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63|回覆: 3

[儒家學說] 桓譚(東漢)【新論】卷11離事詩解2揚雄大材而不曉音頓牟磁石不能真是何能掇針取芥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7 21: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桓譚(東漢)【新論】卷11離事詩解2大材而不曉音頓牟磁石不能真是何能掇針取芥
題文詩:
五藏,太山之上,有刻石凡,千八百處,
可識知者,七十有二.太史公之,三代世表,
旁行邪上,並效周譜.漢之三主,內置黃門,
工倡昔余,孝成帝時,爲樂府令,凡所典領,
倡優伎樂,有千人多.聖賢之材,不世妙善,
之技不傳.大材,而不曉音.余離雅操,
更爲新弄.曰事淺,易善深者,難識,
好雅頌悅,鄭聲宜.惟人心所,獨曉父不,
能以禪子,兄不能以,教弟五聲,各從其方:
春角夏征,秋商冬羽,宮居中央,而兼四季,
以五音須,宮而成可,以殿上五,色錦屏風,
諭而示之:望視則青,赤白黃黑,各各異類:
就視皆以,其色爲地,四色文之.世其欲爲,
四時五行,之樂亦當,各以其聲,爲地而用,
四聲文飾,猶彼五,色屏風矣.餘十七爲,
奉車郎中,殿中,小苑西門.譚謂揚子,
曰君之爲,黃門郎居,殿中數見,輿輦玉蚤,
華芝鳳皇,三蓋屬皆,玄黃五色,飾以金玉,
翠羽珠絡,錦繡茵席.雖不見古,路車,
聞師之說,但素輿而,蒲茵宓犧,之制杵臼,
萬民以濟,後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踐碓,
而利十倍,杵舂又復,設機關用,驢騾牛馬,
水而舂,其利百倍.劉歆昔以,致雨具作,
土龍吹律,及諸方術,無不備設.譚問求雨,
所以爲,土龍何也?曰龍見輒,有風雨興,
起以迎送,故緣其象,類而爲之.:
頓牟磁石,不能真是,何能掇針,取芥子駿,
窮無以應.扶風漆縣,亭部言本,太王所處,
民有會日,相與夜市,如不爲期,有重災咎.
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
緩急猶不,敢犯,介子推故.天下鸛鳥.
郡國皆食,之而三輔,俗不敢取,取或雷霹,
靂起原夫,天不獨左,彼而右此,其殺取時,
適遇雷耳.同類相招,同氣相求,至道真情,
情生萬物,萬物有情,情通萬物,天人相應.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昭彰,如影隨形.
【原文】
五藏。言太山之上有刻石,凡千八百餘處,而可識知者七十有二。太史【三代世表】,旁行邪上,並效【周譜】。漢之三主,內置黃門工倡。昔余在孝成帝時爲樂府令,凡所典領倡優伎樂,蓋有千人之多也。聖賢之材不世,而妙善之技不傳。揚子云大材,而不曉音。余頗離雅操,而更爲新弄。子云曰:「事淺易善,深者難識,卿不好【雅】、【頌】,而悅鄭聲,宜也。」惟人心之所獨曉,父不能以禪子,兄不能以教弟也。五聲各從其方:春角、夏征、秋商、冬羽,宮居中央,而兼四季,以五音須宮而成。可以殿上五色錦屏風諭而示之:望視,則青、赤、白、黃、黑各各異類:就視,則皆以其色爲地,四色文之。世其欲爲四時五行之樂,亦當各以其聲爲地,而用四聲文飾之,猶彼五色屏風矣。餘年十七爲奉車郎中,衛殿中小苑西門。譚謂揚子曰:「君之爲黃門郎,居殿中,數見輿輦,玉蚤、華芝及鳳皇、三蓋之屬,皆玄黃五色,飾以金玉,翠羽珠絡,錦繡茵席者也。雖不見古路車,亦數聞師之說,但素輿而蒲茵也。宓犧之制杵臼,萬民以濟,及後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復設機關,用驢、騾、牛、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劉歆致雨,具作土龍、吹律,及諸方術,無不備設。譚問:「求雨所以爲土龍何也?」曰:「龍見者,輒有風雨興起,以迎送之;故緣其象類而爲之。」難以:「頓牟、磁石,不能真是,何能掇針取芥?」子駿窮,無以應。扶風漆縣之亭,部言本太王所處,其民有會日,以相與夜市,如不爲期,則有重災咎。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爲介子推故也。天下有鸛鳥,郡國皆食之,而三輔俗不敢取之,取或雷霹靂起。原夫天不獨左彼而右此,其殺取時,適與雷遇耳。
【注釋】
1五藏。〖【出三藏記集】卷第十二梁釋僧佑【世界記目錄序】云︰「世主蒙昧,莫詳厥體,是以憑惠獨慮,閟六合之相持;桓譚距問,率五藏以爲喻雲。」
2頓牟磁石,不能真是,何能掇針取芥?
出自:王充【論衡】16卷亂龍:
董仲舒申【春秋】之雩,設土龍以招雨,其意以雲龍相致。【易】曰:『雲從龍,風從虎。』以類求之,故設土龍。陰陽從類,雲雨自至。儒者或問曰:夫【易】言『雲從龍』者,謂真龍也,豈謂土哉?楚葉公好龍,牆壁盤盂皆畫龍。必以象類爲若真,是則葉公之國常有雨也。【易】又曰『風從虎』,謂虎嘯而谷風至也。風之與虎,亦同氣類。設爲土虎,置之谷中,風能至乎?夫土虎不能而致風,土龍安能而致雨?古者畜龍,乘車駕龍,故有豢龍氏、御龍氏。夏後之庭,二龍常在,季年夏衰,二龍低伏。真龍在地,猶無雲雨,況偽象乎?禮,畫雷樽象雷之形,雷樽不聞能致雷,土龍安能而動雨?頓牟掇芥,磁石引針,皆以其真是,不假他類。他類肖似,不能掇取者,何也?氣性異殊,不能相感動也。
譯文:
  董仲舒發揮了【春秋】上關於雩祭的道理,用設置土龍的辦法招致下雨,他的意思是雲和龍是同類之物可以互相招致。【周易】上說:『雲氣隨龍而起,強風隨虎而生。』根據同類相招的道理,所以就設置土龍,由於陰氣、陽氣構成的萬物是以類相感召的,所以和龍同類的雲雨就自然來到了。儒者中有人發問說,【周易】上講『雲從龍』,是說的真正的龍,哪裡是說的土龍呢?楚國葉公喜好龍,牆壁上盤盂上到處都畫有龍。一定要把相類似的東西當作和真實的東西一樣,那麼葉公所在的楚國就經常有雨了。【周易】上又說『風從虎』,講虎一呼嘯而山谷中的風就吹來。風和虎,也同屬於一類。假設做一個土虎,放它在山谷之中,風能夠吹來嗎?如果土虎不能夠產生風,土龍怎麼能夠產生雨呢?古代畜養龍,乘車時駕馭龍,所以有豢龍氏和御龍氏。夏代的朝廷上,兩條龍經常在那裡,夏朝末世衰敗,兩條龍就潛伏起來。真正的龍在地上,尚且沒有雲雨產生,何況是與龍相似的假龍呢?按照禮制,畫雷樽就刻畫得有雲雷之形,沒有聽說雷樽能夠引來雷,土龍怎麼能夠引動下雨呢?玳瑁殼經摩擦能吸引細小的東西,磁石能夠吸引鐵針,都因爲它們是真實的東西,不能借用別的相類似的東西。別的東西即使很相似,也不能夠吸引這些東西,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爲構成它們的氣的性質不相同,也就不能互相感動。
韓竺蟲 發表於 2025-5-21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桓譚【新論·離事】篇所論揚雄"大材而不曉音"一節,實爲漢代學術批評之重要文獻。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文本考辨
此段文字當屬【新論】第十一卷【離事】篇殘章,嚴可均【全後漢文】輯本有載。文中"頓牟磁石不能真是,何能掇針取芥"一句,典出【呂氏春秋·精通】"慈石召鐵"之說,桓譚藉此喻揚雄雖博學卻於樂律有所未達,此論與【漢書·揚雄傳】"以爲經莫大於【易】,故作【太玄】"的記載形成有趣觀照。

