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18|回復: 4

[儒家学说] 刘向【新序】卷4杂事4诗解8善善不行恶恶不去郭氏为墟断不能谏不与虢亡赵武得人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0-11 21:0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新序】卷4杂事4诗解8善善不行恶恶不去郭氏为墟断不能谏不与虢亡赵武得人
题文诗:
昔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墟.
问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为,郭氏之墟.
公曰郭氏,者曷为墟?曰郭氏者,善善恶恶.
桓公:善善,人之善行,其所以为,
墟者何也?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
能去,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
管仲:其人为谁?公曰不知.管仲曰君,
亦一郭氏.桓公,野人而赏.晋文公田,
于虢遇一,老夫问:子处此故,虢亡有说?
虢君,断则不能,则不与;不能断又,
不能用人,虢所以亡.文公辍田,归遇赵衰,
衰告之:古之君子,听其言而,用其身;
今之君子,听其言弃,其身哀哉!晋国之忧.
文公乃召,赏之于是,晋国乐纳,善言文公,
卒以霸也.晋平公过,九原叹曰:此地蕴吾,
良臣多矣,若使死者,起也吾将,谁与归乎?
叔向对曰:与赵武乎?平公曰子,党子之师.
对曰臣听,言赵武之,为人也立,若不胜衣,
言若不出,于口然其,身举士于,白屋下者,
四十六人,皆得其意,公家甚赖,之及,
子之死也,四十六人,皆就宾位,无私德,
臣以为贤.平公曰善.赵武贤臣,相晋天下,
无兵革者,九年春秋,曰赵武之,力尽得人.
【原文】  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招野人而赏焉。
【译文】
曾经齐桓公外出,看见一个从前荒废的城址,就问别人这是谁的城址。农民回答说:『这是郭氏的城址。』齐桓公又问:『郭氏的家为什么成为荒废的城址?』农民说:『因为他尊重好人,厌恶恶人啊。』齐桓公说:『尊重好人,厌恶恶人才会保存城址,却反而成了荒废城址,为什么呢?』农民说:『因为他尊重好人却不能任用他们,厌恶恶人又不能让他们离开,还想要不灭亡吗?』 齐桓公返回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管仲,管仲说:『那个人是谁?』齐桓公说:『不知道啊。』管仲说:『你也是一个郭氏啊!』于是齐桓公找来了那个农民而上赏赐了他。
【原文】
晋文公田于虢[416] ,遇一老夫而问:『子 [417] 处此故也,虢亡其有说乎?』对日:『 虢君断则不能,谋(谋作谏)则不与也。不能断,又不能用人,此虢之所以亡也。』文公辍田而归,遇赵衰[418] 而告之,衰:『古之君子, 听其言而用其身;今之君子,听其言而弃其身。哀哉!晋国之忧也。』文公乃召赏之。于是晋国乐纳善言,文公卒以霸也。
【注释】
[416] 虢:古国名。西周文王弟虢仲之封地,故城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者,是为西虢。虢叔之封地,在今河南省成皋县虢亭者,是为东虢。平王东迁,西虢徙上阳,地在今河南省陕县东南,称南虢。西虢迁徙后,其支族留居原封地者,称小
虢。此外,虢仲有别支,地居于今山西省平陆县大阳之南、滨河之北者,称北虢。此处疑为北虢,晋假道攻打虞国,还师灭了虢国。
