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95|回復: 1

[儒家学说] 杜恕【体论】卷2臣体诗解3度主而行修诸内而让之于外务积于身处以不足推贤让能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9-12 21:3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杜恕【体论】卷2臣体诗解3度主而行修诸内而让之于外务积于身处以不足推贤让能
题文诗:
人臣之论,凡所以事,君者有四:贤主之臣,
明主之臣,中主之臣,庸主之臣.上能尊主,
下能一民,物至能应,事起能辨,教化流于,
下如影响,之应形声,此贤主臣.内足一民,
外足拒难,民亲士信,身之所长,不以,
身之所短,不取功此,明主之臣.君有过事,
一心同力,相与谏而,正之以解,国之大患,
成君大荣,此中主臣.端悫守法,一心事君,
君有过虽,不能正谏,其忧见于,颜色此也,
庸主之臣.以庸主之,,贤主则从,
以贤主之,也而,庸主则凶.古之所以,
成其名者,度主,而行者也,修之在己,
遭遇有时,是以古人,抱麟而泣.名不可以,
虚伪取也,不可以,比周争也.故君子务,
修诸内而,让之于外,务积于身,处以不足.
夫为人臣,其犹土乎?万物载焉,不辞其重,
水渎污焉,不辞其下,草木殖焉,不有其功,
此成,而不处为,臣之体也.若处大位,
任大事者,荷重权于,万乘之国,必无后患,
其上莫如,推贤让能,安随其后,不为管仲,
即为鲍叔;其次莫如,广树而并,进之不为,
魏成子即,为翟黄耳.安有壅君,蔽主专权,
之害哉?此事君道,为臣之体.贤臣真情,
居功不傲,上善若土,苟利国家,死而后已.
【原文】
凡人臣之论,所以事君者有四。有贤主之臣,有明主之臣,有中主之臣,有庸主之臣。上能尊主,下能一民[81],物至能应[82] ,事起能辨[83] ,教化流于下,如影响之应形声,此贤主之臣也。内足以一民,外足以拒[84] 难,民亲而士信之,身之所长,不以怫[85] 君,身之所短,不取功,此明主之臣也。君有过事,能一心同力相与谏而正之,以解国之大患,成君之大荣,此中主之臣也。端悫而守法,一心以事君,君有过事虽不能正谏,其忧见于颜色,此庸主之臣也。以庸主之臣也事贤主则从,以贤主之臣事庸主则凶。古之所以成其名者,皆度主而行者也,修之在己,而遭遇有时,是以古人抱麟而泣也。
【注释】
[81] 一民:统一民众。
[85]怫:音『费』,通『悖』,违反,逆乱。
【译文】
关于对臣子的评价,根据他侍奉君主的情况来分,有四类:有贤主之臣,有明主之臣,有中主之臣,有庸主之臣。上能尊从君主,下能统一民众,事情来了能应对,事件发生了能处理,对民众的教化往下传达,就像影子跟随身形、回声回应声音一样,这是贤主之臣:在内足以统一民心, 对外足以抗拒灾难,百姓亲近他,士人信任他,不以自己的长处蒙蔽君主,不以自己的短处骗取功绩,这是明主之臣;君主有过错,能和其他大臣同心协力,共同进谏帮助他纠正错误,消除国家的重大隐患,成就君主的荣耀,这是中主之臣;正直诚实而遵守法规,一心一意侍奉君主,君主有过错,虽不能进谏帮助他改正,脸上也能显出忧色,这是庸主之臣。让庸主之臣去侍奉贤主则诸事顺利,让贤主之臣来侍奉平庸的君主则凶多吉少。古时那些能成就名声的臣子,都是先衡量君主是什么样的君主,然后再决定自己的行动,因为修养在于自身,而要遇上明主却要靠机遇,因此古人常常空负稀世才华而悲伤落泪。
【原文】
夫名不可以虚伪取也,不可以比周[86] 争也。故君子务修诸内而让之于外,务积于身而处之以不足。夫为人臣,其犹土乎?万物载焉而不辞其重,水渎污焉而不辞其下,草木殖焉而不有其功,此成功而不处,为臣之体也。若夫处大位,任大事,荷重权于万乘之国,必无后患者,其上莫如推贤让能而安随其后,不为管仲,即为鲍叔耳[87] ;其次莫如广树而并进之,不为魏成子即为翟黄耳[88] 。安有壅君蔽主专权之害哉?此事君之道,为臣之体也。
【注释】
[86] 比周:结党营私。
[87]不为管仲,即为鲍叔耳: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亦称『鲍叔牙』『鲍子』 ,以善于知人著称。鲍叔少年时与管仲友善,曾一同在南阳- -带经商,相互十分了解。齐襄公时,鲍叔辅佐襄公弟公子小白。后因襄公为政无道,鲍叔知齐国将乱,即随公子小白逃奔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逃奔到鲁国。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鲍叔为相,鲍叔辞谢,保举管仲,自己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后来齐国经管仲的改革,日渐富强,称霸诸侯。鲍叔死后,管仲在其墓前大哭不止,并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故后世言人之相知,誉称『管鲍』。
[88]不为魏成子即为翟黄耳:【韩诗外传】 卷三与【史记●魏世家】都载有魏文侯欲置相国之事。置相『非成(魏成子,即季成)则黄(翟黄)』,请李克一言而定去取。李克并不直接回答魏文侯的话,他说『夫观士也,居则视其所亲,富则视其所与,达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贫则视其所不取。此五者足以观矣』,并判断文侯选择魏成子为相。翟黄不服,对李克夸示几次荐人之功,李克说他无法与魏成子比。成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文侯『皆师友之』;而『子之所进五人,君皆臣之』。翟黄听后,愧服而罢。

