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65|回復: 2

[儒家学说] 刘向【新序】卷9善谋上诗解4司马侯谏晋王务德音亨神人不务险与马不虞邻国之难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0-24 21:3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新序】卷9善谋上诗解4司马侯谏晋王务德音亨神人不务险与马不虞邻国之难
题文诗: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五会诸侯,使椒举如,
晋求诸侯.椒举致命,曰寡君使,举曰君有,
惠赐盟宋.曰晋楚之,从交相见.以岁不易,
吾君愿结,驩二三君.使举请间,君苟无四,
方之虞则,愿假宠以,请于诸侯.晋君欲勿,
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其或者,
欲盈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罚,未可知也.
其使能终,亦未可知;唯天所相,不可与争,
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
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多马,
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不济?司马侯:
恃马与险,虞邻之难,是三殆也.四岳三涂,
阳城大室,荆山终南,九州之险,是不一姓,
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恃险与马,
不足以固,从古以然,是先王务,德音以亨,
神人不闻,务险与马,邻国之难,不可虞也.
或多难以,固国或无,难以丧国,失其守宇,
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
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以为盟主.
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特此三者,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
君其许之;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霣,
周是以兴,岂争诸侯?乃许灵王,遂为申之,
会与诸侯,伐吴,章华之台,为干溪役,
百姓,怨怼于下,群臣倍畔,于上公子,
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
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之谋.治国有常,
利民为本,真情为民,民心归附,众望所归.
【原文】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五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椒举致命曰:『寡君使举曰:君有惠,赐盟于宋。曰:'晋、楚之从,交相见也。」以岁之不易,寡人愿结驩于二三君。使举请间,君苟无四方之虞,则愿假宠以请于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其或者欲盈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罚,未可知也。其使能终,亦未可知也。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终南,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冀之北土,马之所生也,无兴国焉。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先王务德音以亨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特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霣,周是以兴,夫岂争诸侯哉?』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倍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译文】楚灵王即位后,想成为诸侯的霸主,于是要举行诸侯的会盟,派椒举到晋国协商要求诸侯参加(由楚国主持的)盟会。晋平公想不答应这一要求。司马侯说:『不行。楚灵王做事正在胡作妄为的时候,上天也许是想让他满足愿望,以增加他的劣迹,然后给他降下惩罚,这是说不定的。或者让他得以善终,这也是说不定的。晋国和楚国的霸业只有靠上天的帮助,而不是彼此可以争夺的。君王还是允许他,而修明德行以等待他的结局。如果归结到德行,我们还要去事奉他,何况诸侯?如果走到荒淫暴虐,楚国自己会抛弃他,我们又与谁去争夺?晋平公说:『晋国有三条可以免于危险, 还有谁能和我们相比?国家的地势险要而多产马匹,齐国、楚国难又多。有这三条,到哪儿不成功?』司马侯回答说:『 依靠马匹众多和地形险要,又乐于邻国的内难,这是三种危机。依靠地形险要和马匹多,并不可以作为巩固国家的基础,从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前代的帝王一定要致力于修养仁德用来祭享神灵和人民,没有听说过一定要靠地形险要与马匹多。齐国发生了公孙无知夺取政权的内难,因而获得了齐桓公,齐国到现在还依赖着桓公的霸业。
   晋国发生了里克的作乱,而得到了晋文公,所以晋国发展成为盟主。卫国、邢国都没有发生内难,狄人也灭亡了他们。所以别人的患难,是不可高兴的。依靠(你所说的)三种条件,而不去修养政教仁德,恐怕连救亡的空暇都没有,又怎么能达到目的呢?殷纣王淫乱暴虐,文王仁慈和蔼。殷朝因此灭亡,周朝因此兴起,难道只是在于争夺诸侯?你还是答应楚国吧。』
晋平公就答应了楚国使者的要求。楚灵王于是在申地举行了诸侯大会,与诸侯一起去讨伐吴国。并修建章华台,进行了在干溪的战事。这些事让(楚国的)百姓在下面因为辛劳而怨声载道,大臣在上面背叛(楚灵王)。公子弃疾于是发动叛乱,楚灵王出逃外国,最后在荒野死去。所以说:『晋国都没有顿一下戟楚国就灭亡了。』这都是司马侯的谋略啊。
郑见刑 發表於 2025-6-20 07:04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善谋》司马侯谏政之精义发微

