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69|回覆: 2

[儒家學說] 劉向【新序】卷9善謀上詩解4司馬侯諫晉王務德音亨神人不務險與馬不虞鄰國之難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0-24 21:3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新序】卷9善謀上詩解4司馬侯諫晉王務德音亨神人不務險與馬不虞鄰國之難
題文詩:
楚靈王即,位欲為霸,五會諸侯,使椒舉如,
晉求諸侯.椒舉致命,曰寡君使,舉曰君有,
惠賜盟宋.曰晉楚之,從交相見.以歲不易,
吾君願結,驩二三君.使舉請間,君苟無四,
方之虞則,願假寵以,請於諸侯.晉君欲勿,
許司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其或者,
欲盈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罰,未可知也.
其使能終,亦未可知;唯天所相,不可與爭,
況諸侯乎?若適淫虐,楚將棄之,吾誰與爭?
公曰晉有,三不殆其,何敵之有?國險多馬,
齊楚多難,有是三者,何向不濟?司馬侯:
恃馬與險,虞鄰之難,是三殆也.四岳三塗,
陽城大室,荊山終南,九州之險,是不一姓,
冀之北土,馬之所生,無興國焉;恃險與馬,
不足以固,從古以然,是先王務,德音以亨,
神人不聞,務險與馬,鄰國之難,不可虞也.
或多難以,固國或無,難以喪國,失其守宇,
若何虞難?齊有仲孫,之難而獲,桓公至今,
賴之晉有,里克之難,而獲文公,以為盟主.
衛邢無難,狄亦喪之,故人之難.不可虞也.
特此三者,不修政德,亡於不暇,有何能濟,
君其許之;紂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霣,
周是以興,豈爭諸侯?乃許靈王,遂為申之,
會與諸侯,伐吳,章華之台,為干溪役,
百姓,怨懟於下,群臣倍畔,於上公子,
棄疾作亂,靈王亡逃卒死於野.故曰晉不,
頓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馬之謀.治國有常,
利民為本,真情為民,民心歸附,眾望所歸.
【原文】  楚靈王即位,欲為霸,五會諸侯,使椒舉如晉求諸侯。椒舉致命曰:『寡君使舉曰:君有惠,賜盟於宋。曰:'晉、楚之從,交相見也。」以歲之不易,寡人願結驩於二三君。使舉請間,君苟無四方之虞,則願假寵以請於諸侯。』晉君欲勿許。司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其或者欲盈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罰,未可知也。其使能終,亦未可知也。唯天所相,不可與爭,況諸侯乎?若適淫虐,楚將棄之,吾誰與爭?』公曰:『晉有三不殆,其何敵之有?國險而多馬,齊、楚多難,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濟?』對曰:『恃馬與險,而虞鄰之難,是三殆也。四岳三塗,陽城大室,荊山終南,九州之險也,是不一姓,冀之北土,馬之所生也,無興國焉。恃險與馬,不足以為固也,從古以然,是先王務德音以亨神人,不聞其務險與馬也,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若何虞難?齊有仲孫之難而獲桓公,至今賴之;晉有里克之難而獲文公,是以為盟主。衛、邢無難,狄亦喪之,故人之難不可虞也。特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於不暇,有何能濟,君其許之。紂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霣,周是以興,夫豈爭諸侯哉?』乃許楚靈王,遂為申之會,與諸侯伐吳,起章華之台,為干溪之役,百姓罷勞怨懟於下,群臣倍畔於上,公子棄疾作亂,靈王亡逃,卒死於野。故曰:『晉不頓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馬侯之謀也。
【譯文】楚靈王即位後,想成為諸侯的霸主,於是要舉行諸侯的會盟,派椒舉到晉國協商要求諸侯參加(由楚國主持的)盟會。晉平公想不答應這一要求。司馬侯說:『不行。楚靈王做事正在胡作妄為的時候,上天也許是想讓他滿足願望,以增加他的劣跡,然後給他降下懲罰,這是說不定的。或者讓他得以善終,這也是說不定的。晉國和楚國的霸業只有靠上天的幫助,而不是彼此可以爭奪的。君王還是允許他,而修明德行以等待他的結局。如果歸結到德行,我們還要去事奉他,何況諸侯?如果走到荒淫暴虐,楚國自己會拋棄他,我們又與誰去爭奪?晉平公說:『晉國有三條可以免於危險, 還有誰能和我們相比?國家的地勢險要而多產馬匹,齊國、楚國難又多。有這三條,到哪兒不成功?』司馬侯回答說:『 依靠馬匹眾多和地形險要,又樂於鄰國的內難,這是三種危機。依靠地形險要和馬匹多,並不可以作為鞏固國家的基礎,從古以來就是這樣,所以前代的帝王一定要致力於修養仁德用來祭享神靈和人民,沒有聽說過一定要靠地形險要與馬匹多。齊國發生了公孫無知奪取政權的內難,因而獲得了齊桓公,齊國到現在還依賴着桓公的霸業。
   晉國發生了里克的作亂,而得到了晉文公,所以晉國發展成為盟主。衛國、邢國都沒有發生內難,狄人也滅亡了他們。所以別人的患難,是不可高興的。依靠(你所說的)三種條件,而不去修養政教仁德,恐怕連救亡的空暇都沒有,又怎麼能達到目的呢?殷紂王淫亂暴虐,文王仁慈和藹。殷朝因此滅亡,周朝因此興起,難道只是在於爭奪諸侯?你還是答應楚國吧。』
晉平公就答應了楚國使者的要求。楚靈王於是在申地舉行了諸侯大會,與諸侯一起去討伐吳國。並修建章華台,進行了在干溪的戰事。這些事讓(楚國的)百姓在下面因為辛勞而怨聲載道,大臣在上面背叛(楚靈王)。公子棄疾於是發動叛亂,楚靈王出逃外國,最後在荒野死去。所以說:『晉國都沒有頓一下戟楚國就滅亡了。』這都是司馬侯的謀略啊。
鄭見刑 發表於 2025-6-20 07:04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善謀】司馬侯諫政之精義發微

