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7|回復: 0

[儒家学说] 【袁子正书】卷9悦近诗解圣人体德居以虚受人简礼法欲简禁令欲约事业欲希亲亲仁民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9-24 07:3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孔子曰为,上不宽吾,何以观之;又曰苛政,
甚于猛虎.诗经之嫉,掊苛在位.是以圣人,
体德居简,以虚受人.有德则谦,谦则能让;
虚心则宽,宽则爱物.世俗也以,公苛为能,
苛察为明,忌讳为深;三物具则,国危故礼,
法欲其简,禁令欲约,事业欲希.简则易明,
约则易从,希则有功.圣贤之务.汉高祖也,
山东匹夫.起兵之日,天下英贤,奔走归之,
贤士辐凑,乐为之用,故王天下,莫之能御.
唯其能以,简节宽大.受天下之,物也是故,
宽则得众,虚则受物,信则不疑,不忌讳则,
下情达而,人心安夫,高祖非能,举必当也,
唯其心旷,故人不疑,况以至公,处物以聪,
明治人乎.尧先亲其,九族文王,型于寡妻,
物莫不由,内及外由,大信而结,由易简而,
上安由仁,厚而下亲.今诸侯王,国之制无,
一成之田,一旅之众,独坐空宫,民莫见其,
面其所以,防御之备,甚于仇雠.内无公族,
之辅外无,藩屏之援,故兄弟无,睦亲之教,
百姓无被,光明之德.弊薄俗兴,忠厚礼衰,
近者不亲,远者不附,人主孤立,于上本根,
无庇荫助,此天下之,大患圣以,仁义为本,
大信持之,根深基厚,故即风雨,不愆伏也.
圣人真情,亲亲仁民,仁民爱物,推己及人.

卷九 悦近

题解
悦近,就是要使身边的人悦服。袁准指出,居于上位的人,要宽厚待人,以仁义为本,『宽则得众』;要信任属下,『信则不疑』,方能使人才为己所用。公刻、苛察、忌讳三者,表面上有助于治理,实际却是导致君主孤立、国家危亡之道。
孔子曰:『为上不宽。吾何以观之。』『苛政甚于猛虎。』诗诗:即【诗经】人疾疾:同『嫉』。痛恨,谴责掊克掊克:亦作『掊刻』。聚敛,搜括。亦指搜括民财之人。一说,自大而好胜人在位。是以圣人体德体德:指先天的德性居简居简:谓持身宽略,而以虚虚:谦虚受人受人:待人。夫有德则谦,谦则能让;虚则宽,宽则爱物。世俗以公刻公刻:公正严刻为能能:能事,以苛察苛察:以烦琐苛刻为明察为明明:明辨,以忌讳忌讳:因风俗习惯或迷信,禁忌某些认为不吉利的话和事为深深:深刻。三物具,则国危矣。故礼法欲其简简:简朴,禁令欲其约约:简洁,事业欲其希希:简要。简则易明,约则易从,希则有功。此圣贤之务也。
译文孔子说:『在上位者不宽厚待人,还有什么可看的呢?』又说:『残暴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诗经】中的作者痛恨搜刮民财的君主在位。所以圣人保持先天的德性,持身宽略,而虚心待人。凡是有德的人自然就会谦虚,谦虚就能礼让;虚心就会宽容,宽容就会有爱人之心。世人以公正严苛为能事,以繁琐苛刻为明察,以懂得忌讳为高深。三者如果全了,国家就危险了。所以礼法要简单,禁令要简约,事务要扼要。简单就容易明白,简约就容易施行,扼要就容易见效。这是圣贤之人的追求。
汉高祖,山东之匹夫也。起兵之日,天下英贤奔走而归之,贤士辐凑而乐为之用,是以王天下而莫之能御。唯其以简节宽大。受天下之物故也。是故宽则得众,虚则受物,信则不疑,不忌讳则下情达而人心安。夫高祖非能举必当也,唯以其心旷旷:宽大,故人不疑,况乎以至公处物处物:对待人和事物而以聪明治人乎。
译文汉高祖原是崤山以东的一个普通人,起兵之时,天下的英雄豪杰争先恐后地归顺他,贤良之人群聚乐于为他所用,所以能够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这仅仅是因为他能够简略宽大、招纳天下的贤才罢了。所以宽厚就能够使民众亲附,虚心就能够广纳贤才。信任人就不会有猜疑,不忌讳就能下情上达、民心安定。汉高祖并非事事都做得恰当,只是因为他心胸豁达,所以人们才不会猜疑。更何况是那些以大公无私之心处理事务、以聪明智慧管理臣子的圣王呢?
尧先亲九族九族: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文王刑刑:通『型』。法式,典范,榜样于寡妻寡妻:旧指大老婆,嫡妻;一说寡德之妻,谦词;一说为国君夫人,物莫不由内及外,由大信大信:对天下百姓的信诺而结,由易简而上安,由仁厚而下亲。今诸侯王国之制,无一成一成:古谓方十里之地之田,一旅之众,独坐空宫之中,民莫见其面,其所以防御之备,甚于仇雠仇雠:仇敌,仇家。内无公族公族:诸侯或君王的同族之辅,外无藩屏藩屏:比喻卫国的重臣之援,是以兄弟无睦亲睦亲:指宗族中的近亲之教,百姓无光明光明:指贤者的仪范、风采之德。弊薄弊薄:淡薄之俗兴,忠厚之礼衰,近者不亲,远者不附,人主孤立于上,而本根本根:喻指帝室无庇荫庇荫:庇护之助,此天下之大患也。圣人者以仁义为本,以大信持之,根深而基厚,故风雨不愆伏愆伏:谓阴阳失调。多指气候失常也。
译文尧帝先亲睦自己九族之内的人,周文王以身作则为自己的妻子树立榜样。做事情没有不是由内而外才成功的:由于信守对百姓的诺言而聚合民心,由于持事简明而使君主安定,由于仁爱厚德而使百姓亲附。当今诸侯王国的制度,诸侯没有十亩的田地,没有五百人的士卒,独坐在空宫之中,百姓都不能见到他的面。国家对诸侯的防备,其至超过防范仇敌,以至于在内没有同族大臣的辅佐,在外没有诸侯王国的援助。因此使得世间的兄弟得不到和睦亲爱的教化,百姓得不到贤者风采的薰染。于是衰薄的风俗兴起,忠厚的礼义衰落。身边的人不亲近,远处的人不归附。国君在上孤立无援,皇室没有庇护的助力。这是国家的大患啊。圣人以仁义为根本,以取信天下来护持仁义,根基深厚,所以风调雨顺,国家太平。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平民百姓 發表於 2025-7-4 18:49 | 顯示全部樓層
《袁子正书·悦近》义疏

