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81|回復: 0

[儒家学说] 刘向【新序】卷5杂事5诗解2圣人於物也无不材桓公任贼管仲尽瘁文公用盗任计不任怒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0-14 19:5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新序】卷5杂事5诗解2圣人於物也无不材桓公任贼管仲尽瘁文公用盗任计不任怒
题文诗:
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於,
文王乃,曰更葬之.曰此无主.文王曰:
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主今,
我非其主?遂令吏以,衣棺更葬.天下闻曰:
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况於人乎?或得宝以,
危其国也,周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
圣人於物,也无不材.圣人真情,情通万物.
管仲傅,齐公子纠,鲍叔,公子小白,
公孙无知,襄公,子纠奔鲁,小白奔莒.
齐人,无知迎公,子纠于鲁,公子纠与,
小白争入,管仲,小白中其,带钩小白,
佯死遂先,是为,齐桓公也.公子纠死,
管仲奔鲁,桓公立国,定使人迎,管仲于鲁,
遂立以为,仲父委国,而听,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为五伯长.里凫须晋,公子重耳,
之守府者.公子重耳,出亡于晋,里凫须窃,
其宝货逃.重耳返国,立为,里凫须乃,
造门愿见,文公方沐,其谒者复,文公握发,
应曰凫邪?凫须曰然.谓凫须曰:若犹有面,
目复见我?谒者谓凫.凫须对曰:臣闻沐者,
其心覆心,覆者言悖,君意沐邪?何悖也?
谒者复文.公见之曰:若窃我货.宝而逃我.
谓汝犹有,面目见我,汝曰何悖?何也?
凫须曰然.君反国之.半不自安.君宁弃国,
之半其宁,有全晋乎?公曰何谓?凫须曰得.
罪于君者,凫须莫大,君赦凫须,出以为右,
如凫须之,罪重也者,君犹赦之,况有轻于,
凫须者乎?公曰闻命.遂赦之明,日出行使,
为右翕然,晋国皆安.语曰桓公,任其贼而,
文公用盗.故曰明主,任计不任,怒闇主任,
怒不任计.计胜怒强,怒胜计亡,此之谓也.
【原文】  周文王作灵台及为池沼,掘地得死人之骨,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寡人固其主,又安求主?』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闻之,皆曰:『文王贤矣,泽及枯骨,又况于人乎?』或得宝以危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而天下归心焉。
【注释】出自【吕氏春秋】卷10孟冬5用诗解2圣无不材孔子杖义
【原文】
周文王作灵台[424] ,及为池沼,掘地得死人之骨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日:『更葬[425] 之。』吏日:『此无主矣。』文王日:『有天下者, 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寡人固其主,又安求主。』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闻之,皆日:『文王贤矣, 泽及朽骨[426] ,又况于人乎?』或得宝以危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而天下归心[427]焉。