[417]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18] 赵衰:即赵成子(?一公元前622年),字子余,亦称成季,孟子余,春秋时期晋文公大夫,造父的后代。
【译文】
晋文公在虢地打猎,遇到一位老人,晋文公问他说:『 您住在这里也很久了,对虢国的灭亡您有什么评议呢?』老人回答说:『 虢国国君自己不能决断国事,忠言进谏他又不赞成。自己不能决断国事而又不重用贤才,这就是虢国灭亡的原因了。』文公听了这话就停止打猎,回到都城,遇见了赵衰,就把这事说给他听。赵衰说:『古时候的君子,采纳了一个人的建言就任用这个人;现在的君子,采纳了人家的建议却把人家甩在一边。可悲啊!这是晋国令人担心之处啊!』于是晋文公就召见并赏赐了这位老人。从此晋国乐于采纳好的建言,文公也终于因此而成了诸侯的盟主。【原文】
晋平公[419] 过九原[420] 而叹曰:『嗟乎! 此地之蕴吾良臣多矣,若使死者可起也,吾将谁与归乎?』叔向对曰:『赵武[421] 乎?』公曰:『子党于子之师也。 』对曰:『臣敢言赵武之 为人也,立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然其身所举士于白屋[422] 下者,四十六人,是其无私德[423] 也。臣故以为贤也。』平公曰:『善。』
【注释】
[419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姬姓,晋氏,名彪,公元前557年至公元前532年在位。
[420]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今山西省绛县北境。
[421] 赵武: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41年),赢姓,赵氏,名武,谥献文,又称赵文子、赵孟,赵盾之孙、赵朔之子,
母为晋成公之姊赵庄姬。
[422]白屋:指平民或寒士。
[423]私德:个人的恩惠。
【译文】
晋平公经过卿大夫的墓地九原时,叹息地说:『唉! 这块土地埋葬着我们晋国多少杰出的大臣,如果能让这些死去的人再活过来,我应该带哪位一起回去呢? 』叔向回答说:『 应该是赵武。』晋平公说:『 您偏袒您的老师吧!』叔向说:『臣下冒味地谈谈赵武的为人。他站起来时,好像连衣服都承受不住;说话的时候,半天都说不出-句,但是他亲身举荐的贫寒之士有四十六人,在赵文子死的那天,这些人都在宾客的席位,这说明他对人没有私人恩惠!臣下因此认为赵武是位贤德的人。』晋平公说:『说得好! 』
阿弥佗佛 發表於 2025-3-26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卷四《杂事》第八则所载三则史事,皆明察贤之要义。郭氏之墟章,桓公见善善恶恶而国灭,野人直陈"善善不能行,恶恶不能去"之弊,管仲以"君亦一郭氏"点醒桓公,终得野人而赏。此章揭示为政者当知行合一,徒知善恶而不施诸政,犹筑室道谋也。虢亡之鉴章,文公闻老者"断不能谏,谏不能与"之论,赵衰引申"听言弃身"之弊,直指晋国忧患。九原之叹章,叔向举赵武"身不胜衣而言不出口"却能举贤四十六人,终使平公悟"无私德"之真臣节。三事连环,刘向实以"用贤"为轴:郭氏失于空言善恶,虢君败于刚愎拒谏,赵武成于忘私举贤。故《易》曰"云从龙,风从虎",圣主得贤臣犹鱼得水,非虚言也。
黄文勇 發表於 2025-4-8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卷四《杂事》第八则所载齐桓公、晋文公二事,实为治国之要枢,今试析其义理。

