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95|回覆: 3

[儒家學說] 劉向【新序】卷4雜事4詩解1管仲知人桓公任賢勞於求賢逸於得人仁人國寶智士國器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0-10 19:5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新序】卷4雜事4詩解1管仲知人桓公任賢勞於求賢逸於得人仁人國寶智士國器
題文詩:
管仲言於,齊桓公曰:墾田,闢田殖穀,
盡地之利,則臣不若,寧戚請置,以爲田官.
登降揖讓,進退閒習,則臣不若,隰朋請置,
以爲大行.蚤入晏出,犯君顏色,進諫必忠,
不重富貴,不避死亡,則臣不若,東郭牙請,
置爲諫臣.決獄折中,不誣無罪,不殺無辜,
則臣不若,弦寧請置,以爲大理.平原廣囿,
車不結軌,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也,
視死若歸,則臣不若,王子成甫,請署以爲,
大司馬也.君如欲治,國強兵則,此五者足,
如欲霸王,夷吾在此.夫管仲能,知人桓公,
能任賢故,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車,
管仲之功.經有: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桓公似之.知人善任.有司請事,桓公公:
以告仲父.有司又請,桓公:以告仲父.
若是者三.在側者:一告仲父,二告仲父,
易哉爲君.桓公曰吾,未得仲父,則難已得,
仲父後則,曷爲不易;故王者能,勞於求賢,
逸於得人.舜舉眾賢,在位垂裳,恭己無爲,
而天下治;湯用伊尹,尚,周成王任,
公,刑措不用,用眾賢故.賢者公正.
公季成謂,魏文侯曰:田子方雖,賢人然非,
有土之君,君常與之,齊禮假有,賢於子方,
者君又何,以加之焉?文侯曰如,子方者非,
成所得議;子方仁人;仁人也者,國之寶也;
智士也者,國之器也;博通士者,國之尊故,
國有仁人,群臣不爭;國有智士,則無四鄰,
諸侯之患;有博通士,人主尊固,非成所議.
公季成乃,自退於郊,三日請罪.仁者愛人.
雜事四【原文】  管仲言齊桓公曰:『夫墾田刱邑,闢田殖穀,盡地之利,則臣不若寧戚,請置以爲田官。登降揖讓,進退閒習,則臣不若隰朋,請置以爲大行。蚤入晏出,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重富貴,不避死亡,則臣不若東郭牙,請置以爲諫臣。決獄折中,不誣無罪,不殺無辜,則臣不若弦寧,請置以爲大理。平原廣囿,車不結軌,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若歸,則臣不若王子成甫,請署以爲大司馬。君如欲治國強兵,則此五子者足矣,如欲霸王,則夷吾在此。』夫管仲能知人,桓公能任賢,所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車,管仲之功也。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桓公其似之矣。
【注釋】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說四:
桓公問置吏於管仲,管仲曰:『辯察於辭,清潔於貨,習人情,夷吾不如弦商,請立以爲大理。登降肅,以明禮待賓,臣不如隰朋,請立以爲大行。墾草創邑,闢地生粟,臣不如寧戚,請以爲大田。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請以爲大司馬。犯顏極諫,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爲諫臣。治齊,此五子足矣;將欲霸王,夷吾在此。』
【譯文】
齊桓公向管仲問設置官吏的事,管仲說;『辨別清楚訴訟雙方的言辭,廉潔不貪財物,熟悉人情世故,我比不上弦商,請您任命他爲主管刑獄的官。升升降降,恭敬謙讓,用明確無誤的禮儀接待賓客,我比不上朋,請您任命他爲主管禮賓的官。開墾荒地,充實城市,開闢土地,種植糧食,我比不上寧戚,請您任命他爲主管農業的官。三子軍已經擺好陣勢,便士兵視死如歸,我比不上公子成父,請您任命他爲主管軍政的宮。冒犯龍顏,極力勸諫,我比不上東郭牙,請您任命他爲主管諫議的官。'治理好齊國,這五個人就夠用了;若要成就霸王之業,則有我管夷吾在這裡。』
【原文】
有司請事於桓公,桓公:『以告仲父 [389] 。』有司又請,桓公:『以告仲父。 』若是者三。在側者:『一則告仲父,二則告仲父,易哉爲君。』桓公:『吾未得仲父則難, 已得仲父之後,則曷爲[390] 其不易也。故王者勞於求賢,逸於得人。舜舉眾賢在位,垂衣裳,恭己[391] 無爲,而天下治;湯文用伊呂[392] ,成王任周、邵[393] ,刑措[394]不用,用眾賢故也。』
【注釋】
[389]仲父:春秋時齊桓公尊管仲爲仲父。仲者,管夷吾的字;父者,事之如父。
[390]曷爲: 爲何;爲什麼。
[391]恭己:恭謹以律己。
[392]伊呂:商伊尹輔商湯,西周呂尚佐周武王,皆有大功,後因並稱伊呂,泛指輔弼重臣。
[393]周邵:周成王時共同輔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的並稱。兩人分陝而治,皆有美政。
[394]刑措:亦作『刑錯』、『刑厝』,置刑法而不用。
【譯文】
有關官員向齊桓公請示一件事情,桓公說:『 將此事報告給仲父。』官吏又有人來請示,桓公還是說:『 將此事報告給仲父』。這樣的請示與回答一連三次。在桓公身邊侍侯的人說:『一次是'報告給仲父」,二次還是'報告給仲父」 ,當個國君也太容易啦!』桓公說:『我沒 有得到仲父輔佐以前是很難,現在有了仲父之後,怎麼能不容易呢?』所以說,當君主的人尋求賢才是辛勞的,得到了賢才就輕鬆了。大舜舉用了很多賢能的人,使他們各得其位,自己垂衣正身,恭謹律己,凡事不用親爲,就使得天下太平。商朝的湯王、周朝的文王重用伊尹、呂尚,周成王重用周公、邵公,結果刑法擺在那裡都用不上,這是因爲重用那些賢士的緣故啊。
【原文】
公季成[395] 謂魏文侯日:『田子方[396] 雖賢人,然而非有土君也。君常與之齊禮,假有賢於子方者,君有何以加之?』文侯日:『如子方者,非成所得議也。子方,仁人也。仁人也者,國之寶也;智士也者,國之器也;博通[397] 之士也者,國之尊也。故國有仁人,則群臣不爭;國有智士,則無四鄰諸侯之患;國有博通之士,則人主尊。固非成之所得議也。』公季成自退於郊。

