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91|回復: 3

[儒家学说] 刘向【新序】卷4杂事4诗解1管仲知人桓公任贤劳于求贤逸于得人仁人国宝智士国器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0-10 19:5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新序】卷4杂事4诗解1管仲知人桓公任贤劳于求贤逸于得人仁人国宝智士国器
题文诗:
管仲言于,齐桓公曰:垦田,辟田殖谷,
尽地之利,则臣不若,宁戚请置,以为田官.
登降揖让,进退闲习,则臣不若,隰朋请置,
以为大行.蚤入晏出,犯君颜色,进谏必忠,
不重富贵,不避死亡,则臣不若,东郭牙请,
置为谏臣.决狱折中,不诬无罪,不杀无辜,
则臣不若,弦宁请置,以为大理.平原广囿,
车不结轨,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也,
视死若归,则臣不若,王子成甫,请署以为,
大司马也.君如欲治,国强兵则,此五者足,
如欲霸王,夷吾在此.夫管仲能,知人桓公,
能任贤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
管仲之功.经有: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桓公似之.知人善任.有司请事,桓公公:
以告仲父.有司又请,桓公:以告仲父.
若是者三.在侧者:一告仲父,二告仲父,
易哉为君.桓公曰吾,未得仲父,则难已得,
仲父后则,曷为不易;故王者能,劳于求贤,
逸于得人.舜举众贤,在位垂裳,恭己无为,
而天下治;汤用伊尹,尚,周成王任,
公,刑措不用,用众贤故.贤者公正.
公季成谓,魏文侯曰:田子方虽,贤人然非,
有土之君,君常与之,齐礼假有,贤于子方,
者君又何,以加之焉?文侯曰如,子方者非,
成所得议;子方仁人;仁人也者,国之宝也;
智士也者,国之器也;博通士者,国之尊故,
国有仁人,群臣不争;国有智士,则无四邻,
诸侯之患;有博通士,人主尊固,非成所议.
公季成乃,自退于郊,三日请罪.仁者爱人.
杂事四【原文】  管仲言齐桓公曰:『夫垦田刱邑,辟田殖谷,尽地之利,则臣不若宁戚,请置以为田官。登降揖让,进退闲习,则臣不若隰朋,请置以为大行。蚤入晏出,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重富贵,不避死亡,则臣不若东郭牙,请置以为谏臣。决狱折中,不诬无罪,不杀无辜,则臣不若弦宁,请置以为大理。平原广囿,车不结轨,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若归,则臣不若王子成甫,请署以为大司马。君如欲治国强兵,则此五子者足矣,如欲霸王,则夷吾在此。』夫管仲能知人,桓公能任贤,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管仲之功也。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桓公其似之矣。
【注释】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说四:
桓公问置吏于管仲,管仲曰:『辩察于辞,清洁于货,习人情,夷吾不如弦商,请立以为大理。登降肃,以明礼待宾,臣不如隰朋,请立以为大行。垦草创邑,辟地生粟,臣不如宁戚,请以为大田。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请以为大司马。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治齐,此五子足矣;将欲霸王,夷吾在此。』
【译文】
齐桓公向管仲问设置官吏的事,管仲说;『辨别清楚诉讼双方的言辞,廉洁不贪财物,熟悉人情世故,我比不上弦商,请您任命他为主管刑狱的官。升升降降,恭敬谦让,用明确无误的礼仪接待宾客,我比不上朋,请您任命他为主管礼宾的官。开垦荒地,充实城市,开辟土地,种植粮食,我比不上宁戚,请您任命他为主管农业的官。三子军已经摆好阵势,便士兵视死如归,我比不上公子成父,请您任命他为主管军政的宫。冒犯龙颜,极力劝谏,我比不上东郭牙,请您任命他为主管谏议的官。'治理好齐国,这五个人就够用了;若要成就霸王之业,则有我管夷吾在这里。』
【原文】
有司请事于桓公,桓公:『以告仲父 [389] 。』有司又请,桓公:『以告仲父。 』若是者三。在侧者:『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易哉为君。』桓公:『吾未得仲父则难, 已得仲父之后,则曷为[390] 其不易也。故王者劳于求贤,逸于得人。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391] 无为,而天下治;汤文用伊吕[392] ,成王任周、邵[393] ,刑措[394]不用,用众贤故也。』
【注释】
[389]仲父:春秋时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仲者,管夷吾的字;父者,事之如父。
[390]曷为: 为何;为什么。
[391]恭己:恭谨以律己。
[392]伊吕:商伊尹辅商汤,西周吕尚佐周武王,皆有大功,后因并称伊吕,泛指辅弼重臣。
[393]周邵:周成王时共同辅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并称。两人分陕而治,皆有美政。
[394]刑措:亦作『刑错』、『刑厝』,置刑法而不用。
【译文】
有关官员向齐桓公请示一件事情,桓公说:『 将此事报告给仲父。』官吏又有人来请示,桓公还是说:『 将此事报告给仲父』。这样的请示与回答一连三次。在桓公身边侍侯的人说:『一次是'报告给仲父」,二次还是'报告给仲父」 ,当个国君也太容易啦!』桓公说:『我没 有得到仲父辅佐以前是很难,现在有了仲父之后,怎么能不容易呢?』所以说,当君主的人寻求贤才是辛劳的,得到了贤才就轻松了。大舜举用了很多贤能的人,使他们各得其位,自己垂衣正身,恭谨律己,凡事不用亲为,就使得天下太平。商朝的汤王、周朝的文王重用伊尹、吕尚,周成王重用周公、邵公,结果刑法摆在那里都用不上,这是因为重用那些贤士的缘故啊。
【原文】
公季成[395] 谓魏文侯日:『田子方[396] 虽贤人,然而非有土君也。君常与之齐礼,假有贤于子方者,君有何以加之?』文侯日:『如子方者,非成所得议也。子方,仁人也。仁人也者,国之宝也;智士也者,国之器也;博通[397] 之士也者,国之尊也。故国有仁人,则群臣不争;国有智士,则无四邻诸侯之患;国有博通之士,则人主尊。固非成之所得议也。』公季成自退于郊。

