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32|回覆: 1

[儒家學說] 杜恕【體論】卷2臣體詩解2進則正退則曲不為苟得以偷安不為苟免而無恥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12 21:3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杜恕【體論】卷2臣體詩解2進則正退則曲不為苟得以偷安不為苟免而無恥
題文詩:
若夫主明,臣暗主暗,臣偽有盡,忠不見信,
有見信而,不盡忠溷,淆於臣主,之分出入,
於治亂間,或被褐懷,玉以待時.或巧言令,
色以容身,可勝盡哉?是以古之,全其道者,
進則正,退則曲,正則,世樂其業,
曲則,身歸於道.不傲世以,華眾不立,
高以為名,不為苟得,以偷安也,不為苟免,
而無恥夫,修於鄉閭,壞之於朝,廷可惜也.
於己立,於闔,棺可惜也.君子惜茲,
有殺身,成仁無求,生以害仁,況害仁以,
求寵乎?故孔子:不義而富,且貴於我,
如浮雲也.若夫智慮,足以圖國,忠貞足以,
悟主公平,足以懷眾,溫柔足以,服人不排,
毀以取進,不刻人以,自入不苟,容以隱忠,
不耽祿以,傷高通則,使上恤下,窮則教下,
順其上故,用於上則,民安行於,下則君尊,
進不失忠,退不失行,正士之義,為臣之體.
凡取舍之,在於,見可欲而,不慮其敗,
見可利不,慮害故動,近於危辱.昔孫叔敖,
三相楚國,其心愈卑,每益祿而,其施愈博,
位滋高而,其禮愈恭,正考父也,傴僂而走,
晏平仲者,辭其賜邑,守滿以沖,為臣之體.
不憂主不,尊於天下,而唯憂己,之不富貴,
此古所謂,庸人而今,所謂顯士,小人之所,
榮慕,君子之所,以為恥也.小人情假.
君子情真,真情所至.非名非利,義薄雲天.

【原文】
若夫主明而臣暗,主暗而臣偽,有盡忠不見信,有見信而不盡忠,溷[71] 淆於臣主之分,出入於治亂之間,或被褐懷玉[72] 以待時。或巧言令色以容身,又可勝盡哉?是以古之全其道者,進則正,退則曲,正則與世樂其業,曲則全身歸於道。不傲世以華眾,不立高以為名,不為苟得以偷安,不為苟免而無恥。夫修之於鄉閭[73] ,壞之於朝廷,可惜也。修之於己立,壞之於闔棺[74] ,可惜也。君子惜茲二者,是以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況害仁以求寵乎?故孔子日:『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若夫智慮足以圖國,忠貞足以悟主,公平足以懷眾,溫柔足以服人,不排毀以取進,不刻
人以自入,不苟容以隱忠,不耽祿以傷高,通則使上恤其下,窮則教下順其上,故用於上則民安,行於下則君尊,可謂進不失忠,退不失行,此正士之義,為臣之體也。
【注釋】
[71] 溷:音『混』,骯髒,混濁。
[72]被褐懷玉:身穿粗布衣服,懷中藏着寶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
[73] 鄉閭:古代以二十五家為閭,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因以『鄉閭』泛指民眾聚居之處,此處引申為家鄉、故裏之意。
[74] 闔棺:蓋棺。指死亡。
【譯文】
至於君主賢明而臣子愚昧,君主愚昧而臣子虛偽,盡忠之人不被信任,被信任的人又不盡忠,君臣職分混亂不清,國家動亂變化不定,有的懷抱美才深藏不露等待時機,有的花言巧語媚態偽情以求存身,這些哪裏說得盡道得完的呢!因此,古時保全其道義的人,出世則正直無私,入世則委曲變通,正直無私能與世人一道樂守本分,委曲變通能保全自身回歸道義;不傲世以譁眾取寵,不好高騖遠以求虛名,不因一時有所得而貪圖眼前安逸,不為-時可以免去災禍就不顧羞恥。那些在鄉裏修養自身,卻在朝廷變了質的人,值得惋惜;那些在而立之時修養自身,卻在蓋棺之時變了質的人,值得惋惜。君子痛惜這兩種人,因此不惜犧牲生命也要恪守仁義,絕不會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來,更何況是損害仁義以求得主子的恩寵!所以孔子說:『用不合 乎道義的手段得到的富與貴,對於我,就如同天上的浮雲一樣。』
如果智慧謀慮足以治理國家,忠誠堅貞足以啟發君主,公正平等足以懷恤民眾,溫存親和足以使人順服;不詆毀他人以求職位晉升,不傷害他人以求自己被任用,不為苟且取容於世而失去自己的忠誠之心,不為高官厚祿而損害自己的高貴人格,得志就引導君主體恤臣民,不得志就教化臣民順從君主:這樣的人,被提拔重用時能使百姓安樂,退居於下則能使君主尊貴;可以說是出仕不缺失忠誠,退隱不喪失德行;這種正直之士的義節,是作為一個臣子應該堅持的基本準則。
【原文】
凡趣舍[75] 之患,在於見可欲而不慮其敗,見可利而不慮其害,故動近於危辱。昔孫叔敖[76] 三相楚國而其心愈卑,每益祿而其施愈博,位滋高而其禮愈恭,正考父[77] 傴僂[78] 而走,晏平仲[79]辭其賜邑,此皆守滿以沖[80],為臣之體也。夫不憂主之不尊於天下,而唯憂己之不富貴,此古之所謂庸人,而今之所謂顯士,小人之所榮慕,而君子之所以為恥也。
【注釋】
[75] 趣舍:取捨。趣,通『取』。
[76]孫叔敖( 公元前360年一公元前593年) :戰國時期楚國人,楚國名臣。在海子湖邊被楚莊王舉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
[77] 正考父:春秋時宋國的大夫,孔子的遠祖,他輔佐戴、武、宜三公,地位愈高行為愈檢點。[78] 傴僂:腰背彎曲。
[79] 晏平仲:即晏嬰。
[80]守滿以沖:滿,謂盈滿,沖,謂謙虛。
【譯文】
一般人在進退、取捨時常患的毛病是,只看到自己的欲望可以滿足而不考慮失敗,只看到可以獲得利益而不考慮危害,所以稍有行動就接近於危險恥辱。過去孫叔敖三次做楚國宰相而其內心更為謙卑,每次增加了俸祿他的施捨就更為廣泛,地位越高他的禮節就越加謙恭。孔子的先祖正考父謙卑地低頭彎腰行走,晏嬰推卻不受君王封賞的城邑,他們都是身居顯位、據守盈滿而能夠保持謙遜、平和禮讓的人,這是作為臣子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而那些不擔憂君主在天下是否被尊重,只擔心自己不夠富貴的人,就是古時所謂的庸人。而今天所謂的顯達之士,正是那些小人以為榮耀而君子以為恥辱的人。
無音之境 發表於 2025-7-29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杜恕【體論·臣體】詮解:進退之節與士人風骨

