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44|回復: 2

[儒家学说] 【傅子】卷13戒言诗解德者难成而难见也言者易撰而易悦也君子贵德慎言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9-19 21:4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傅子】卷13戒言诗解德者难成而难见也言者易撰而易悦也君子贵德慎言
题文诗:
上好德则,下修,上好言则,下饰.
行则,仁义兴焉,辩则,大伪起此,
必然之征.德者难成,而难见也.言者易撰,
而易悦也.先王,言之易而,悦之者众,
故不尚焉.不尊贤,尚德举善,以教而以,
一言之悦,取人,天下之弃,德饰辩以,
要其上者,.为之何者?德难为而,
言易饰故.贪荣重利,常人之性.上之所好,
荣利存焉.故上好之,下必趣之,趣之不已,
虽死不避.先王,人有好善,尚德之性,
而又贪荣,而重利故,贵其所尚,抑其所贪.
贵其所尚,故礼让兴;抑其所贪,故廉耻存.
夫荣利者,可抑,不可绝也,故明为,
显名高位,丰禄厚赏,使天下希,而慕之不,
修行崇德,不得此名,不居此位,不食此禄,
不获此赏.此先王之,立教大体.德修之难,
不积其实,不成其名.言撰之易,君主,
悦而大用,修之不久,所悦无常,君子不贵.
君子情真,谨言慎行,积功累行,实至名归,
至德真情,修身正心,正心诚意,刚直不阿.
卷13戒言
题解
本篇劝诫君主重视修养德行,避免喜好空谈、巧辩之词,这是因为『德难为而言易饰也』。
【原文】
上好德[268] 则下修行[269] ,上好言[270] 则下饰辩[271]。修行则仁义兴焉,饰辩则大伪起焉,此必然之征也。德者,难成而难见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悦者也。先王知言之易而悦之者众,故不尚焉。不尊贤尚德,举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悦取[272] 人,则天下之弃德饰辩以要其上者不[273] 矣。何者?德难为而言易饰也。夫贪荣重利,常人[274]之性也。上之所好,荣利存焉。故上好之,下必趣[275] 之,趣之不已,虽死不避也。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贪荣而重利,故贵其所尚,而抑其所贪。贵[276] 其所尚,故礼让兴;抑其所贪,故廉耻存。夫荣利者,可抑[277] 而不可绝也,故明为显名高位丰禄厚赏,使天下希而慕之,不修行崇德,则不得此名,不居此位,不食此禄,不获此赏。此先王立教之大体也。夫德修之难,不积其实,不成其名。夫言撰之易,合[278] 所悦而大用,修之不久,所悦无常[279] ,故君子不贵也。
【注释】
[268]好德:崇尚仁德。
[269]修行:修养德行。
[270] 好言:喜好诡辩。
[271]饰辩:亦作『饰辨』。粉饰巧言,说虚浮不实的话。
[272] 取:选取,举用。
[273]:同『鲜』,指非常少。
[274] 常人:平常的人。
[275] 趣:同『趋。趋向。
【译文】
君主重视美德,则臣下乐于修身洁行;君主喜好空谈,则臣下热衷粉饰巧辩。修身洁行,则仁义之道兴起;粉饰巧辩,则诡诈之风兴起。这是必然现象。美德难修成也难显现,空论容易撰写也容易讨人喜欢。古代圣王知道美言好说且多数人爱听,所以不崇尚。如果不尊重贤能、崇尚美德、宣导善行来进行教化,而是只凭使自己高兴的-句话来选拔人,那么,天下抛弃道德、粉饰巧辩并以此要求君主封赏者便不会少见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提高道德修养难而巧言伪饰容易。贪求荣誉、看重财利,是一般人的通性。君主的喜好中就有荣誉和财利。所以君主喜好的,百姓就会趋从且追求不止,即使死也不避开。先王知道人-方面有喜好善良、崇尚美德的本性,另一方面又有贪慕荣誉财利的习性,因此就重视其所崇尚的,而抑制其所贪求的。重视其所崇尚的,所以礼让之风兴起;抑制其所贪求的,所以人人都有廉耻之心。追求荣誉、财利可予以抑制却不能断绝,于是, 公开定出显名高位、丰禄厚赏,让天下人追求并羡慕。不修养良好的德行,就不能获得显名;不处其职位,就不能享受相应的俸禄。这是先王树立教化的大纲。修养道德是困难的,不积累实际德行就不能成就其名声。言论的撰述容易,符合君主所喜欢的就可重用,然而因其研修不长久,君主所喜欢的也时有改变,所以君子不看重它。
武界往 發表於 2025-7-21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傅子·戒言》诠疏:论德行之难与言辞之易