【注释】
[395]公季成:即魏成,又称魏成子、楼季,中国战国时期魏国政治人物,魏文侯的弟弟,魏驹之子。事见【吕氏春秋】【新序 ●杂事第四】。
[396]田子方:姓田,名无择,字子方,魏国人,是孔子弟子子贡的学生,道德学问闻名于诸候,魏文侯慕名聘他为
师,执礼甚恭。
[397]博通:广泛地通晓,具备各种知识。
【译文】

魏成子对魏文侯说:『田子方虽然是一位贤人,但并不是拥有封地的君王,国君您却常常以对待君王的礼节对待他,假如以后遇到一位比田子方更贤能的人,那您又要怎样去对待他呢?』文侯说:『 像田子方这样的人,可不是季成你能随意评论的。田子方是一个有仁德的人,而有仁德的人是国家的珍宝;有才智的人是国家的重器;博通的人是国家所尊贵的。因此,国中有仁者,那么群臣们就不会争权夺利:国家有智士,那么国家就没有四邻诸侯侵扰的担忧;国家有博通的人,那么国君就会受到尊崇。这不是你季成所能议论的。』魏成子就自觉地离开了都城。
大缶 發表於 2025-7-7 05:30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卷四《杂事》第四则所载管仲荐贤事,实为治国用人之圭臬。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知人者智:管仲自陈"垦田创邑""登降揖让"皆有所不及,非谦辞也,乃真知人之明。此与《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相契,彰显大政治家不专美于前的胸襟。其举荐宁戚、隰朋,犹鲍叔之荐管仲,形成人才链式推举的良性循环。

二、任贤之道:桓公之明,在于从善如流。管仲所陈"劳于求贤,逸于得人"八字,实为《尚书》"野无遗贤"的实践注脚。观其以宁戚司田官,隰朋掌外交,恰合《周礼》"以九职任万民"的职官智慧,体现量才授任的用人之道。

三、人才观照:文中"仁人国宝,智士国器"之论,可溯至《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的价值观。管仲所荐二人,宁戚擅经济实务,隰朋长礼仪外交,正合《六韬》所言"文王以六征察人"的多元人才标准。

四、当代启示:此则故事揭示的"知-荐-任"用人三阶,于今犹有镜鉴。现代治理中,领导者当效管仲之明,既要有"尽地之利"的专业人才,亦需"进退闲习"的协调之才,方成《周易》"同人于野"的治世格局。

要之,刘向此篇非徒记史,实为"仁智并重"的治国箴言。昔孔子赞管仲"九合诸侯",其功业之基,正在于此等用人之智。读此文本,当思《大学》"见贤而不能举"之戒,于今之世尤当深省。

