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2|回覆: 1

[儒家學說] 桓譚(東漢)【新論】卷13辨惑詩解2道必形體如此無以道焉道必當傳其人得人輒教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8 22:3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桓譚(東漢)【新論】卷13辨惑詩解2道必形體如此無以道焉道必當傳其人得人輒教
題文詩:
哀帝時有,老人范蘭,言年三百.初與人見,
則喜而相,應和再三,罵而逐人.史子心見,
署為丞相,史官架屋,發吏卒及,官奴婢以,
給之作金,不成丞相,自以力不,足又白傅,
太后不復,利於金也,聞金成可,作延年藥,
又甘心焉.乃除為郎,舍北宮中,使者待遇.
嘗與,郎冷喜出,見一老翁,糞上拾食,
頭面垢丑,不可忍視.喜曰安,此非神仙?
余曰道必,形體如此,無以道焉.至道無形,
無形有情,至道真情,情通天人,古今一情.
劉子駿信,方士虛言,為仙可學.嘗問言人,
誠能抑嗜,欲闔耳目,可不衰竭?余見庭下,
有大榆樹,久老剝折,指謂:彼樹無情,
欲可忍無,耳目可闔,然猶枯槁,朽蠹人雖,
欲愛養何,能使不衰?黃門郎也,程偉好黃,
白朮娶妻,得方家女.偉常從,駕出而無,
時衣甚憂.妻曰請為,致兩端縑.縑即無故,
至前偉按,枕中鴻寶,作金不成;妻往視偉.
偉方扇炭,燒筒筒中,有水銀妻,曰吾欲試,
相視一事.乃出囊中,藥少投之;食頃發之,
已成銀也.偉大驚曰:道近在汝,處而不早,
告我何也?妻曰得之,須有命者.於是偉日,
夜說誘之,賣田宅供,美實衣服,猶不肯告.
偉乃與伴,謀撾笞伏,,之妻輒知,之告偉言:
道必當傳,其人得人,道路相遇,輒教之也;
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
道猶不出.偉逼不止,妻發狂裸,而走以泥,
自塗遂卒.呂仲子之,婢死有女,兒年四歲,
葬後數來,撫循之亦,能為兒沐,頭浣濯甚,
令人惡之.以告方士,雲其家有,青狗為之,
殺之則止;婢遂不來.楊仲文亦,言所知家,
嫗死已斂,未葬忽起,飲食後醉,而坐棺前,
祭床上也.如是三四,家益厭苦.後醉形壞,
但得老狗,便打殺之.推問乃里,頭沽家狗.
【原文】
哀帝時,有老人范蘭,言年三百歲。初與人相見,則喜而相應和;再三,則罵而逐人。史子心見署為丞相史,官架屋,發吏卒及官奴婢以給之,作金,不成。丞相自以力不足,又白傅太后。太后不複利於金也,聞金成可以作延年藥,又甘心焉。乃除之為郎,舍之北宮,中使者待遇。余嘗與郎冷喜出,見一老翁,糞上拾食,頭面垢丑,不可忍視。喜曰:「安知此非神仙?」余曰:「道必形體如此,無以道焉。」
劉子駿信方士虛言,為神仙可學。嘗問言:「人誠能抑嗜欲,闔耳目,可不衰竭乎?」余見其庭下有大榆樹,久老剝折,指謂曰:「彼樹無情慾可忍,無耳目可闔,然猶枯槁朽蠹;人雖欲愛養,何能使之不衰?」黃門郎程偉,好黃白術。娶妻得知方家女。偉常從駕出,而無時衣,(P。55)甚憂。妻曰:「請致兩端縑。」縑即無故而至前。偉按枕中【鴻寶】作金,不成;妻乃往視偉。偉方扇炭燒筒,筒中有水銀,妻曰:「吾欲試相視一事。」乃出其囊中藥,少少投之;食頃發之,已成銀。偉大驚,曰:「道近在汝處,而不早告我,何也?」妻曰:「得之須有命者。」於是偉日夜說誘之,賣田宅以供美實衣服,猶不肯告偉。偉乃與伴謀撾笞伏之,妻輒知之,告偉言:「道必當傳其人。得其人,道路相遇,輒教之;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偉逼之不止,妻乃發狂,裸而走,以泥自塗,遂卒。呂仲子婢死,有女兒年四歲,葬後數來撫循之,亦能為兒沐頭浣濯,甚令人惡之。以告方士,雲其家青狗為之,殺之則止;婢遂不復來。楊仲文亦言:所知家嫗死,已斂未葬,忽起飲食,後醉而坐棺前祭床上。如是三四,家益厭苦。其後醉,形壞,但得老狗,便打殺之。推問,乃裡頭沽家狗。(P。56)注釋:
渠略是什麼意思呢,沒有意思,就是古時候對蜉蝣的另一種叫法。 蜉蝣者,渠略也,朝生而暮死,有何也,有見也
韓帥形 發表於 2025-4-8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論·辨惑】釋讀:論道術傳承與方士虛妄之辨

桓譚【新論·辨惑】篇以犀利的實證精神剖解東漢方術盛行時的種種怪象。此段文字通過三組典型案例,層層遞進地揭示了"道"的本質與傳承真諦,展現了漢代知識階層對長生術的理性反思。

一、方士詐偽的實證批判
哀帝時期范蘭事件堪稱方士騙局的典型標本。這位自稱三百歲的"仙人"初現時"喜而相應和",旋即"罵而逐人",其行為模式已顯乖張。更值得注意的是整個權力系統的共謀:丞相史子心動用官奴婢為其煉金,傅太后從"不複利於金"到聞可作延年藥而"甘心焉",最終竟授以郎官之職。桓譚以冷峻筆法揭示,所謂仙術實為權力與欲望交織的產物。當冷喜指糞食老翁疑為神仙時,桓譚"道必形體如此,無以道焉"的斷語,實為對當時以怪異為仙的審美趣味的根本否定。

二、自然主義的道體認知
針對劉歆(子駿)"抑嗜欲、闔耳目"可致不衰的疑問,桓譚以庭前老榆為喻:"彼樹無情慾可忍,無耳目可闔,然猶枯槁朽蠹"。這一類比極具說服力,將道家養生理論置於自然法則之下檢驗。其思維方法上承荀子"天行有常"的自然觀,下啟王充"物無不死"的元氣論,在漢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過渡意義。這種以自然現象反觀人體的認知方式,徹底否定了方士鼓吹的肉體不朽說。

三、道術傳承的倫理維度
程偉夫婦故事尤具深意。其妻得方家真傳而恪守"道必當傳其人"的準則,與程偉"賣田宅供美食"的利誘形成強烈對比。當"口是而心非"者強求時,寧可"發狂裸走"也不輕傳的極端表現,實隱喻道術傳承的精神內核——非關技藝,而在心性。這種認識與【周易】"苟非其人,道不虛行"的傳承觀一脈相承,而桓譚將之置於方術語境中考察,更凸顯其批判現實的意義。

篇末兩則犬祟記載看似離題,實為對"形神相離"觀念的祛魅。通過"老狗現形"的結局,桓譚暗示諸多神異現象不過是動物精怪作祟。這種將超自然現象歸因於具體物質存在的解釋方式,體現其"形死神滅"的一貫主張。

通觀全篇,桓譚以實證精神解構方士神話,其"道必有形"的命題既否定虛無縹緲的仙道,又強調真道需寓於具體實踐。這種既重形體又不拘表象的辯證思維,對理解漢代思想界形神之辨具有重要價值。文中對權力與方術勾結的揭露,至今仍具警世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