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98|回覆: 1

[儒家學說] 杜恕【體論】卷2臣體詩解3度主而行修諸內而讓之於外務積於身處以不足推賢讓能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12 21:3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杜恕【體論】卷2臣體詩解3度主而行修諸內而讓之於外務積於身處以不足推賢讓能
題文詩:
人臣之論,凡所以事,君者有四:賢主之臣,
明主之臣,中主之臣,庸主之臣.上能尊主,
下能一民,物至能應,事起能辨,教化流於,
下如影響,之應形聲,此賢主臣.內足一民,
外足拒難,民親士信,身之所長,不以,
身之所短,不取功此,明主之臣.君有過事,
一心同力,相與諫而,正之以解,國之大患,
成君大榮,此中主臣.端愨守法,一心事君,
君有過雖,不能正諫,其憂見於,顏色此也,
庸主之臣.以庸主之,,賢主則從,
以賢主之,也而,庸主則凶.古之所以,
成其名者,度主,而行者也,修之在己,
遭遇有時,是以古人,抱麟而泣.名不可以,
虛偽取也,不可以,比周爭也.故君子務,
修諸內而,讓之於外,務積於身,處以不足.
夫為人臣,其猶土乎?萬物載焉,不辭其重,
水瀆污焉,不辭其下,草木殖焉,不有其功,
此成,而不處為,臣之體也.若處大位,
任大事者,荷重權於,萬乘之國,必無後患,
其上莫如,推賢讓能,安隨其後,不為管仲,
即為鮑叔;其次莫如,廣樹而並,進之不為,
魏成子即,為翟黃耳.安有壅君,蔽主專權,
之害哉?此事君道,為臣之體.賢臣真情,
居功不傲,上善若土,苟利國家,死而後已.
【原文】
凡人臣之論,所以事君者有四。有賢主之臣,有明主之臣,有中主之臣,有庸主之臣。上能尊主,下能一民[81],物至能應[82] ,事起能辨[83] ,教化流於下,如影響之應形聲,此賢主之臣也。內足以一民,外足以拒[84] 難,民親而士信之,身之所長,不以怫[85] 君,身之所短,不取功,此明主之臣也。君有過事,能一心同力相與諫而正之,以解國之大患,成君之大榮,此中主之臣也。端愨而守法,一心以事君,君有過事雖不能正諫,其憂見於顏色,此庸主之臣也。以庸主之臣也事賢主則從,以賢主之臣事庸主則凶。古之所以成其名者,皆度主而行者也,修之在己,而遭遇有時,是以古人抱麟而泣也。
【注釋】
[81] 一民:統一民眾。
[85]怫:音『費』,通『悖』,違反,逆亂。
【譯文】
關於對臣子的評價,根據他侍奉君主的情況來分,有四類:有賢主之臣,有明主之臣,有中主之臣,有庸主之臣。上能尊從君主,下能統一民眾,事情來了能應對,事件發生了能處理,對民眾的教化往下傳達,就像影子跟隨身形、回聲回應聲音一樣,這是賢主之臣:在內足以統一民心, 對外足以抗拒災難,百姓親近他,士人信任他,不以自己的長處蒙蔽君主,不以自己的短處騙取功績,這是明主之臣;君主有過錯,能和其他大臣同心協力,共同進諫幫助他糾正錯誤,消除國家的重大隱患,成就君主的榮耀,這是中主之臣;正直誠實而遵守法規,一心一意侍奉君主,君主有過錯,雖不能進諫幫助他改正,臉上也能顯出憂色,這是庸主之臣。讓庸主之臣去侍奉賢主則諸事順利,讓賢主之臣來侍奉平庸的君主則凶多吉少。古時那些能成就名聲的臣子,都是先衡量君主是什麼樣的君主,然後再決定自己的行動,因為修養在於自身,而要遇上明主卻要靠機遇,因此古人常常空負稀世才華而悲傷落淚。
【原文】
夫名不可以虛偽取也,不可以比周[86] 爭也。故君子務修諸內而讓之於外,務積於身而處之以不足。夫為人臣,其猶土乎?萬物載焉而不辭其重,水瀆污焉而不辭其下,草木殖焉而不有其功,此成功而不處,為臣之體也。若夫處大位,任大事,荷重權於萬乘之國,必無後患者,其上莫如推賢讓能而安隨其後,不為管仲,即為鮑叔耳[87] ;其次莫如廣樹而並進之,不為魏成子即為翟黃耳[88] 。安有壅君蔽主專權之害哉?此事君之道,為臣之體也。
【注釋】
[86] 比周:結黨營私。
[87]不為管仲,即為鮑叔耳: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亦稱『鮑叔牙』『鮑子』 ,以善於知人著稱。鮑叔少年時與管仲友善,曾一同在南陽- -帶經商,相互十分了解。齊襄公時,鮑叔輔佐襄公弟公子小白。後因襄公為政無道,鮑叔知齊國將亂,即隨公子小白逃奔莒國;管仲則隨公子糾逃奔到魯國。襄公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任命鮑叔為相,鮑叔辭謝,保舉管仲,自己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後來齊國經管仲的改革,日漸富強,稱霸諸侯。鮑叔死後,管仲在其墓前大哭不止,並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故後世言人之相知,譽稱『管鮑』。
[88]不為魏成子即為翟黃耳:【韓詩外傳】 卷三與【史記●魏世家】都載有魏文侯欲置相國之事。置相『非成(魏成子,即季成)則黃(翟黃)』,請李克一言而定去取。李克並不直接回答魏文侯的話,他說『夫觀士也,居則視其所親,富則視其所與,達則視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貧則視其所不取。此五者足以觀矣』,並判斷文侯選擇魏成子為相。翟黃不服,對李克誇示幾次薦人之功,李克說他無法與魏成子比。成子『食祿千鍾,什九在外,什一在內,是以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文侯『皆師友之』;而『子之所進五人,君皆臣之』。翟黃聽後,愧服而罷。