【注釋】
[395]公季成:即魏成,又稱魏成子、樓季,中國戰國時期魏國政治人物,魏文侯的弟弟,魏駒之子。事見【呂氏春秋】【新序 ●雜事第四】。
[396]田子方:姓田,名無擇,字子方,魏國人,是孔子弟子子貢的學生,道德學問聞名於諸候,魏文侯慕名聘他爲
師,執禮甚恭。
[397]博通:廣泛地通曉,具備各種知識。
【譯文】

魏成子對魏文侯說:『田子方雖然是一位賢人,但並不是擁有封地的君王,國君您卻常常以對待君王的禮節對待他,假如以後遇到一位比田子方更賢能的人,那您又要怎樣去對待他呢?』文侯說:『 像田子方這樣的人,可不是季成你能隨意評論的。田子方是一個有仁德的人,而有仁德的人是國家的珍寶;有才智的人是國家的重器;博通的人是國家所尊貴的。因此,國中有仁者,那麼群臣們就不會爭權奪利:國家有智士,那麼國家就沒有四鄰諸侯侵擾的擔憂;國家有博通的人,那麼國君就會受到尊崇。這不是你季成所能議論的。』魏成子就自覺地離開了都城。
大缶 發表於 2025-7-7 05:30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卷四【雜事】第四則所載管仲薦賢事,實爲治國用人之圭臬。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知人者智:管仲自陳"墾田創邑""登降揖讓"皆有所不及,非謙辭也,乃真知人之明。此與【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相契,彰顯大政治家不專美於前的胸襟。其舉薦寧戚、隰朋,猶鮑叔之薦管仲,形成人才鏈式推舉的良性循環。

二、任賢之道:桓公之明,在於從善如流。管仲所陳"勞於求賢,逸於得人"八字,實爲【尚書】"野無遺賢"的實踐註腳。觀其以寧戚司田官,隰朋掌外交,恰合【周禮】"以九職任萬民"的職官智慧,體現量才授任的用人之道。

三、人才觀照:文中"仁人國寶,智士國器"之論,可溯至【禮記·儒行】"儒有席上之珍"的價值觀。管仲所薦二人,寧戚擅經濟實務,隰朋長禮儀外交,正合【六韜】所言"文王以六征察人"的多元人才標準。

四、當代啟示:此則故事揭示的"知-薦-任"用人三階,於今猶有鏡鑒。現代治理中,領導者當效管仲之明,既要有"盡地之利"的專業人才,亦需"進退閒習"的協調之才,方成【周易】"同人於野"的治世格局。

要之,劉向此篇非徒記史,實爲"仁智並重"的治國箴言。昔孔子贊管仲"九合諸侯",其功業之基,正在於此等用人之智。讀此文本,當思【大學】"見賢而不能舉"之戒,於今之世尤當深省。

(全文共798字)
丁央 發表於 2025-7-26 04:4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卷四雜事四"管仲知人"章闡微
(按:本文依經學註疏體例,分章句訓詁與義理闡發兩部分,凡七百八十六言)

