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10|回復: 2

[儒家学说] 刘向【新序】卷9善谋上诗解9虞卿谏王以秦索六城赂齐一举而结三国亲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0-25 21:3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新序】卷9善谋上诗解9虞卿谏王以秦索六城赂齐一举而结三国亲
题文诗:
虞卿闻曰;此饰说也,王慎勿予.楼缓闻之,
往见,王以虞卿,言告楼昌,对曰:
不然虞得,其一不得,其二夫秦,赵构难而,
天下皆说,为之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
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者,必尽在于,
秦矣故不,如前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
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怒,乘赵之弊,
而瓜分之,赵见亡何,秦之图乎?故曰虞卿,
得其一不,得二愿王,以此决之,勿复计也.
虞卿闻之,往见王曰:危哉楼子,之所以为.
者是,愈疑天下,何慰秦心?独不言示,
天下弱乎?臣言勿予.非固勿予.秦索六城,
于王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
之六城幷,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毕.
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齐赵之雠,
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为,
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重赂,于王.
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
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亲,
与秦易道.赵王曰善.即发虞卿,来见齐王,
与之谋秦.虞之谋行,而赵霸此,存亡枢机,
枢机发间,不及旋踵,是故虞卿,一言而秦,
震惧趁风,驰指请备,故善谋臣,其于国岂,
不重?虞卿,赵以亡矣.魏请为纵,
赵孝成王,召虞卿谋,过平原君.平原曰愿,
卿之论从.虞卿入见.赵孝王曰:魏请为纵.
对曰魏过.王曰未许.对曰王过.曰魏请纵,
卿曰魏过;未之许,又曰,然则,
不可?对曰臣闻,小国之与,大国从事,
有利大国,受福有败,小国受祸.今魏以小,
请其祸而,王以大辞,其福臣故,曰王过魏,
亦过窃以,便也.赵王曰善.合魏.
使虞卿,久用于赵,赵必霸会,虞卿,
魏齐之事,弃侯捐相,而归不用,旋亡.

 【原文】  虞卿闻之曰:『此饰说也,王慎勿予。』楼缓闻之,往见王,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对曰:『不然,虞得其一,不得其二。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者,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前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而瓜分之,赵见亡,何秦之图乎?故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愿王以此决之,勿复计也。』虞卿闻之,往见王曰:『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之六城,幷力而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雠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为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而反构于王。从秦为构,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即发虞卿来见齐王,与之谋秦。虞之谋行而赵霸,此存亡之枢机,枢机之发,间不及旋踵,是故虞卿一言,而秦之震惧趁风驰指而请备,故善谋之臣,其于国岂不重哉?微虞卿,赵以亡矣。
【注释】【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译文】
 虞卿闻之曰:『此饰说也,王慎勿予。』楼缓听说后,入宫拜见赵王,赵王又把虞卿讲的话告诉了他。
楼缓说:『不是这样。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秦国、赵国结为怨仇造成祸乱,天下诸侯都会高兴,为什么呢?他们说:'我将要依靠强大的秦国而欺凌弱小的赵国。」如今赵兵被秦国所困,天下祝贺战胜的人,必定都在秦国一方了。所以大王不如赶快割地求和,以此使天下诸侯心生疑虑,安慰秦王的心。不这样做,天下诸侯将借着秦国的愤怒,趁着赵国的破败而将它瓜分。赵国将要灭亡了,还图谋什么秦国?大王就此作出决断,不要再打其它主意了。』
 虞卿听到后,又入宫拜见赵王说:『危险了;楼缓是为秦国服务啊!赵兵被秦国所困,又去向秦国割地求和,这是越发使天下诸侯对我们产生疑心,又怎么能安慰秦王的心呢?这不也是大肆地向天下诸侯显示了赵国的弱小吗?再说臣下说不给土地,不是一定不拿出土地。秦国向大王索要六座城邑,大王用五座城邑贿赂齐国。齐国、秦国是有深仇大恨的国家,齐国得到大王五座城邑,就会与我们合力向西进攻秦国,齐国听从大王的旨意,用不着等到把话说完。这就是大王虽在齐国有所失,却在秦国取得了补偿,这一举动可以使我们与韩、魏、齐三国结成亲密友邦,而与秦国交换了处境。』大王把齐、赵两国结盟的事声扬出去,我们的军队不必到边境侦察,我就会看到秦国的贵重财礼送到赵国来而反过来向大王求和了。一旦跟秦王讲和,韩、魏两国听到消息,必定尽力敬重大王;既要敬重大王,就必定拿出珍贵的宝物争先向大王致意。这样大王的一个举动可以与韩、魏、齐三国结交亲善,从而与秦国改换了处事的位置。』赵王听后说:『好极了。』就派虞卿向东去拜见齐王,与齐王商议攻打秦国的问题。虞卿还没返回齐国,秦国的使臣已经在赵国了。楼缓得知这个消息,立即逃跑了。赵王于是把一座城邑封给了虞卿。【原文】  魏请为从,赵孝成王,召虞卿谋,过平原君。平原君曰:『愿卿之论从也。』虞卿入见。王曰:『魏请为从。』对曰:『魏过。』王曰:『寡人固未之许。』对曰:『王过。』王曰:『魏请从,卿曰魏过;寡人未之许,又曰寡人过,然则从终不可邪?』对曰:『臣闻小国之与大国从事也,有利,大国受福;有败,小国受祸。今魏以小请其祸,而王以大辞其福,臣故曰王过,魏亦过。窃以为从便。』王曰:『善。』乃合魏为从。使虞卿久用于赵,赵必霸。会虞卿以魏齐之事,弃侯捐相而归,不用,赵旋亡。
【译文】
过了不久,魏国请求与赵国合纵盟约。赵孝成王就召虞卿来商议这件事。虞卿先去拜访平原君,平原君说:『希望听您论述一下合纵之道。』虞卿入宫拜见赵王。赵王说:『魏国请求合纵盟约。』虞卿说:『魏国错了。』赵王说:『我本来也没答应它。』虞卿说:『大王错了。』赵王说:『魏国请求合纵,您说魏国错了;我没有答应它,您又说我错了。既然这样,那么合纵盟约是终归不可以了吗?』虞卿回答说:『我听说小国跟大国一起办事,有好处就由大国享用成果,有坏处就由小国承担灾祸。现在的情况是魏国以小国的地位情愿担当灾祸,而您是以大国的地位辞却享用成果。我所以说大王错了,魏国也错了。我私下认为合纵盟约有利。』赵王说:『好。』于是就同魏国合纵盟约。
虞卿因为魏国宰相魏齐的缘故,宁愿抛弃万户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与魏齐一起从小路逃走,最后离开赵国,在魏国大梁遭到困厄。魏齐死后,虞卿更加不得意,就著书立说,采集【春秋】的史实,观察近代的世情,写了【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共八篇。用来批评国家政治的成功与失败,世上流传,称为【虞氏春秋】。
付巧 發表於 2025-4-23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善谋》虞卿谏赵王考论