【譯文】
聲名不能靠虛假詭詐的手段獲取,不能靠結黨營私的途徑爭取。所以君子致力於對內修養自身對外謙恭禮讓,致力於積累自身美德而時刻以自己德行不足來自處。做臣子的就像大地一樣!大地承載萬物,不因沉重而拒絕,被不潔之水污染,卻不拒絕其流淌;草木在上面繁殖生長,卻不據為己功,成就功德而不居功自傲,這是做臣子的基本準則。像那些在萬乘之國身居高位、擔當大任、掌管大權又想杜絕後患的臣子,最好的做法不如推薦賢才讓位於能者,安心於其後,不做管仲,就做鮑叔牙。其次不如大範圍地培養人才一起進獻給君主,不做魏成子,就做翟黃。如能這樣,怎麼會有蒙蔽君主、獨斷專權而帶來的禍害呢!這些是侍奉君主的正道,也是做臣子的基本準則。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6-17 04:34 | 顯示全部樓層
杜恕【體論·臣體】詮解

杜恕【體論·臣體】所論"人臣四品",乃承襲先秦儒家"臣道"思想而深化的政治倫理綱目。其以"度主而行"為總綱,強調臣子需因應君主資質差異而調整輔弼之道,尤重"修諸內而讓之於外"的謙德實踐,此中深意,值得析論。

一、臣道四品:動態對應的輔弼智慧
杜恕將臣子事君之道分為四等:賢主之臣、明主之臣、中主之臣、庸主之臣。此分判非靜態品第,實為"度主而行"的權變智慧。賢主之臣能"教化流於下如影響",蓋因君主本身德盛化神,故臣子可直道而行,如周公輔成王,以禮樂成教化;而事庸主者,則需"務積於身"以補君德之缺,如管仲之輔齊桓,雖主非聖明,猶能"尊王攘夷"以維綱常。此論暗合【荀子·臣道】"聖臣""篡臣"之辨,而更重主臣互動之動態平衡。

二、"修內讓外"的德性工夫
"修諸內而讓之於外"一語,實為儒家"反求諸己"精神的延伸。【論語·衛靈公】言"君子求諸己",杜恕則將此轉化為政治實踐:臣子當以"身處不足"自惕,內修德業而外顯謙讓。如東漢鍾離意"推賢讓能,常若不及"(【後漢書】),正是此道的體現。此種修養非消極避讓,而是通過"務積於身"的德性積累,達成"物至能應,事起能辨"的治事能力,與【大學】"修身而後家齊"之理一脈相承。

三、歷史語境中的現實關照
杜恕身歷曹魏政爭,其說或有感而發。漢末群雄"矜功自伐"者眾,如袁術僭越致敗;而荀彧"推賢達能"以助曹操成業,終因"度主失宜"而悲劇收場。杜恕之論,實為對當時士風的針砭——臣節之立,不在炫才邀寵,而在"以不足推賢"的胸襟。此與諸葛亮【出師表】"諮諏善道,察納雅言"的為臣之道互為表裏。

要之,杜恕【臣體】之精義,在於揭示"主臣相濟"的辯證關係。無論君主賢愚,臣子皆當以"內修外讓"為本,既不失"尊主一民"之責,亦不墮爭權矜功之弊。此種政治智慧,於今之職場倫理猶有啟示:領導者與輔佐者唯有各守其分、互濟其美,方能成"影響形聲"之效。
朱卯 發表於 2025-8-1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杜恕〖體論·臣體〗詮疏】

杜恕【體論·臣體】一篇,乃漢魏之際政論之瑰寶,其論臣道四品,實承荀卿【臣道】之緒而發新聲。今觀所引章節,言「度主而行,修諸內而讓之於外,務積於身處以不足推賢讓能」,此中深意,當以經史互證之法解之。

一、臣道四品之淵源
所謂「賢主之臣、明主之臣、中主之臣、庸主之臣」四等,實本於【荀子·臣道】「聖臣、功臣、篡臣、態臣」之分野。杜恕以「物至能應,事起能辨」為賢臣之德,暗合【周易·繫辭】「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的感應思想。其言教化「如影響之應形聲」,典出【尚書·說命】「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的君臣交感論,此乃漢儒天人感應說在政治倫理中的體現。

二、「度主而行」的實踐智慧
「度主」二字,非徒揣摩上意而已。【禮記·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杜恕所言「修諸內而讓之於外」,正是【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具體實踐。所謂「務積於身處以不足」,尤見黃老之學「持滿戒盈」的智慧,【老子】「知足不辱」、【文子·九守】「聖人虛靜以持身」皆可互參。

三、推賢讓能的制度深意
漢代察舉制下,「推賢讓能」非僅個人美德,更是維繫官僚體系運轉的機制。杜恕此論,實針對曹魏初期「名實相乖」的選舉流弊。【體論】強調「讓之於外」的謙德,與劉劭【人物誌】「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的才性論遙相呼應,皆體現漢魏之際由名法之治向儒道合流的思想轉型。

結語
杜恕之論,上承周孔禮治精神,下啟魏晉才性之辨。其以「影響應聲」喻君臣關係,既含董仲舒「君為陽,臣為陰」的宇宙論圖式,又暗藏「君臣以義合」的理性精神。讀此篇者,當與【昌言】【中鑒】諸書對觀,方見漢末士人重構政治倫理之苦心。今人論傳統政德,尤當於此等「修內讓外」的處世智慧三致意焉。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