杜恕【體論·臣體】所論『進則正,退則曲,不為苟得以偷安,不為苟免而無恥』,乃直指士人立身處世之根本。此語雖簡,然涵攝儒家『窮達以時,德行一貫』之精義,更與【周易】『君子進德修業』、【孟子】『窮則獨善,達則兼濟』之理相通。今試析其要旨,以明古人臣節與士風之真諦。

一、進退之正:道義為衡
『進則正』者,謂士人得遇明主、身居顯位時,當以正道事君,不阿諛、不徇私。杜恕以『主明臣暗』『主暗臣偽』為戒,蓋因君臣之際,貴在『以道相合』。若君主賢明而臣工昏聵,或君主昏庸而臣下虛偽,則政道必隳。故『正』非徒指行為端方,更需『盡忠見信』——忠者,竭誠以匡君;信者,言行相契而不欺。此即孔子所謂『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亦荀子所言『從道不從君』(【荀子·臣道】)之實踐。

『退則曲』者,非謂屈節媚世,乃『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周易·繫辭下】)。士人逢亂世或遭貶黜時,當如『被褐懷玉』(【老子】七十章),韜光養晦以待時。杜恕特舉『巧言令色以容身』為反例,恰呼應【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之訓。曲而不折,守道而隱,方為真士之節。

二、不苟得、不苟免:名節之重
『不為苟得以偷安』者,戒貪位慕祿。古之君子,仕以行義,非圖富貴。若管寧辭官耕讀、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皆是以『義』為取捨之准。杜恕此論,實承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之旨,強調士人當以道自持,不可因利祿而喪志。

『不為苟免而無恥』者,尤重生死榮辱之際的抉擇。孔子曰『行己有恥』(【論語·子路】),孟子言『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上】),皆謂士人當以無恥為至痛。如顏杲卿罵賊而死、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皆以死全節,正杜恕所謂『不苟免』之典範。

三、古今士風之辨
杜恕慨嘆『可勝盡哉』,實因末世士風凋敝,或『溷淆臣主之分』,或『出入治亂之間』,失卻『正色立朝』之剛毅。然觀其推崇『古之全其道者』,可知理想之臣體,必如伊尹、周公,進能輔成王道,退能守靜待時,始終以『道』為依歸。

結語
【臣體】之論,非僅關乎為臣之術,實為士人立身之鏡鑒。今人讀之,當思『正』與『曲』皆需以道為本,『不苟得』『不苟免』更需以節為骨。杜恕之言,雖越千載,猶足為當代知識人之箴銘。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