【章句考釋】
"墾田創邑"至"以爲田官"一節,當與【管子·小匡】篇互參。寧戚仕齊事見【呂氏春秋·舉難】,其"飯牛而歌"乃自薦之智,"盡地之利"實農戰之本。管仲稱"不若寧戚",非僅謙德,實彰"官得其人"之要。【周禮】地官司徒掌土會之法,此"田官"之職,正合【王制】"量地制邑,度地居民"之制。

"登降揖讓"至"以爲大行"數語,尤當注目。隰朋乃齊國公族,【左傳】僖公九年載其"饗有昌歜、白黑形鹽",知周禮甚悉。大行之職,【周禮】秋官有"大行人",主"賓禮親邦國",管仲舉隰朋,暗合"以禮立國"之旨。所謂"進退閒習",即【禮記·玉藻】"周旋中規,折旋中矩"之謂。

【義理抉微】
此章要義有三:
一曰"知人者哲"。管仲歷陳己短,非真不逮寧、隰,乃明"爲治在知人"(【尚書·皋陶謨】"知人則哲"注)。【韓詩外傳】卷七云:"桓公得管仲,九合諸侯;管仲得隰朋,匡正天下。"此"勞於求賢,逸於得人"之驗也。

二曰"器使之道"。管仲所薦,寧戚任地官,隰朋掌禮儀,正合【荀子·君道】"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之說。劉向編此,實暗諷漢元時"文學儒吏"不諳實務之弊。班固【漢書·公孫弘傳贊】謂"儒者通於世務",正可與此互證。

三曰"國器之辨"。仁人爲寶,取【禮記·大學】"惟善以爲寶";智士爲器,本【論語·爲政】"君子不器"鄭注"器者各周其用"。管仲之智,在識寧戚之"器"爲農耕,隰朋之"器"爲禮賓,此即【周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踐履。

【今古通詮】
桓公之霸,首在破除"親親"桎梏。寧戚衛人,隰朋齊族,管仲仇讎(【史記·齊世家】載管仲曾射桓公),而皆得重用,此【孟子·告子下】"舜發於畎畝"之遺意。劉向特錄此章於【雜事】,實承【說苑·尊賢】"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者,必重用賢"之緒。

【結語】
【新序】此章,雖述春秋故事,實寓漢代經義。管仲"不若"之辭,非僅謙德,乃深諳【周易】"謙尊而光"之妙。後世若諸葛亮【出師表】"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韓愈【進學解】"校短量長,惟器是適",皆可視爲對此章義理的延伸。讀此篇者,當於"勞求賢"處見其誠,於"逸得人"處觀其智,斯爲得之。
錢佟 發表於 2025-8-23 18:1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雜事】管仲薦賢論:勞於求賢而逸於治道

【新序·雜事第四】所載管仲與齊桓公對話一事,深具治國選賢之微義。管仲不以總攬朝政而自矜,反以『三不如』之謙卑薦寧戚、隰朋、東郭牙三人,其言曰:『墾田創邑,闢田殖穀,臣不如寧戚』;『登降揖讓,進退閒習,臣不如隰朋』;『蚤入晏出,犯君顏色,進諫必忠,臣不如東郭牙』。此非僅謙德之表,實爲治國者知人任賢之典範。

管仲之明,在於識物各有所司、人各有所長。寧戚擅農事而足食,隰朋明禮制而和邦,東郭牙直諫而匡君。此三者,皆爲國家運轉之樞機。管仲不以己長掩人之善,不以位高蔽才之路,反以宰相之尊而舉賢自代其短,故能成齊桓霸業。桓公之智,則在能聽而任之,不疑不阻,使賢者各當其位。【管子·形勢解】云:『察能授官,班祿賜予,使民之機也』,正與此契。

劉向藉此故事,申發『勞於求人,逸於得人』之理。君主之勞,非在事事親爲,而在孜孜求賢;既得賢能,則可垂拱而治。故曰:『仁人也者,國之寶也;智士也者,國之器也。』仁者以德固本,智者以能成事,二者兼得,則國基可穩、霸業可成。此與【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爲大;義者宜也,尊賢爲大』之教一脈相承。

反觀後世,或有爲君者欲逞一己之智,廢賢臣而專獨斷,終致敗亡。故【新序】此篇非獨述史,實爲治國者鑒。求賢之勞,在誠心察識、虛心任使;得賢之逸,在系統有序、各展所長。如此,則國治可期,霸業可久。

要之,管仲之薦賢、桓公之任能,共成『勞求逸得』之治國智慧。仁智並蓄,寶器兼得,乃王霸之資,亦萬世不易之理也。

(全文約760字)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