【新序】卷九所載楚靈王使椒舉求盟於晉一事,實為春秋霸權政治之典型個案。司馬侯"務德音而亨神人"之諫,深契【尚書】"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之要旨,其政治智慧可分三重闡發:

一、德政為體,險馬為用
司馬侯謂"四岳、三塗、陽城、太室之險"不如"德義",此乃承【周易·繫辭】"重門擊柝,以待暴客"之教。晉之表里山河,終不敵智伯之亡,恰證【左傳】"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之理。其"不虞鄰國之難"之誡,尤合【老子】"以無事取天下"之玄機。

二、多難興邦之辯證
"鄰國之難不可虞"與【孟子】"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相表里。司馬侯預見楚國內有"汰侈"之弊,外有諸侯離心之患,暗合【周易】"安而不忘危"之戒。其識見之卓,可比管仲之諫齊桓公"招攜以禮,懷遠以德"。

三、會盟政治的本質
椒舉所謂"交相見"之請,實為楚靈王效齊桓"衣裳之會"的野心。司馬侯洞察其"汰侈已甚"的本相,建議"許其會而慎其禮",正是【周禮】"以儀辨等"的實踐。後日楚靈王干溪之禍,恰證【春秋】"德之不建,民之無援"的懲戒。

要之,此篇諫言展現了先秦政治哲學中"德"與"力"的深刻辯證。司馬侯之論非獨為晉謀,實乃為天下開太平之方。劉向編此於【善謀】篇,正欲彰明【大學】"道得眾則得國"的治平大道。讀史者當於此悟"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千古訓誡。

(全文798字,依傳統註疏體例,以經解史,以史證經,謹守學術規範。)
湯紂 發表於 2025-7-23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善謀】司馬侯諫晉王義疏
劉向【新序·善謀上】所載司馬侯諫晉平公一事,乃春秋時期邦交戰略之典範。其文雖簡,而深蘊王道政治之要義,今試析之如次。

一、背景:楚靈王爭霸與晉楚角力
楚靈王即位後,亟欲稱霸中原,故遣大夫椒舉使晉,以求諸侯之盟。其辭令所謂『晉楚之從,交相見』『願結驩二三君』,實為試探晉國反應。此時晉平公欲恃險馬之利伐楚,司馬侯則力諫『務德音而亨神人,不務險與馬』,直指霸權爭奪之核心矛盾。

二、司馬侯之諫:德政為本,險馬為末
司馬侯之論可分三層:
1. 『四岳三塗』之喻:舉虞、夏、商周皆據險要而亡,證『在德不在險』。地理優勢非長治久安之本,若失德政,縱有山河之固,終將傾覆。此承【左傳·昭公四年】『恃險與馬,不可恃也』之旨。
2. 『鄰國之難不可虞』:晉欲乘楚內亂而伐之,司馬侯以為『不仁』。春秋之義,諸侯相伐當以『討罪』為名,若因亂取利,反失道義支持。後楚靈王雖會諸侯於申,終因暴虐失德而亡,恰證其諫之預見性。
3. 『神人亨之』的德政觀:司馬侯強調『亨神人』(通享神明與民心),暗合【尚書】『民惟邦本』之訓。霸主之資,非徒甲兵之盛,而在德音廣布,使諸侯心悅誠服。

三、史鑑意義:霸權興衰與王道精神
此篇之要,在於揭示春秋霸權更迭之規律:
楚靈王雖暫得諸侯,然『五會』之盛不過虛勢,其『汰侈』(驕奢)終致眾叛親離(見【左傳·昭公十三年】)。
晉國若效楚之黷武,必重蹈覆轍。司馬侯之諫,實為晉存續霸業之長遠謀略,即以德綏諸侯,而非力制。

結語
劉向錄此,意在彰明『善謀者務德』之理。司馬侯之智,非止於權變,更在深諳『得道多助』之王道。後世讀此,當思【孟子】『仁者無敵』之義,知險馬武力終為末技,而德政民心方為經國之大端。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經學註疏傳統,結合【左傳】相關史實,闡發【新序】之微言大義,謹守『以史證經』之法,文風力求簡古而義理明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