【译文】
声名不能靠虚假诡诈的手段获取,不能靠结党营私的途径争取。所以君子致力于对内修养自身对外谦恭礼让,致力于积累自身美德而时刻以自己德行不足来自处。做臣子的就像大地一样!大地承载万物,不因沉重而拒绝,被不洁之水污染,却不拒绝其流淌;草木在上面繁殖生长,却不据为己功,成就功德而不居功自傲,这是做臣子的基本准则。像那些在万乘之国身居高位、担当大任、掌管大权又想杜绝后患的臣子,最好的做法不如推荐贤才让位于能者,安心于其后,不做管仲,就做鲍叔牙。其次不如大范围地培养人才一起进献给君主,不做魏成子,就做翟黄。如能这样,怎么会有蒙蔽君主、独断专权而带来的祸害呢!这些是侍奉君主的正道,也是做臣子的基本准则。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6-17 04:34 | 顯示全部樓層
杜恕《体论·臣体》诠解

杜恕《体论·臣体》所论"人臣四品",乃承袭先秦儒家"臣道"思想而深化的政治伦理纲目。其以"度主而行"为总纲,强调臣子需因应君主资质差异而调整辅弼之道,尤重"修诸内而让之于外"的谦德实践,此中深意,值得析论。

一、臣道四品:动态对应的辅弼智慧
杜恕将臣子事君之道分为四等:贤主之臣、明主之臣、中主之臣、庸主之臣。此分判非静态品第,实为"度主而行"的权变智慧。贤主之臣能"教化流于下如影响",盖因君主本身德盛化神,故臣子可直道而行,如周公辅成王,以礼乐成教化;而事庸主者,则需"务积于身"以补君德之缺,如管仲之辅齐桓,虽主非圣明,犹能"尊王攘夷"以维纲常。此论暗合《荀子·臣道》"圣臣""篡臣"之辨,而更重主臣互动之动态平衡。

二、"修内让外"的德性工夫
"修诸内而让之于外"一语,实为儒家"反求诸己"精神的延伸。《论语·卫灵公》言"君子求诸己",杜恕则将此转化为政治实践:臣子当以"身处不足"自惕,内修德业而外显谦让。如东汉钟离意"推贤让能,常若不及"(《后汉书》),正是此道的体现。此种修养非消极避让,而是通过"务积于身"的德性积累,达成"物至能应,事起能辨"的治事能力,与《大学》"修身而后家齐"之理一脉相承。

三、历史语境中的现实关照
杜恕身历曹魏政争,其说或有感而发。汉末群雄"矜功自伐"者众,如袁术僭越致败;而荀彧"推贤达能"以助曹操成业,终因"度主失宜"而悲剧收场。杜恕之论,实为对当时士风的针砭——臣节之立,不在炫才邀宠,而在"以不足推贤"的胸襟。此与诸葛亮《出师表》"谘诹善道,察纳雅言"的为臣之道互为表里。

要之,杜恕《臣体》之精义,在于揭示"主臣相济"的辩证关系。无论君主贤愚,臣子皆当以"内修外让"为本,既不失"尊主一民"之责,亦不堕争权矜功之弊。此种政治智慧,于今之职场伦理犹有启示:领导者与辅佐者唯有各守其分、互济其美,方能成"影响形声"之效。
朱卯 發表於 2025-8-1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杜恕〈体论·臣体〉诠疏》

杜恕《体论·臣体》一篇,乃汉魏之际政论之瑰宝,其论臣道四品,实承荀卿《臣道》之绪而发新声。今观所引章节,言「度主而行,修诸内而让之于外,务积于身处以不足推贤让能」,此中深意,当以经史互证之法解之。

一、臣道四品之渊源
所谓「贤主之臣、明主之臣、中主之臣、庸主之臣」四等,实本于《荀子·臣道》「圣臣、功臣、篡臣、态臣」之分野。杜恕以「物至能应,事起能辨」为贤臣之德,暗合《周易·系辞》「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的感应思想。其言教化「如影响之应形声」,典出《尚书·说命》「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君臣交感论,此乃汉儒天人感应说在政治伦理中的体现。

二、「度主而行」的实践智慧
「度主」二字,非徒揣摩上意而已。《礼记·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杜恕所言「修诸内而让之于外」,正是《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具体实践。所谓「务积于身处以不足」,尤见黄老之学「持满戒盈」的智慧,《老子》「知足不辱」、《文子·九守》「圣人虚静以持身」皆可互参。

三、推贤让能的制度深意
汉代察举制下,「推贤让能」非仅个人美德,更是维系官僚体系运转的机制。杜恕此论,实针对曹魏初期「名实相乖」的选举流弊。《体论》强调「让之于外」的谦德,与刘劭《人物志》「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的才性论遥相呼应,皆体现汉魏之际由名法之治向儒道合流的思想转型。

结语
杜恕之论,上承周孔礼治精神,下启魏晋才性之辨。其以「影响应声」喻君臣关系,既含董仲舒「君为阳,臣为阴」的宇宙论图式,又暗藏「君臣以义合」的理性精神。读此篇者,当与《昌言》《中鉴》诸书对观,方见汉末士人重构政治伦理之苦心。今人论传统政德,尤当于此等「修内让外」的处世智慧三致意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