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18|回覆: 3

[儒家學說] 杜恕【體論】卷1君體詩解2設官分職委任責成好謀無倦寬以得眾含垢藏疾君之體也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11 21:4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杜恕【體論】卷1君體詩解2設官分職委任責成好謀無倦寬以得眾含垢藏疾君之體也
題文詩:
且夫術家,說又雲明,主之道當,外御群臣,
內疑妻子.其引證,連類非不,辯且悅也,
然不免於,利口覆國.何以言之,夫善進則,
不善無由,入不善進,善無由入.故湯舉,
伊尹而不,仁者遠何,畏乎歡兜?遷有苗?
夫奸臣,賊子下愚,不移之人,自古及今,
未嘗不有.百歲一人,是為繼踵.千裏一人,
是為比肩.舉以為戒,是猶一噎,而禁食也.
噎者雖少,餓者必多,未知奸賊,處之云何?
且令人主,魁然獨立,是無臣子.又誰為君.
父乎是猶,髡其枝而,欲根之蔭,掩其目而,
欲視之明,襲獨立跡,願其扶疏.徇名好術,
之主又有,惑焉皆日:為君之道,凡事當密.
人主苟密,則群臣無,所容其巧,不敢怠職,
此即趙高,之教二世,不當聽朝,之類是好,
乘高履危,笑先僵者;機事,不密害成.
易稱機事,不謂凡事,不謂宜共,而獨之也,
不謂釋公,行私人主,欲以之匿,病飾非而,
人臣反以,竊寵擅權,疑似之間,可不察歟.
設官分職,君之體也;委任責成,君之體也;
好謀無倦,君之體也:寬以得眾,君之體也;
含垢藏疾,君之體也;不動如山,君之體也
難知如淵,君之體也.君有君人,之體其臣,
畏而愛之,此文王所,以戒百辟,夫何法術,
之有哉?隆禮重法,抱法處勢,法不可廢.
德以揚善,法以止奸,奸佞不除,國無寧日.
原文】
且夫術家[21] 說又云:『明主之道, 當外御群臣,內疑妻子[22] 。』其引證連類,非不辯且悅也,然不免於利口之覆國家也。何以言之,夫善進,不善無由入,不善進,善亦無由入。故湯舉伊尹[23]而不仁者遠,何畏乎歡兜?何遷乎有苗[24] ?夫奸臣賊子,下愚不移之人,自古及今,未嘗不有也。百歲一人,是為繼踵。千裏一人,是為比肩[25] 。而舉以為戒,是猶一噎而禁食也。噎者雖少,餓者必多,未知奸臣賊子處之云何?且令人主魁然[26] 獨立,是無臣子也。又誰為君父乎,是猶髡[27] 其枝而欲根之蔭,掩其目而欲視之明,襲獨立之跡,而願其扶疏[28] 也。[23]湯舉伊尹:湯,亦稱成湯、商湯、武湯等。商王朝的開國君主,子姓。商原為夏的屬國之一一, 當時夏桀在位。夏桀荒淫無度,國勢漸衰,社會矛盾異常尖銳。成湯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輔助國事,在國內布德施惠,輕賦薄斂,百姓親附,政令通行。成湯而後作【湯誓】伐夏,與桀大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桀大敗,逃至南巢(今安徽巢湖),湯放桀而歸於亳(今河南境內)。此後三千諸侯大會,湯當時為諸侯,被推為天子,三讓,諸侯不從,於是湯即天子之位,建立商朝。伊尹,商初大臣,自湯至太甲時一-直輔佐商王。尹是官名,右相之意。他任丞相期間,整頓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經濟比較繁榮,政治比較清明。
[24] 何畏乎歡兜,何遷乎有苗:歡兜,又作歡頭,相傳為上古唐堯時人,是古代傳說中的三苗族首領,傳說因為與共工、三苗、鯀一起作亂,而被舜流放至崇山(今湖南張家界市)。有苗,堯、舜、禹時代我國南方較強大的部族,傳說舜時被遷到三危(今甘肅敦煌)。有,詞頭。
[25] 百歲一人,是為繼踵;千裏一人,是為比肩:比,挨着;踵,腳跟。肩挨着肩,腳跟着腳,形容人很多,很擁擠。
[26] 魁然:高大,壯偉。
[27] 髡:音昆,古代剃去頭髮的刑罰。
[28] 扶疏:迴旋貌;飄散貌。
【譯文】