齐桓公见郭氏之墟一节,深明"知善不行"之弊。郭氏"善善恶恶"而终至墟灭,恰如管仲所谓"君亦一郭氏"之警。朱子尝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郭氏知善而不能擢用,识恶而不能黜退,犹储良药而不服,蓄鸩毒而不弃,其亡也宜矣。桓公能因野人之言而自省,遂成九合之功,此正《周易》"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之谓也。

至晋文公问虢亡于田猎老父事,尤见用人之道。老父谓虢君"断则不能,谏则不与",恰中《尚书》"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之机。赵衰"听其言而用其身"之论,更与孔子"举尔所知"之训暗合。文公能虚怀纳谏,卒成霸业,正所谓"君人者兼听则明"者也。

末章晋平公与叔向论赵武事,尤见举贤之效。赵武"立若不胜衣,言若不出于口",恰合老子"大音希声"之象,然其"举士四十六人皆得其意",正孟子所谓"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者。叔向"无私德"之评,尤得《礼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之旨。

三事虽异,其理一也。《大学》言"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郭氏、虢君之失正在于此。而齐桓、晋文之兴,赵武之贤,皆在能践行"知人则哲"之古训。今观史事,凡盛世之君,必如汉武之诏求茂才,唐宗之镜鉴得失;凡衰世之主,率如宋徽之亲小人,明熹之远贤臣。故《管子》云:"授有德则国安",信哉斯言!
郑见刑 發表於 2025-4-23 00:1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卷四《杂事》第八则所载齐桓公与野人之对答,实为西汉刘向辑录之先秦政治寓言,其文虽简而义理深远。今试析其要旨如下:

一、郭氏为墟之因
文中"善善恶恶"四字乃关键所在。郭氏之亡,非因不辨善恶,而在"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说苑·君道》可互参)。此与《荀子·王制》"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同理,皆言为政者若徒知善恶之名而不行赏罚之实,则民必离心。郭氏之墟,实为"德不称位"之典型,恰如《周易·系辞》所警"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者。

二、桓公问政之智
桓公见墟而问,暗合《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之圣贤态度。其追问"曷为墟",正是《孟子·离娄》"闻诛一夫纣矣"的政治反思精神。野人之答非寻常农夫语,实为《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寓言化表达——以庶民之口道出为政真谛。

三、历史镜鉴之思
"不与虢亡"与"赵武得人"的对比(事见《左传》),正应《尚书·太甲》"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之训。郭氏之墟与虢国之亡,皆证《韩非子·显学》所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用人真理。赵武(即赵文子)能兴晋,正在其"所与游皆师保"(《国语·晋语》),深得《礼记·大学》"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之戒。

此章要义,当以《孟子·公孙丑》"责难于君谓之恭"解之。刘向编此,实为警示汉元帝时外戚专权之弊。今人读之,尤当思《申鉴·政体》"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之道。治国者若徒饰善恶之名而不务其实,则虽无外患,必有内忧,岂独郭氏为墟哉?
悟空不如丫 發表於 2025-4-24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卷四《杂事》第八则所载齐桓公见郭氏墟一事,实为汉代刘向辑录先秦典故以彰明治国之道的典型文本。此章以"善善恶恶"为枢轴,通过对话体揭示"善善不行则赏劝不彰,恶恶不去则罚沮不行"的政治哲学,其义理脉络可析为三重:

一、郭氏之墟的象征意义
桓公所见"亡国故城",乃政治记忆的物质载体。野人答以"郭氏善善恶恶",表面似褒实贬。《说苑·君道》有云:"好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乱所由生也。"郭氏虽知善恶之辨,然徒明其理而不施其政,终致"宗庙既覆,社稷已亡"(《新序·义勇》)。此与《荀子·君道》"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之说相呼应,揭示认知与实践的断裂乃亡国之本。

二、桓公之问的深层意蕴
桓公两问"曷为墟",实含自警之意。管仲曾谏桓公:"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管子·法法》)此段对话暗合《韩非子·难一》"明主之道,赏必行,罚必当"的刑名思想。桓公之问,恰显其以亡国为鉴的忧患意识,与《孟子·离娄》"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的警示相通。

三、赵武得人的对比映照
文本末句"赵武得人"当与《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论政相参。赵文子"举不失选,官不易方"(《左传·昭公元年》),正与郭氏形成治乱对照。刘向在此运用"互见法",暗合《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之旨,凸显"得人者昌"的用人哲学。

要而论之,此章以废墟为喻,构建"认知-实践-存亡"的因果链。其思想内核上承《尚书·太甲》"弗虑胡获,弗为胡成"的务实精神,下启王符《潜夫论·明暗》"治世之德,衰世之恶"的批判传统。今人读之,犹当惕然于"空谈误国"之戒,诚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知善而徙,知恶而改,帝王之功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