【译文】

周文王在建造灵台及修建池沼的时候,从地里面挖出了死人的骨头,管理工地的官吏就把这事报告给了周文王。周文王说:『给他改葬吧。 』管理的官吏说:『 那是无主的尸骨。』周文王说:『拥有天下的人, 就是天下人的主人;拥有一个国家的人,就是一国的主人。我本来就是他的主人,你还到哪儿去找他的主人?』于是叫那位官吏用衣服和棺木装好尸骨,给他改葬。天下的人听到这件事,都说:『 文王真是贤君啊,就连死人的遗骨都受到他的恩泽,更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呢!』有人得到珍宝,但给国家带来灾难;文王得到枯骨,以此表明他的仁德,继而天下人都诚心归附他!所以,在圣人看来,物是没有没用的。
【原文】  管仲傅齐公子纠,鲍叔傅公子小白,齐公孙无知杀襄公,公子纠奔鲁,小白奔莒。齐人诛无知迎公子纠于鲁,公子纠与小白争入,管仲射小白,中其带钩,小白佯死,遂先入,是为齐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奔鲁,桓公立国定,使人迎管仲于鲁,遂立以为仲父,委国而听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
【注释】
[1]公子纠:齐僖公之子,母为鲁女。
[2]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并笃于友谊称于世,后世常以『鲍叔』代称知己好友。公子小白:即齐桓公。
[3]齐公孙无知杀襄公:公孙无知是齐僖公异母胞弟夷仲年之子,齐襄公从弟。无知得僖公宠信,待遇如同太子,襄公即位后,废除了他原来享有的特权,公孙无知怀恨在心,便寻找机会杀了襄公。襄公,齐僖公之子,名诸儿。前697—前686年在位。
[4]奔:逃亡。莒:国名。在今山东莒县。
[5]五伯长:春秋五霸之长。五霸之说有三,【白虎通义·号篇】和【风俗通义·皇霸】作昆吾氏、大彭氏、豖韦氏、齐桓公、晋文公。【孟子】赵岐注作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荀子】则作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句践。按,底本及铁华馆本至此为一章,而下文『语曰』云云,是将齐桓公、晋文公上下二事一并评论,汉魏本、四部本即连下文为一章,石光瑛【新序校释】、赵仲邑【新序详注】从之。今合为一章。
【译文】
管仲辅佐齐国的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齐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公子纠逃往鲁国,公子小白逃往莒国。齐国人杀了公孙无知,到鲁国迎接公子纠回国,公子小白也从莒国出发回国,二人争着想先回到齐国。管仲射了小白一箭,射中了他衣服上的铜带钩,小白假装被射死,骗过管仲先回到了齐国,这就是齐桓公。公子纠被杀,管仲逃往鲁国。齐桓公即位,齐国局势稳定后,桓公派人到鲁国迎接回管仲,然后尊他为『仲父』,并将政事完全交给他处理,这样桓公才能多次主持各国诸侯会盟,匡正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长。
【原文】
里凫须[6],晋公子重耳之守府者也[7]。公子重耳出亡于晋,里凫须窃其宝货而逃。公子重耳反国,立为君,里凫须造门愿见。文公方沐[8],其谒者复[9],文公握发而应之曰:『吾凫须邪?』曰:『然。』『谓凫须曰:'若犹有以面目而复见我乎[10]?」』谒者谓里凫须,凫须对曰:『臣闻之,沐者其心覆[11],心覆者言悖[12],君意沐邪[13]?何悖也。』谒者复,文公见之曰:『若窃我货宝而逃,我谓'汝犹有面目而见我邪」,汝曰'君何悖也」,是何也?』凫须曰:『然。君反国,国之半不自安也,君宁弃国之半乎?其宁有全晋乎?』文公曰:『何谓也?』凫须曰:『得罪于君者,莫大于凫须矣。君谓赦凫须[14],显出以为右[15],如凫须之罪重也,君犹赦之,况有轻于凫须者乎?』文公曰:『闻命矣。』遂赦之。明日出行国,使为右,翕然晋国皆安[16]。语曰[17]:『桓公任其贼,而文公用其盗。』故曰:『明主任计不任怒[18],暗主任怒不任计[19]。计胜怒者强,怒胜计者亡。』此之谓也。
【译文】
里凫须,是晋公子重耳府上保管财物的人。公子重耳从晋国出逃时,里凫须偷了他的宝物、财货逃走了。公子重耳回到晋国后,立为国君,里凫须登门求见。文公正在洗头,他的谒者来禀报,文公握住头发回答说:『是我的凫须来了吗?』谒者说:『是的。』『去给凫须说:'你还有什么面目再来见我呢?」』谒者对里凫须说了这些话,凫须回答说:『臣听说过,正在洗头的人,他的心是被遮蔽的,心被遮蔽的人说的话也一定是荒谬的。臣料想国君大概是在洗头吧?要不怎么会说出如此荒谬的话呢?』谒者回复了文公,于是文公接见了里凫须,说:『你偷了我的财货宝物逃走,我说'你还有什么面目见我」,你却说'国君怎会说出如此荒谬的话」,这是为什么?』凫须说:『是的。您回到晋国,晋国有一半的人心里很不安稳,您是宁可放弃晋国这一半的民心呢?还是想拥有晋国全部的民心呢?』文公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凫须说:『得罪了您的人当中,没有比我罪责更大的了。您如果赦免了我,在您显赫外出时让我做您的车右。像我这样罪责深重的人,您都能够赦免,更何况罪责比我轻的人呢?』文公说:『听从您的高论。』于是赦免了里凫须。第二天外出巡视国都时,让里凫须担任车右,晋国的人心果然都安定了。俗语说:『齐桓公能任用刺杀过自己的人,而晋文公能任用偷窃过自己财物的人。』所以说:『贤明的君主用谋略而不听任怒气,昏暗的君主听任怒气而不用谋略。计谋胜过怒气的便会强大,怒气胜过计谋则会灭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
[6]里凫(fú)须:【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作『头须』。
[7]守府者:保管财物的人。
[8]沐:洗头。【论衡·讥日】:『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形垢。』
[9]谒者:官名。始置于春秋、战国时,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古时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
[10]若:你。以:朱季海【新序校理】疑衍。
[11]覆:遮盖,遮蔽。一说颠倒。【韩诗外传】即作『倒』。
[12]悖:谬误,荒谬。
[13]意:推测,料想。
[14]谓:如果。
[15]右:车右,古时车乘位在御者右边的武士,省称右。【礼记·曲礼上】郑玄注:『车右,勇力之士,备制非常者。君行则陪乘,君式则下步行。』主要职责是拿戈矛保卫车子,车子遇到障碍无法前进时便下来推车。国君的车右一般是国君的亲信。
[16]翕(xī)然:协调一致的样子。
[17]语:这里特指民间谣谚。
[18]任:用。计:计谋。
[19]暗:愚昧,昏乱。
凤杰 發表於 2025-7-18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卷五《杂事》第五载周文王葬骸、齐桓公任管仲、晋文公用勃鞮三事,实为阐释圣王"物无不材"之治国要义。今试析其微旨如下:

