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38|回复: 1

[儒家学说] 桓谭(东汉)《新论》卷13辨惑诗解2道必形体如此无以道焉道必当传其人得人辄教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9-8 22: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桓谭(东汉)《新论》卷13辨惑诗解2道必形体如此无以道焉道必当传其人得人辄教
题文诗:
哀帝时有,老人范兰,言年三百.初与人见,
则喜而相,应和再三,骂而逐人.史子心见,
署为丞相,史官架屋,发吏卒及,官奴婢以,
给之作金,不成丞相,自以力不,足又白傅,
太后不复,利于金也,闻金成可,作延年药,
又甘心焉.乃除为郎,舍北宫中,使者待遇.
尝与,郎冷喜出,见一老翁,粪上拾食,
头面垢丑,不可忍视.喜曰安,此非神仙?
余曰道必,形体如此,无以道焉.至道无形,
无形有情,至道真情,情通天人,古今一情.
刘子骏信,方士虚言,为仙可学.尝问言人,
诚能抑嗜,欲阖耳目,可不衰竭?余见庭下,
有大榆树,久老剥折,指谓:彼树无情,
欲可忍无,耳目可阖,然犹枯槁,朽蠹人虽,
欲爱养何,能使不衰?黄门郎也,程伟好黄,
白术娶妻,得方家女.伟常从,驾出而无,
时衣甚忧.妻曰请为,致两端缣.缣即无故,
至前伟按,枕中鸿宝,作金不成;妻往视伟.
伟方扇炭,烧筒筒中,有水银妻,曰吾欲试,
相视一事.乃出囊中,药少投之;食顷发之,
已成银也.伟大惊曰:道近在汝,处而不早,
告我何也?妻曰得之,须有命者.于是伟日,
夜说诱之,卖田宅供,美实衣服,犹不肯告.
伟乃与伴,谋挝笞伏,,之妻辄知,之告伟言:
道必当传,其人得人,道路相遇,辄教之也;
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虽寸,断支解而,
道犹不出.伟逼不止,妻发狂裸,而走以泥,
自涂遂卒.吕仲子之,婢死有女,儿年四岁,
葬后数来,抚循之亦,能为儿沐,头浣濯甚,
令人恶之.以告方士,云其家有,青狗为之,
杀之则止;婢遂不来.杨仲文亦,言所知家,
妪死已敛,未葬忽起,饮食后醉,而坐棺前,
祭床上也.如是三四,家益厌苦.后醉形坏,
但得老狗,便打杀之.推问乃里,头沽家狗.
《原文》
哀帝时,有老人范兰,言年三百岁。初与人相见,则喜而相应和;再三,则骂而逐人。史子心见署为丞相史,官架屋,发吏卒及官奴婢以给之,作金,不成。丞相自以力不足,又白傅太后。太后不复利于金也,闻金成可以作延年药,又甘心焉。乃除之为郎,舍之北宫,中使者待遇。余尝与郎冷喜出,见一老翁,粪上拾食,头面垢丑,不可忍视。喜曰:‘安知此非神仙?’余曰:‘道必形体如此,无以道焉。’
刘子骏信方士虚言,为神仙可学。尝问言:‘人诚能抑嗜欲,阖耳目,可不衰竭乎?’余见其庭下有大榆树,久老剥折,指谓曰:‘彼树无情欲可忍,无耳目可阖,然犹枯槁朽蠹;人虽欲爱养,何能使之不衰?’黄门郎程伟,好黄白术。娶妻得知方家女。伟常从驾出,而无时衣,(P。55)甚忧。妻曰:‘请致两端缣。’缣即无故而至前。伟按枕中《鸿宝》作金,不成;妻乃往视伟。伟方扇炭烧筒,筒中有水银,妻曰:‘吾欲试相视一事。’乃出其囊中药,少少投之;食顷发之,已成银。伟大惊,曰:‘道近在汝处,而不早告我,何也?’妻曰:‘得之须有命者。’于是伟日夜说诱之,卖田宅以供美实衣服,犹不肯告伟。伟乃与伴谋挝笞伏之,妻辄知之,告伟言:‘道必当传其人。得其人,道路相遇,辄教之;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虽寸断支解,而道犹不出也。’伟逼之不止,妻乃发狂,裸而走,以泥自涂,遂卒。吕仲子婢死,有女儿年四岁,葬后数来抚循之,亦能为儿沐头浣濯,甚令人恶之。以告方士,云其家青狗为之,杀之则止;婢遂不复来。杨仲文亦言:所知家妪死,已敛未葬,忽起饮食,后醉而坐棺前祭床上。如是三四,家益厌苦。其后醉,形坏,但得老狗,便打杀之。推问,乃里头沽家狗。(P。56)注释:
渠略是什么意思呢,没有意思,就是古时候对蜉蝣的另一种叫法。 蜉蝣者,渠略也,朝生而暮死,有何也,有见也
韩帅形 发表于 2025-4-8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论·辨惑》释读:论道术传承与方士虚妄之辨

桓谭《新论·辨惑》篇以犀利的实证精神剖解东汉方术盛行时的种种怪象。此段文字通过三组典型案例,层层递进地揭示了"道"的本质与传承真谛,展现了汉代知识阶层对长生术的理性反思。

一、方士诈伪的实证批判
哀帝时期范兰事件堪称方士骗局的典型标本。这位自称三百岁的"仙人"初现时"喜而相应和",旋即"骂而逐人",其行为模式已显乖张。更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权力系统的共谋:丞相史子心动用官奴婢为其炼金,傅太后从"不复利于金"到闻可作延年药而"甘心焉",最终竟授以郎官之职。桓谭以冷峻笔法揭示,所谓仙术实为权力与欲望交织的产物。当冷喜指粪食老翁疑为神仙时,桓谭"道必形体如此,无以道焉"的断语,实为对当时以怪异为仙的审美趣味的根本否定。

二、自然主义的道体认知
针对刘歆(子骏)"抑嗜欲、阖耳目"可致不衰的疑问,桓谭以庭前老榆为喻:"彼树无情欲可忍,无耳目可阖,然犹枯槁朽蠹"。这一类比极具说服力,将道家养生理论置于自然法则之下检验。其思维方法上承荀子"天行有常"的自然观,下启王充"物无不死"的元气论,在汉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过渡意义。这种以自然现象反观人体的认知方式,彻底否定了方士鼓吹的肉体不朽说。

三、道术传承的伦理维度
程伟夫妇故事尤具深意。其妻得方家真传而恪守"道必当传其人"的准则,与程伟"卖田宅供美食"的利诱形成强烈对比。当"口是而心非"者强求时,宁可"发狂裸走"也不轻传的极端表现,实隐喻道术传承的精神内核——非关技艺,而在心性。这种认识与《周易》"苟非其人,道不虚行"的传承观一脉相承,而桓谭将之置于方术语境中考察,更凸显其批判现实的意义。

篇末两则犬祟记载看似离题,实为对"形神相离"观念的祛魅。通过"老狗现形"的结局,桓谭暗示诸多神异现象不过是动物精怪作祟。这种将超自然现象归因于具体物质存在的解释方式,体现其"形死神灭"的一贯主张。

通观全篇,桓谭以实证精神解构方士神话,其"道必有形"的命题既否定虚无缥缈的仙道,又强调真道需寓于具体实践。这种既重形体又不拘表象的辩证思维,对理解汉代思想界形神之辨具有重要价值。文中对权力与方术勾结的揭露,至今仍具警世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