞卿則洞察"飾說"之弊。所謂"飾說",即表面堂皇實則誤國之論。【戰國策·趙策】載虞卿"躡蹻檐簦說趙孝成王",足見其寒士出身而具遠謀。

二、戰略解析
虞卿之謀有三重深意:
1. 破秦詐術:識破秦"坐而割地"之謀,指出"秦力止於此",非真能滅趙。
2. 聯齊制衡:建議"以六城賂齊",形成"趙之深仇報而西德於齊"的局面。
3. 三國結親:通過齊聯魏韓,構建抗秦聯盟,此即"一舉而結三國之親"的連環策。

三、辯難之妙
文中樓緩與虞卿的論辯,實爲兩種外交思想的交鋒:
樓緩主"權宜":認爲割地可緩秦攻,屬被動防禦。
虞卿主"造勢":主張以六城爲外交籌碼,轉守爲攻。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評虞卿"揣事立功",正指此類創造性謀略。

四、思想價值
此策體現先秦三大智慧:
1. "以迂爲直":【孫子兵法】"軍爭"思想的延伸。
2. "遠交近攻":逆向運用范雎之策,以敵之道還施彼身。
3. "重士輕地":孟子"諸侯之寶三"思想的具體實踐。

五、現代啟示
虞卿之謀啟示有三:
1. 危機中須辨明虛實,不可爲表象所惑。
2. 資源運用當求戰略效益最大化。
3. 國際博弈須善用矛盾,構建利益共同體。

【新序】此篇雖僅百餘言,然微言大義。虞卿之智,不在拒秦而在用秦;其謀之要,不在守城而在攻心。讀此可知,古人所謂"善謀者謀勢",誠哉斯言!
並船 發表於 2025-4-24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善謀】虞卿諫趙王考析

【新序】卷九所載虞卿諫趙王事,實爲戰國縱橫家論辯之典範。本文試從三個層面剖析其精義:

一、戰略形勢之辯證
虞卿反對割六城予秦,其核心論據在於"秦力不能盡取趙地"。考【戰國策·趙策三】所載,長平戰後秦軍"士卒死者過半",確屬強弩之末。而樓緩主張割地,實未洞察"秦趙構難而天下皆說"的列國心態。當時齊、楚、魏皆欲制衡秦國,形成"三國之親"的戰略機遇。太史公評虞卿"料事揣情,爲趙畫策",正指此種全局視野。

二、縱橫術之運用
虞卿提出"以六城賂齊"之策,深合【鬼谷子·飛箝】"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的謀略。其建議將割讓對象由敵秦轉爲盟齊,既化解眼前危機,又促成齊、魏、楚三國合縱。這種"轉禍爲福"的智慧,與【孫子兵法·九變】"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的用兵之道暗合。清儒梁玉繩【史記志疑】特別指出,虞卿此議"非徒拒秦,實啟合縱之機"。

三、決策心理之啟示
文本展現的"樓緩—虞卿"論辯,實爲兩種決策模式的交鋒。樓緩主張"今歲不割,後必復割"的綏靖思維,恰如【商君書·戰法】所批"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而虞卿堅持"毋予者以疑之"的積極防禦,體現了【荀子·議兵】"慎戰"而"不怯戰"的用兵原則。趙孝成王最終"使虞卿東見齊王,與之謀秦"的選擇,印證【韓非子·十過】"小忠大忠之辨"的治國哲理。

要之,此段文字雖簡,卻濃縮戰國策士"轉危爲機"的智慧精華。虞卿之謀非特解趙困,更爲後世留下"以賂爲盟,因敵制敵"的戰略範式。錢穆【國史大綱】論及此事,謂其"以退爲進,化被動爲主動",誠爲的論。讀此篇章,當於字裡行間體察古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謀略境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