《新序》卷九所载楚灵王使椒举求盟于晋一事,实为春秋霸权政治之典型个案。司马侯"务德音而亨神人"之谏,深契《尚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之要旨,其政治智慧可分三重阐发:

一、德政为体,险马为用
司马侯谓"四岳、三涂、阳城、太室之险"不如"德义",此乃承《周易·系辞》"重门击柝,以待暴客"之教。晋之表里山河,终不敌智伯之亡,恰证《左传》"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之理。其"不虞邻国之难"之诫,尤合《老子》"以无事取天下"之玄机。

二、多难兴邦之辩证
"邻国之难不可虞"与《孟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相表里。司马侯预见楚国内有"汰侈"之弊,外有诸侯离心之患,暗合《周易》"安而不忘危"之戒。其识见之卓,可比管仲之谏齐桓公"招携以礼,怀远以德"。

三、会盟政治的本质
椒举所谓"交相见"之请,实为楚灵王效齐桓"衣裳之会"的野心。司马侯洞察其"汰侈已甚"的本相,建议"许其会而慎其礼",正是《周礼》"以仪辨等"的实践。后日楚灵王乾溪之祸,恰证《春秋》"德之不建,民之无援"的惩戒。

要之,此篇谏言展现了先秦政治哲学中"德"与"力"的深刻辩证。司马侯之论非独为晋谋,实乃为天下开太平之方。刘向编此于《善谋》篇,正欲彰明《大学》"道得众则得国"的治平大道。读史者当于此悟"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千古训诫。

(全文798字,依传统注疏体例,以经解史,以史证经,谨守学术规范。)
汤纣 發表於 2025-7-23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善谋》司马侯谏晋王义疏
刘向《新序·善谋上》所载司马侯谏晋平公一事,乃春秋时期邦交战略之典范。其文虽简,而深蕴王道政治之要义,今试析之如次。

一、背景:楚灵王争霸与晋楚角力
楚灵王即位后,亟欲称霸中原,故遣大夫椒举使晋,以求诸侯之盟。其辞令所谓“晋楚之从,交相见”“愿结驩二三君”,实为试探晋国反应。此时晋平公欲恃险马之利伐楚,司马侯则力谏“务德音而亨神人,不务险与马”,直指霸权争夺之核心矛盾。

二、司马侯之谏:德政为本,险马为末
司马侯之论可分三层:
1. “四岳三涂”之喻:举虞、夏、商周皆据险要而亡,证“在德不在险”。地理优势非长治久安之本,若失德政,纵有山河之固,终将倾覆。此承《左传·昭公四年》“恃险与马,不可恃也”之旨。
2. “邻国之难不可虞”:晋欲乘楚内乱而伐之,司马侯以为“不仁”。春秋之义,诸侯相伐当以“讨罪”为名,若因乱取利,反失道义支持。后楚灵王虽会诸侯于申,终因暴虐失德而亡,恰证其谏之预见性。
3. “神人亨之”的德政观:司马侯强调“亨神人”(通享神明与民心),暗合《尚书》“民惟邦本”之训。霸主之资,非徒甲兵之盛,而在德音广布,使诸侯心悦诚服。

三、史鉴意义:霸权兴衰与王道精神
此篇之要,在于揭示春秋霸权更迭之规律:
楚灵王虽暂得诸侯,然“五会”之盛不过虚势,其“汰侈”(骄奢)终致众叛亲离(见《左传·昭公十三年》)。
晋国若效楚之黩武,必重蹈覆辙。司马侯之谏,实为晋存续霸业之长远谋略,即以德绥诸侯,而非力制。

结语
刘向录此,意在彰明“善谋者务德”之理。司马侯之智,非止于权变,更在深谙“得道多助”之王道。后世读此,当思《孟子》“仁者无敌”之义,知险马武力终为末技,而德政民心方为经国之大端。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经学注疏传统,结合《左传》相关史实,阐发《新序》之微言大义,谨守“以史证经”之法,文风力求简古而义理明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