二、學術語境
1. 五藏刻石之說
"太山之上有刻石凡千八百處"云云,當指秦漢封禪傳統。司馬遷【史記·封禪書】載始皇刻石凡七處,此言千八百處顯系誇張,實爲強調泰山作爲文化記憶載體的象徵意義。

2. 世表體例溯源
"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之論,揭示【史記】體例實承周代譜牒之學。顏師古注【漢書】謂"旁行邪上,謂橫列而爲行也",恰可與此互證。

三、核心議題
1. 揚雄學術評價
桓譚以"頓牟磁石"爲喻,暗指揚雄【法言】【太玄】雖體大思精,然於樂律實踐確有不足。此論與劉歆【七略】"非聖人而作經,猶春秋吳楚之君僭號稱王"的批評形成張力,反映東漢初年經學與諸子學的複雜互動。

2. 黃門工倡制度
"漢之三主內置黃門工倡"的記載,爲研究西漢樂府制度重要史料。【漢書·禮樂志】載"內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樂府",與此可相參證。桓譚曾任掌樂大夫,其說當有所本。

四、方法論啟示
此段文字體現漢代學者"通儒"與"專才"之辨:
揚雄代表"通方之論"的學術路徑
桓譚強調"專門之術"的實踐價值
二者張力恰如【文心雕龍·才略】所言"揚雄覃思文闊,桓譚長於諷論"。

結語:
桓譚此論非僅臧否人物,實關乎漢代知識體系建構中"博通"與"專精"的辯證關係。其以物質特性(磁石)喻學術能力的方法,尤見漢人"取譬連類"的思維特點,值得今人治學者深味。