一、圣人之道:无弃物亦无弃人
文王见池中枯骨而命更葬,申明"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之理,此即《尚书》"一夫不获,时予之辜"之实践。圣人之视物,犹匠石之视木,《庄子·人间世》所谓"散木亦可不材而生",正与此相通。文王以衣棺葬无主之骸,非徒行仁政,实昭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治世理念。

二、霸主之略:任材不避仇雠
桓公任射钩之仇管仲为相,乃"任贼尽瘁"的典型案例。《管子·形势解》云:"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太公尝言:"取天下者若逐野兽,天下皆有分肉之心",桓公能化私仇为国用,正是"王者无外"政治智慧的体现。管仲相齐而九合诸侯,印证《韩非子·显学》"宰相必起于州部"的用人准则。

三、霸术之辨:任计不任怒
晋文公赦斩袪之罪勃鞮而用其谋,尤见"任计不任怒"的理性精神。《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此事,强调"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文公能区分私怨与国事,与《孙子兵法》"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的将道暗合。勃鞮后为文公刺探吕甥阴谋,恰如《鬼谷子·谋篇》"因其势以成之"的用间之道。

要而论之,刘向此篇实熔铸黄老"因材施用"与儒家"仁民爱物"思想。文王示其本,桓公文公彰其用,三者共同构成"圣王之道"的完整图景。明人邱濬《大学衍义补》论人才篇即引此章为证,谓:"人主之量,当如天地之包荒。"此中深意,犹足为今世治道之鉴。
汤巫 發表於 2025-7-18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卷五《杂事》第五载周文王葬骸、齐桓公任管仲、晋文公用勃鞮三事,实为阐释圣王"于物无不材"之要义。今试析其微旨如下:

一、文王葬骸见"天下主"之怀
池中枯骨本无主之骸,文王以"有天下者,天下之主"自任,命吏衣棺更葬。此非徒行仁政,实彰"圣人无弃物"之境界。《礼记·檀弓》载孔子"敝帷不弃为埋马"之事,正与此同契。圣人之视天下,犹慈母之视赤子,虽朽骨亦蒙其泽,此乃"王道荡荡"之具体显现。

二、桓公任管仲显"尽材"之智
管仲曾射钩几毙桓公,鲍叔牙不以私仇蔽贤,桓公亦能化仇雠为股肱。孔子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正谓此"任贼尽瘁"之效。《周易·解卦》曰"君子以赦过宥罪",桓公之智,在于识大材而不拘小过,终成九合之功。

三、文公用勃鞮彰"任计"之略
勃鞮虽为晋惠公旧臣,屡迫文公,然文公不念斩袪之怨,反用其谋。此非姑息养奸,实乃《尚书》"与人不求备"之实践。老子云"善用人者为之下",文公能"任计不任怒",故能使仇者为用,终开霸业。

要而论之,三事皆本于"物无不可用"之哲思:枯骨可彰仁德,仇寇可成良佐,盗贼可为智囊。此中深意,与《庄子·逍遥游》"大瓠之用"、《淮南子·道应训》"不材之木"诸喻相通。圣王之道,在能"因物付物",如明镜止水,不将不迎。若拘于形迹、固于恩怨,则天下无可用之材矣。学者当由此悟"万物皆备于我"之旨,方不负刘向编纂之深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