《悦近》一篇,阐发为政宽简之要义,其旨归本于孔孟仁学,而参以黄老之术。袁准以「圣人体德居简」为纲,申明「宽则得众,虚则受物」之理,实为针砭时弊之论。今试析其文理如次:

一、圣王之道:宽简为本
篇首引孔子「为上不宽」「苛政猛于虎」二语,直指苛政之害。《诗经》「疾掊克在位」之叹,更见聚敛之臣为民所疾。圣王治世,必以「体德居简」为要:「体德」者,秉先天仁厚之性;「居简」者,持宽略不苛之政。此二者相济,方能「以虚受人」——虚怀若谷,则万民归心。袁准以「谦让」「宽爱」为德用,正合《周易》「谦尊而光」之义。

二、苛政三弊:公刻、苛察、忌讳
世俗以「公刻为能」「苛察为明」「忌讳为深」,此三者貌似治国良方,实为危国之兆。盖法网繁密则民不堪命,禁条严苛则下情壅塞。袁准主张「礼法欲简,禁令欲约,事业欲希」,实承《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之旨。简则易明,约则易从,此黄老「无为而治」之精义,亦与《论语》「居敬行简」相通。

三、汉高祖之鉴:旷达容物
高祖起于匹夫而王天下,正在其「简节宽大」。袁准点明「心旷故人不疑」,实指领袖气度当如江海纳百川。若以「至公处物,聪明治人」,则群才辐辏。此论暗合《人物志》「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之说,亦可见魏晋才性论之影响。

四、时弊之痛:本根无庇
篇末痛陈诸侯「独坐空宫」之弊:无公族之辅、藩屏之援,终致「人主孤立」。此乃针对曹魏猜忌宗室之政而发。袁准倡言「亲亲仁民」,实欲重建封建亲亲之道,以仁义为根柢,使「风雨不愆」。其「由内及外」「大信而结」之论,显系《大学》「修齐治平」模式之衍申。

结语
《悦近》之要,在「悦」不在「慑」。袁准熔儒道于一炉:以仁爱为体,以简约为用,以诚信为纽。其斥「弊薄俗兴」之世态,申「根深基厚」之治道,至今犹有镜鉴之益。圣王真情,「推己及人」四字,足为万世法。

(全文798字)

注释
[1] 「体德居简」:语本《论语·雍也》「居简而行简」,袁准加以德性论诠释。
[2] 「三物」:指公刻、苛察、忌讳三种为政态度,袁准视为危国之具。
[3] 「大信而结」:化用《周易·系辞》「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
zilong197931 發表於 2025-7-16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袁子正书·悦近篇》诠解

《悦近》一篇,实为治国安邦之要义。袁准以孔子"为上不宽,吾何以观之"发端,揭示为政宽简之根本。圣人之道,在于体德居简,虚怀若谷。德者谦,谦者能让;虚者宽,宽者爱物。此乃《周易》"谦卦"之精义,亦合《尚书》"允执厥中"之训。

篇中斥"公苛为能、苛察为明、忌讳为深"三弊,实发前人所未发。昔管子言"礼义廉耻",而袁子独指苛政之害,可谓洞见。礼法简则易明,禁令约则易从,事业希则有功,此三者实为黄老之术与儒家仁政之结合。汉高祖"以简节宽大受天下之物",正是此理。宽则得众,虚则受物,信则不疑,三者兼备,方成王业。

论及亲亲仁民之道,袁子引《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与《诗经》"刑于寡妻"为证,阐明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之序。今诸侯"独坐空宫,民莫见面",恰与《孟子》"民为贵"之说相悖。无公族之辅,无藩屏之援,此封建之弊,实启后世郡县制之思。

末段"圣以仁义为本"之论,尤见袁子学术根柢。仁义为体,大信为用,根深基厚,方能风雨不愆。此说既合孔孟之旨,又暗合《中庸》"致中和"之义。其"推己及人"之语,更是直承"忠恕"之道。

通观全篇,袁准熔铸儒道,会通经史。其论宽简,可比《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言仁义,则本于《论语》"泛爱众而亲仁"。至若指陈时弊,直追贾谊《治安策》;论政要旨,近同陆贾《新语》。实为魏晋政论之精华,治国安民之圭臬。学者若能由此篇悟入,则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思过半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