(全文共798字)
丁央 發表於 2025-7-26 04:4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卷四杂事四"管仲知人"章阐微
(按:本文依经学注疏体例,分章句训诂与义理阐发两部分,凡七百八十六言)

【章句考释】
"垦田创邑"至"以为田官"一节,当与《管子·小匡》篇互参。宁戚仕齐事见《吕氏春秋·举难》,其"饭牛而歌"乃自荐之智,"尽地之利"实农战之本。管仲称"不若宁戚",非仅谦德,实彰"官得其人"之要。《周礼》地官司徒掌土会之法,此"田官"之职,正合《王制》"量地制邑,度地居民"之制。

"登降揖让"至"以为大行"数语,尤当注目。隰朋乃齐国公族,《左传》僖公九年载其"飨有昌歜、白黑形盐",知周礼甚悉。大行之职,《周礼》秋官有"大行人",主"宾礼亲邦国",管仲举隰朋,暗合"以礼立国"之旨。所谓"进退闲习",即《礼记·玉藻》"周旋中规,折旋中矩"之谓。

【义理抉微】
此章要义有三:
一曰"知人者哲"。管仲历陈己短,非真不逮宁、隰,乃明"为治在知人"(《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注)。《韩诗外传》卷七云:"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管仲得隰朋,匡正天下。"此"劳于求贤,逸于得人"之验也。

二曰"器使之道"。管仲所荐,宁戚任地官,隰朋掌礼仪,正合《荀子·君道》"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之说。刘向编此,实暗讽汉元时"文学儒吏"不谙实务之弊。班固《汉书·公孙弘传赞》谓"儒者通于世务",正可与此互证。

三曰"国器之辨"。仁人为宝,取《礼记·大学》"惟善以为宝";智士为器,本《论语·为政》"君子不器"郑注"器者各周其用"。管仲之智,在识宁戚之"器"为农耕,隰朋之"器"为礼宾,此即《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践履。

【今古通诠】
桓公之霸,首在破除"亲亲"桎梏。宁戚卫人,隰朋齐族,管仲仇雠(《史记·齐世家》载管仲曾射桓公),而皆得重用,此《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遗意。刘向特录此章于《杂事》,实承《说苑·尊贤》"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者,必重用贤"之绪。

【结语】
《新序》此章,虽述春秋故事,实寓汉代经义。管仲"不若"之辞,非仅谦德,乃深谙《周易》"谦尊而光"之妙。后世若诸葛亮《出师表》"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韩愈《进学解》"校短量长,惟器是适",皆可视为对此章义理的延伸。读此篇者,当于"劳求贤"处见其诚,于"逸得人"处观其智,斯为得之。
钱佟 發表於 2025-8-23 18:1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杂事》管仲荐贤论:劳于求贤而逸于治道

《新序·杂事第四》所载管仲与齐桓公对话一事,深具治国选贤之微义。管仲不以总揽朝政而自矜,反以“三不如”之谦卑荐宁戚、隰朋、东郭牙三人,其言曰:“垦田创邑,辟田殖谷,臣不如宁戚”;“登降揖让,进退闲习,臣不如隰朋”;“蚤入晏出,犯君颜色,进谏必忠,臣不如东郭牙”。此非仅谦德之表,实为治国者知人任贤之典范。

管仲之明,在于识物各有所司、人各有所长。宁戚擅农事而足食,隰朋明礼制而和邦,东郭牙直谏而匡君。此三者,皆为国家运转之枢机。管仲不以己长掩人之善,不以位高蔽才之路,反以宰相之尊而举贤自代其短,故能成齐桓霸业。桓公之智,则在能听而任之,不疑不阻,使贤者各当其位。《管子·形势解》云:“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正与此契。

刘向借此故事,申发“劳于求人,逸于得人”之理。君主之劳,非在事事亲为,而在孜孜求贤;既得贤能,则可垂拱而治。故曰:“仁人也者,国之宝也;智士也者,国之器也。”仁者以德固本,智者以能成事,二者兼得,则国基可稳、霸业可成。此与《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之教一脉相承。

反观后世,或有为君者欲逞一己之智,废贤臣而专独断,终致败亡。故《新序》此篇非独述史,实为治国者鉴。求贤之劳,在诚心察识、虚心任使;得贤之逸,在系统有序、各展所长。如此,则国治可期,霸业可久。

要之,管仲之荐贤、桓公之任能,共成“劳求逸得”之治国智慧。仁智并蓄,宝器兼得,乃王霸之资,亦万世不易之理也。

(全文约760字)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