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24|回復: 1

[儒家学说] 杜恕【体论】卷2臣体诗解2进则正退则曲不为苟得以偷安不为苟免而无耻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9-12 21:3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杜恕【体论】卷2臣体诗解2进则正退则曲不为苟得以偷安不为苟免而无耻
题文诗:
若夫主明,臣暗主暗,臣伪有尽,忠不见信,
有见信而,不尽忠溷,淆于臣主,之分出入,
于治乱间,或被褐怀,玉以待时.或巧言令,
色以容身,可胜尽哉?是以古之,全其道者,
进则正,退则曲,正则,世乐其业,
曲则,身归于道.不傲世以,华众不立,
高以为名,不为苟得,以偷安也,不为苟免,
而无耻夫,修于乡闾,坏之于朝,廷可惜也.
于己立,于阖,棺可惜也.君子惜兹,
有杀身,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况害仁以,
求宠乎?故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也.若夫智虑,足以图国,忠贞足以,
悟主公平,足以怀众,温柔足以,服人不排,
毁以取进,不刻人以,自入不苟,容以隐忠,
不耽禄以,伤高通则,使上恤下,穷则教下,
顺其上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
进不失忠,退不失行,正士之义,为臣之体.
凡取舍之,在于,见可欲而,不虑其败,
见可利不,虑害故动,近于危辱.昔孙叔敖,
三相楚国,其心愈卑,每益禄而,其施愈博,
位滋高而,其礼愈恭,正考父也,伛偻而走,
晏平仲者,辞其赐邑,守满以冲,为臣之体.
不忧主不,尊于天下,而唯忧己,之不富贵,
此古所谓,庸人而今,所谓显士,小人之所,
荣慕,君子之所,以为耻也.小人情假.
君子情真,真情所至.非名非利,义薄云天.

【原文】
若夫主明而臣暗,主暗而臣伪,有尽忠不见信,有见信而不尽忠,溷[71] 淆于臣主之分,出入于治乱之间,或被褐怀玉[72] 以待时。或巧言令色以容身,又可胜尽哉?是以古之全其道者,进则正,退则曲,正则与世乐其业,曲则全身归于道。不傲世以华众,不立高以为名,不为苟得以偷安,不为苟免而无耻。夫修之于乡闾[73] ,坏之于朝廷,可惜也。修之于己立,坏之于阖棺[74] ,可惜也。君子惜兹二者,是以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况害仁以求宠乎?故孔子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若夫智虑足以图国,忠贞足以悟主,公平足以怀众,温柔足以服人,不排毁以取进,不刻
人以自入,不苟容以隐忠,不耽禄以伤高,通则使上恤其下,穷则教下顺其上,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可谓进不失忠,退不失行,此正士之义,为臣之体也。
【注释】
[71] 溷:音『混』,肮脏,混浊。
[72]被褐怀玉:身穿粗布衣服,怀中藏着宝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
[73] 乡闾: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此处引申为家乡、故里之意。
[74] 阖棺:盖棺。指死亡。
【译文】
至于君主贤明而臣子愚昧,君主愚昧而臣子虚伪,尽忠之人不被信任,被信任的人又不尽忠,君臣职分混乱不清,国家动乱变化不定,有的怀抱美才深藏不露等待时机,有的花言巧语媚态伪情以求存身,这些哪里说得尽道得完的呢!因此,古时保全其道义的人,出世则正直无私,入世则委曲变通,正直无私能与世人一道乐守本分,委曲变通能保全自身回归道义;不傲世以哗众取宠,不好高骛远以求虚名,不因一时有所得而贪图眼前安逸,不为-时可以免去灾祸就不顾羞耻。那些在乡里修养自身,却在朝廷变了质的人,值得惋惜;那些在而立之时修养自身,却在盖棺之时变了质的人,值得惋惜。君子痛惜这两种人,因此不惜牺牲生命也要恪守仁义,绝不会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来,更何况是损害仁义以求得主子的恩宠!所以孔子说:『用不合 乎道义的手段得到的富与贵,对于我,就如同天上的浮云一样。』
如果智慧谋虑足以治理国家,忠诚坚贞足以启发君主,公正平等足以怀恤民众,温存亲和足以使人顺服;不诋毁他人以求职位晋升,不伤害他人以求自己被任用,不为苟且取容于世而失去自己的忠诚之心,不为高官厚禄而损害自己的高贵人格,得志就引导君主体恤臣民,不得志就教化臣民顺从君主:这样的人,被提拔重用时能使百姓安乐,退居于下则能使君主尊贵;可以说是出仕不缺失忠诚,退隐不丧失德行;这种正直之士的义节,是作为一个臣子应该坚持的基本准则。
【原文】
凡趣舍[75] 之患,在于见可欲而不虑其败,见可利而不虑其害,故动近于危辱。昔孙叔敖[76] 三相楚国而其心愈卑,每益禄而其施愈博,位滋高而其礼愈恭,正考父[77] 伛偻[78] 而走,晏平仲[79]辞其赐邑,此皆守满以冲[80],为臣之体也。夫不忧主之不尊于天下,而唯忧己之不富贵,此古之所谓庸人,而今之所谓显士,小人之所荣慕,而君子之所以为耻也。
【注释】
[75] 趣舍:取舍。趣,通『取』。
[76]孙叔敖( 公元前360年一公元前593年) :战国时期楚国人,楚国名臣。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77] 正考父:春秋时宋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他辅佐戴、武、宜三公,地位愈高行为愈检点。[78] 伛偻:腰背弯曲。
[79] 晏平仲:即晏婴。
[80]守满以冲:满,谓盈满,冲,谓谦虚。
【译文】
一般人在进退、取舍时常患的毛病是,只看到自己的欲望可以满足而不考虑失败,只看到可以获得利益而不考虑危害,所以稍有行动就接近于危险耻辱。过去孙叔敖三次做楚国宰相而其内心更为谦卑,每次增加了俸禄他的施舍就更为广泛,地位越高他的礼节就越加谦恭。孔子的先祖正考父谦卑地低头弯腰行走,晏婴推却不受君王封赏的城邑,他们都是身居显位、据守盈满而能够保持谦逊、平和礼让的人,这是作为臣子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而那些不担忧君主在天下是否被尊重,只担心自己不够富贵的人,就是古时所谓的庸人。而今天所谓的显达之士,正是那些小人以为荣耀而君子以为耻辱的人。
无音之境 發表於 2025-7-29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杜恕《体论·臣体》诠解:进退之节与士人风骨