那些精通權謀學說的人又提出:『 賢明的君主應當對外防備大臣,對內懷疑妻兒』。他們引用例證,聯繫推論,不是沒有巧辯之才,也不是話說得不動聽悅耳,但最終免不了因為其能言善辯而導致國家覆滅的結局。為什麼這麼說呢?善人被重用了,不善之人就不能被重用;不善之人被重用了,善人也就無法得到重用。所以成湯選用伊尹後,不仁之人就被隔得遠遠的,還怕歡兜作亂嗎?還需放逐有苗嗎?奸臣賊子、愚昧而不知悔改的人自古至今從來都有。百年出現-人,就以為是接踵而至:千裏遇上一人,就認為是並肩而行。把這些例子作為警戒,這就好比因為一個人被噎就禁止大家吃東西一一樣。被噎的人雖然不多,但飢餓的人就多了,不知道對于禁絕奸臣賊子又真正起到了多少作用呢?況且使君主獨立不群,那就等於沒有臣子,那還給誰當君主呢?這就好比砍光樹的枝葉而望樹幹成蔭,遮住眼睛卻想要看得清楚,兩腳重合在一起而想舞姿婆娑一樣,是不可能的。
【原文】
夫徇名好術之主,又有焉。皆日:『為君之道, 凡事當密。』人主苟密,則群臣無所容其巧,而不敢怠於職,此即趙高[29]之教二世[30]不當聽朝之類也,是好乘高履危,而笑先僵者也。【易】 日:『機事不密則害成 [31] 。』【易】稱機事,不謂凡事也,不謂宜共而獨之也,不謂釋公而行私也。人主欲以之匿病飾非,而人臣反以之竊寵擅權,疑似之間,可不察歟。夫設官分職,君之體[32] 也;委任責成,君之體也;好謀無倦,君之體也:寬以得眾,君之體也;含垢藏疾,君之體也;不動如山,君之體也;難知如淵,君之體也。君有君人之體,其臣畏而愛之,此文王所以戒百辟[33] 也,夫何法術之有哉?
[29] 趙高: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秦始皇死後與李斯合謀篡改詔書,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並逼死始皇長子扶蘇。秦二二世即位後設計陷害李斯,並成為丞相。後派人殺死秦二二世,不久後被秦王子嬰所殺。
[30]二世:即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30年一公元前207年),秦朝第二代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早年曾從中車府令趙高學習獄法,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出巡死於沙丘,胡亥在趙高和丞相李斯的扶植下,得立為太子,並承襲帝位,稱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後,趙高掌實權,實行慘無人道的統治,終於在公元前209年激起了的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二世胡亥於公元前207年被趙高殺死,時年二十四歲。
[31] 機事不密則害成:語出【易●繫辭上】。[32]體:事物的主要部分。[33]百辟:指諸侯和百官。
【譯文】
那些極好虛名、熱衷謀術的君主又有迷惑了。都說:『君主的最高準則,就是凡事要機密謹慎。君主如果凡事機密謹慎,那群臣投機取巧的想法就無處可容,對待本職事務就不敢懈怠了。』趙高教給秦二世君主不適宜在朝堂上與群臣公開討論政事的謬論就屬於此類。這就好比是喜歡登臨高處,身居險境卻嘲笑之前和自己採取同樣舉動而導致覆敗的人啊。【易經】說:『機事不密則害成。 』【 易經】說的機事,不是指所有的事,不是說應當與臣子共同商議處理的事也只能君主一個人知道,不是說放棄公開討論而私自去做事情。君主想用【易經】上的這句話隱匿弊病、掩飾過錯,而臣子反而用這句話來竊取寵愛、獨攬大權。這些似是而非的問題,能不辨別清楚嗎?設立官職、劃分職權,是為君的根本;委任官員,責求其成功,是為君的根本;擅長謀劃而從不倦怠,是為君的根本;以寬容取得眾人擁戴,是為君的根本;容忍羞辱、埋藏痛苦,是為君的根本;像大山一樣毫不動搖,是為君的根本;像大海一樣深不可測, 是為君的根本。君主有了統領人民的根本,其臣子就會既懼怕又敬愛。這是周文王用以告誡諸侯百官的話,又有什麼法術可言呢?
弘農耕夫 發表於 2025-7-13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答【杜恕〖體論〗君體之義疏】