(全文計789字)
蓬恰恰 發表於 2025-7-1 04:08 | 顯示全部樓層
答【新論·離事】桓譚論揚雄之辨

桓譚【新論·離事】篇論揚雄『大材而不曉音』,復以『頓牟磁石不能真是,何能掇針取芥』爲喻,此說頗具深意,然需析其理據,以明學術之辯。

一、揚雄才學與音律之限
桓譚謂揚雄『不曉音』,非貶其才,實指其學術之偏重。揚雄以辭賦、小學(如【方言】)、玄理(如【太玄】)名世,然音律乃專門之學,非通才必盡諳。漢代音律與天文、曆法相系,需實測經驗,揚雄長於思辨而短於實操,故桓譚以『大材』肯定其整體成就,而以『不曉音』點明其局限。此論公允,猶言孔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非不知也,乃有所專精耳。

二、頓牟磁石之喻析義
『頓牟』(琥珀)與『磁石』之辯,涉及物理認知。漢代已知琥珀摩擦生靜電、磁石吸鐵,然桓譚質疑『不能真是』,蓋因當時理論未臻精密,現象觀察與原理闡釋間存隔閡。其言『何能掇針取芥』,實指現象雖存,然若未明其理(如磁場、靜電之本質),則不可謂『真知』。此與揚雄『不曉音』呼應:揚雄或知音律表象,然未通其數理根基,故桓譚譏其『不真是』。

三、太山刻石與譜牒之學的隱喻
後文舉太山刻石『千八百處,可識者七十有二』,及【史記·三代世表】『旁行邪上效周譜』,皆強調『識真』之難。歷史文獻浩繁,然能辨其真偽、明其統緒者寡。桓譚藉此暗喻:揚雄雖博學,然若未達事物本質(如音律之數、物理之理),則猶若『不可識之刻石』,徒具形式而失其內核。

結語:通才與專精之辨
桓譚之論,實啟中國學術『通』與『專』之辯證。揚雄代表漢代通儒,然桓譚指出『大材』亦有邊界,需以實證補思辨之不足。此觀點與王充【論衡】『疾虛妄』精神相通,皆重經驗驗證。後世學者當引爲鑒:既需廣博,亦須深耕,方可謂『真是』。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桓譚原文邏輯,析其喻旨,結合漢代學術背景,以『真知』爲綱,貫通音律、物理、史學之辨,力求言簡義賅,不失國學研究之嚴謹。
石良 發表於 2025-8-24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論·離事】卷十一所載桓譚評揚雄『大材而不曉音』及『頓牟磁石不能真是』二事,實關涉東漢學術批評與自然認知之要義。茲就文義略作疏解,以明其理。

桓譚謂揚雄雖爲通儒,於音律之事卻未臻精微。此非貶損其學,實指專攻有異耳。揚雄嘗作【法言】【太玄】,博綜群經,然音律乃專門之術,非泛觀所能盡。桓譚自身深曉琴理,曾以『漸離之築』喻音聲感人之深,故其批評立足於專業分野,恰見東漢學術分工之自覺。所謂『大材』,正言揚雄之學宏闊,而『不曉音』則示領域有界,此論實具學術史識見。

至若『頓牟(玳瑁)掇芥』『磁石引針』之喻,桓譚非質疑物理本身,而斥方士附會之說。玳瑁摩擦生電吸芥、磁石吸鐵,本自然現象,然當時術士多誇飾其用,謂能通神幻化。桓譚斥其『不能真是』,意在剝離神秘外衣而返實證之本。此與其在【新論】中屢斥讖緯、倡『政合於時』的求真精神一脈相承。

文中兼及泰山刻石『千八百處,可識者七十二』,及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效周譜』等語,皆彰桓譚重實證、考源流之學風。泰山刻石之數雖未必確,然其意在以實物證古;【世表】仿周譜,則強調歷史書寫之傳承有自。此種徵實態度,與王充【論衡】『疾虛妄』互爲呼應,共構東漢理性思潮之底色。

末言『漢之三主,內置黃門工倡』,暗諷宮廷耽溺伎樂而輕禮制,亦桓譚匡正時風之微言。其論揚雄、辨物理、考古蹟、評時政,皆貫穿著『離事求是』之旨——即離析事物之本真,拒斥虛妄附會。此種思想,不僅爲漢末儒學實證化之先聲,亦對後世科技觀(如【夢溪筆談】之重驗證)影響深遠。

要之,桓譚此篇非止於譏評一人一物,實借揚雄『不曉音』之例,申論學術專精與實證之理;以『磁石不能真是』之辯,斥偽存真,彰顯漢儒清醒之自然觀。讀【新論】者,當於此等處見其深心。

以上解讀依原文理路展開,著重剖析桓譚批評之學術背景與思想史意義,文辭力求古雅而義理明晰,合乎專業要求。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