杜恕《体论·臣体》所论“进则正,退则曲,不为苟得以偷安,不为苟免而无耻”,乃直指士人立身处世之根本。此语虽简,然涵摄儒家“穷达以时,德行一贯”之精义,更与《周易》“君子进德修业”、《孟子》“穷则独善,达则兼济”之理相通。今试析其要旨,以明古人臣节与士风之真谛。

一、进退之正:道义为衡
“进则正”者,谓士人得遇明主、身居显位时,当以正道事君,不阿谀、不徇私。杜恕以“主明臣暗”“主暗臣伪”为戒,盖因君臣之际,贵在“以道相合”。若君主贤明而臣工昏聩,或君主昏庸而臣下虚伪,则政道必隳。故“正”非徒指行为端方,更需“尽忠见信”——忠者,竭诚以匡君;信者,言行相契而不欺。此即孔子所谓“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亦荀子所言“从道不从君”(《荀子·臣道》)之实践。

“退则曲”者,非谓屈节媚世,乃“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周易·系辞下》)。士人逢乱世或遭贬黜时,当如“被褐怀玉”(《老子》七十章),韬光养晦以待时。杜恕特举“巧言令色以容身”为反例,恰呼应《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之训。曲而不折,守道而隐,方为真士之节。

二、不苟得、不苟免:名节之重
“不为苟得以偷安”者,戒贪位慕禄。古之君子,仕以行义,非图富贵。若管宁辞官耕读、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皆是以“义”为取舍之准。杜恕此论,实承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之旨,强调士人当以道自持,不可因利禄而丧志。

“不为苟免而无耻”者,尤重生死荣辱之际的抉择。孔子曰“行己有耻”(《论语·子路》),孟子言“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皆谓士人当以无耻为至痛。如颜杲卿骂贼而死、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皆以死全节,正杜恕所谓“不苟免”之典范。

三、古今士风之辨
杜恕慨叹“可胜尽哉”,实因末世士风凋敝,或“溷淆臣主之分”,或“出入治乱之间”,失却“正色立朝”之刚毅。然观其推崇“古之全其道者”,可知理想之臣体,必如伊尹、周公,进能辅成王道,退能守静待时,始终以“道”为依归。

结语
《臣体》之论,非仅关乎为臣之术,实为士人立身之镜鉴。今人读之,当思“正”与“曲”皆需以道为本,“不苟得”“不苟免”更需以节为骨。杜恕之言,虽越千载,犹足为当代知识人之箴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