刘向《新序》卷九所载虞卿谏赵王事,实为战国策士谋国之典范。其文虽简,然深具战略智慧,今试析其要义。

一、背景考辨
此事发生在秦赵长平之战后,秦索赵六城之际。时赵国新败,楼缓主张割地求和,而虞卿则洞察"饰说"之弊。所谓"饰说",即表面堂皇实则误国之论。《战国策·赵策》载虞卿"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足见其寒士出身而具远谋。

二、战略解析
虞卿之谋有三重深意:
1. 破秦诈术:识破秦"坐而割地"之谋,指出"秦力止于此",非真能灭赵。
2. 联齐制衡:建议"以六城赂齐",形成"赵之深仇报而西德于齐"的局面。
3. 三国结亲:通过齐联魏韩,构建抗秦联盟,此即"一举而结三国之亲"的连环策。

三、辩难之妙
文中楼缓与虞卿的论辩,实为两种外交思想的交锋:
楼缓主"权宜":认为割地可缓秦攻,属被动防御。
虞卿主"造势":主张以六城为外交筹码,转守为攻。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评虞卿"揣事立功",正指此类创造性谋略。

四、思想价值
此策体现先秦三大智慧:
1. "以迂为直":《孙子兵法》"军争"思想的延伸。
2. "远交近攻":逆向运用范雎之策,以敌之道还施彼身。
3. "重士轻地":孟子"诸侯之宝三"思想的具体实践。

五、现代启示
虞卿之谋启示有三:
1. 危机中须辨明虚实,不可为表象所惑。
2. 资源运用当求战略效益最大化。
3. 国际博弈须善用矛盾,构建利益共同体。

《新序》此篇虽仅百余言,然微言大义。虞卿之智,不在拒秦而在用秦;其谋之要,不在守城而在攻心。读此可知,古人所谓"善谋者谋势",诚哉斯言!
並船 發表於 2025-4-24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善谋》虞卿谏赵王考析

《新序》卷九所载虞卿谏赵王事,实为战国纵横家论辩之典范。本文试从三个层面剖析其精义:

一、战略形势之辩证
虞卿反对割六城予秦,其核心论据在于"秦力不能尽取赵地"。考《战国策·赵策三》所载,长平战后秦军"士卒死者过半",确属强弩之末。而楼缓主张割地,实未洞察"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的列国心态。当时齐、楚、魏皆欲制衡秦国,形成"三国之亲"的战略机遇。太史公评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正指此种全局视野。

二、纵横术之运用
虞卿提出"以六城赂齐"之策,深合《鬼谷子·飞箝》"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的谋略。其建议将割让对象由敌秦转为盟齐,既化解眼前危机,又促成齐、魏、楚三国合纵。这种"转祸为福"的智慧,与《孙子兵法·九变》"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的用兵之道暗合。清儒梁玉绳《史记志疑》特别指出,虞卿此议"非徒拒秦,实启合纵之机"。

三、决策心理之启示
文本展现的"楼缓—虞卿"论辩,实为两种决策模式的交锋。楼缓主张"今岁不割,后必复割"的绥靖思维,恰如《商君书·战法》所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而虞卿坚持"毋予者以疑之"的积极防御,体现了《荀子·议兵》"慎战"而"不怯战"的用兵原则。赵孝成王最终"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的选择,印证《韩非子·十过》"小忠大忠之辨"的治国哲理。

要之,此段文字虽简,却浓缩战国策士"转危为机"的智慧精华。虞卿之谋非特解赵困,更为后世留下"以赂为盟,因敌制敌"的战略范式。钱穆《国史大纲》论及此事,谓其"以退为进,化被动为主动",诚为的论。读此篇章,当于字里行间体察古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境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