杜恕【體論】首卷論君體之要,以『設官分職,委任責成』為經國大端,更以『好謀無倦,寬以得眾,含垢藏疾』為君德之體,其言深得三代聖王治術之精義。今就所引文本,試為剖判。

一、駁術家『御臣疑內』之說
術家倡『外御群臣,內疑妻子』之論,杜氏斥為『利口覆國』,此實洞見。考【尚書·堯典】載舜命九官,各司其職;【周禮】六官分職,皆以信任為本。若人君終日以權術御下,則如韓非所謂『上下一日百戰』,徒生猜貳。故孔子言『君使臣以禮』(【論語·八佾】),孟子謂『君之視臣如手足』(【離婁下】),皆與杜氏『委任責成』之理相通。至若『疑內』之說,尤悖人倫。【詩經·關雎】以夫婦之正為王化之始,【周易·家人】卦明『正家而天下定』,豈有以猜忌為道者乎?

二、辨『善進不善無由入』之機
杜氏舉湯武用賢之例,闡明治亂之樞在於用人。按【說苑·君道】云:『善為君者,勞於求人,佚於治事。』蓋『設官分職』非徒制度之美,尤需君心至公。若【漢書】載漢文帝寬厚待下,故有賈誼、晁錯之才進;而武帝嚴苛,卒致江充讒構之禍。杜氏所謂『含垢藏疾』,非謂包容奸惡,實指人君當有山海之量,如【管子·形勢解】言『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此即『寬以得眾』之真諦。

三、明『君體』與『臣道』相濟之義
『好謀無倦』者,非獨指君勤政事,更在虛懷納諫。【貞觀政要】載唐太宗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此正杜氏理想之君體。而『含垢藏疾』一語,尤見深意。【左傳·宣公十五年】記晉侯容瑕呂甥之過,卒得其死力,可知君道貴在『藏疾』,非掩惡也,乃免因小瑕棄大才。昔周公吐哺握髮,孔子『赦小過』(【論語·子路】),皆與此合。

結語
杜恕之論,上承荀子『君道』篇『兼聽齊明』之旨,下啟【帝范】『審官』『納諫』之訓。今觀『術家』權謀之說,實為法家末流之弊,而杜氏以儒為本,兼攝黃老包容之智,誠為君道正鵠。學者當於此明辨:為君者不患臣之不忠,而患己之不誠;不憂職之不修,而憂任之不專。斯言雖簡,可垂萬世。
郝岢 發表於 2025-7-18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答【杜恕〖體論〗君體之義疏】

杜恕【體論·君體】章以『設官分職,委任責成』為君道綱目,誠得三代聖王治術之精要。今觀術家所言『外御群臣,內疑妻子』之說,雖辯巧動聽,然實悖人君之體,容為諸君剖判其義。

一、分職責成乃君道之本
【周禮】六官分職,各守其疇,此非徒制度之設,實明君『垂拱而治』之樞機。管子云:『明主之治也,明分職而課功勞。』君道貴在總綱而不親細務,若事必躬親,則百官束手,此韓非所謂『釋法術而任心治,堯不能正一國』也。杜恕言『委任責成』,正合【尚書】『股肱惟人,良臣惟聖』之旨。昔漢文帝以周勃為相,臨終誡景帝『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後七國之亂果賴亞夫平定,此即善任之效。

二、疑忌之術適足敗德
術家倡『內外交疑』之說,實申韓餘緒之流毒。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若君懷猜忌,則臣必飾詐,如唐玄宗設藩鎮以制衡邊將,終釀安史之亂。杜恕斥其『利口覆國』,蓋指此輩徒以權謀為能,不悟『寬以得眾』乃君體之要。昔光武帝焚吏民謗書曰:『令反側子自安。』故能終定天下,此正『含垢藏疾』之深意——君德當如天地包荒,非謂縱惡,乃容小過以全大節。

三、進退之道繫於明察
『善進則不善無由入』一語,尤見杜氏卓識。【易經·泰卦】言『內君子外小人』,而否卦反是,可知用舍之間實關國運。齊桓公用管仲則霸,易牙開方進則身死不葬,非桓公智愚有變,乃進退之道失序。故君體之明,不在術數防奸,而在『好謀無倦』——如舜之『明四目,達四聰』,使君子道長,小人道消,自無『利口覆國』之虞。

結語
杜恕之論,直指君道以『體』為宗,非以『術』勝。後世若諸葛亮治蜀,『開誠心,布公道』,雖密於科條,而終以忠厚為本,故能人盡其才。今讀【體論】,當知為君者不貴智巧而貴德量,不尚苛察而尚清明。術家之言,譬猶飲鴆止渴,豈若『含垢藏疾』之能養萬物哉?
龍圭 發表於 2025-8-24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體論·君體】第二篇精義探微

杜恕【體論·君體】篇以『設官分職,委任責成』為君道之要,其言『好謀無倦,寬以得眾,含垢藏疾,君之體也』,實為深明治國之本。此論直指術家『外御群臣,內疑妻子』之說雖辯巧動聽,然終陷『利口覆國』之弊,可謂洞見癥結。

考其理路,君主以『體』為基,非以『術』為務。所謂『設官分職』,乃依天道秩序而立人政綱維;『委任責成』則需明辨賢愚而專信不貳。若如術家所言,內外皆疑,則君臣相猜,政令窒礙。杜恕斥其『善進則不善無由入,不善進則善無由入』,揭示用人之道在乎清源正本,非權謀操控可致。

至若『好謀無倦』,非謂事必躬親,乃指明察慎斷,謀於未形;『寬以得眾』非姑息縱容,實為容眾納諫,厚德載物。最精微處在於『含垢藏疾』——君主當如天地包覆,忍小恥而存大節,納污垢而全整體。此非昏聵之忍,乃高明之涵育。昔湯武之興,正在於此包容之量。

杜恕此論,實承儒家君德思想而深化的治體哲學。其批判術家之『疑』,正是強調『信』為君臣共濟之基;『含垢』之教,尤見東方政治智慧中『柔韌勝剛強』的深邃洞察。今日觀之,於領導管理學中『授權與信任』『容錯機制』等理念,皆有古光今暉之妙。

通觀全篇,杜恕非徒作玄理空談,而是將君道落實於制度構建(設官分職)、運行機制(委任責成)及主體修養(寬、含)三維一體之中,展現出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特有的實踐性與辯證性。其論於今時之組織治理,仍具鏡鑒之義。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