《傅子》卷十三《戒言》一篇,以精警之语揭橥德言关系,其文曰:“德者难成而难见也,言者易撰而易悦也。”此语直指世道人心之弊,可与《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相发明。今试析其义理,以彰君子立身之本。

一、德行之难:积跬步以至千里
傅玄谓“德者难成”,盖因德行需终身践履,非一日之功。《周易》云“君子以成德为行”,《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皆强调德行须内外交修、表里如一。然德之成也,如琢玉磨镜,必历切磋琢磨之苦;德之见也,如幽兰在谷,非亲近者不能识其芳。故君子当如《中庸》所云“暗然而日章”,不求人知而终不可掩。

二、言辞之易:巧舌如簧而惑众
“言者易撰”之叹,直指世俗重言轻德之弊。战国纵横家以口舌动诸侯,魏晋清谈以玄虚竞高名,皆“饰巧辩则大伪起”之验。孔子斥“御人以口给”,庄子讽“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正因浮辞易工,而真诚难觅。傅玄警示“上好言则下饰辩”,恰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所讥“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终致“言伪而辩”之害。

三、贵德慎言:君子之道
傅子提出“君子贵德慎言”,实承儒家“敏于事而讷于言”之旨。《礼记·缁衣》云“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荀子·非十二子》亦痛斥“饰邪说,文奸言”。盖德为体,言为用,体立则用自正。故君子当如颜渊“终日不违如愚”,效王阳明“知行合一”,以默存诚,以行践诺。

结语:上行下效,风化之本
篇末“上好德则下修行”之论,尤见傅玄深意。《孟子》言“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盐铁论》称“士贵名节而贱浮夸”,皆强调为政者当以德化民。今之世,若人人能体“难成难见”之德,戒“易撰易悦”之言,则伪薄之风可息,淳厚之俗可兴矣。

按:傅子此篇虽简,然义理宏深。德行之修,当如《易》之“自强不息”;言辞之戒,当如《书》之“惟口起羞”。学者宜三复斯言,勿逐末而忘本。
大缶 發表於 2025-8-1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傅子·戒言》诠疏:论德行之难与言辞之易

《傅子》卷十三《戒言》一篇,以精警之语揭橥德、言之辨,其文曰:“德者难成而难见也,言者易撰而易悦也。”此语直指世道人心之弊,与《周易·系辞》“默而成之,不言而信”、《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一脉相承,足见傅玄深谙儒家“重行轻言”之旨。今试析其义理,以明君子立身之本。

一、德行之难:积微成著,润物无声
“德者难成而难见”者,盖因德行需“克己复礼”之功,非旦夕可至。《中庸》言“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德行如璞玉,必经切磋琢磨,方显其温润;又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效不彰于外,而实化民成俗。故《傅子》谓“上好德则下修品行”,恰如《大学》所言“上老老而民兴孝”,上位者以德化人,下必效其笃实。然德之成也,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诗经》),其难可见一斑。

二、言辞之易:巧伪丛生,惑众败德
“言者易撰而易悦”者,直斥世俗尚口舌之弊。《老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巧辩之徒往往“饰辞以眩真,矫行以钓誉”(《申鉴》)。傅玄警示“上好言则下饰巧辩”,若上位者重虚言,则臣民竞逐华辞,终致“大伪起焉”。昔子产论政,谓“言之善者,行之难”(《左传》),正与《傅子》相呼应。言辞之易,非但其表,更在人心易为所惑,故君子当以“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自戒。

三、贵德慎言:君子之道,本立而道生
《傅子》结以“君子贵德慎言”,此乃儒家一贯之教。《易·艮卦》曰“艮其辅,言有序”,《礼记》亦言“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皆强调言行相顾之要。德为体,言为用,无德之言如无根之木,虽枝叶繁茂,终必凋零。故君子必以修德为本,言则“不失口于人”(《礼记》),做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易·系辞》),方合圣贤之道。

结语
《戒言》之旨,在于警醒世人勿溺于言辞之便,而忽于德行之大。今之世,信息纷纭,巧言更易惑众,傅玄之论尤显深切。愿读者以“难成难见”之德自砺,以“易撰易悦”之言自省,庶几可免于“大伪起焉”之患,而臻于“仁义兴焉”之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