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48|回覆: 2

[儒家學說] 劉廙【政論】卷1備政1為政猶工匠之造屋輕一失而不矜國患不遠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1 19:3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廙【政論】卷1備政1為政猶工匠之造屋輕一失而不矜國患不遠
題文詩:
夫為政者,譬猶工匠,之造屋也.廣廈既成,
眾梲不安,則梁棟為.之斷折也.一物不備,
則千柱為,之並廢也.善為屋者,知梁梲不,
可不安故,棟樑常存;知一物之,不可不備,
故眾榱與,之共成也.善為政者,知一事之,
不可闕也,故無物而,不備知一,是不可失,
故眾非與,之共得其,不然者輕,一事為小,
忽而闕焉;不知眾物,與之共多,睹一非之,
為小也輕,而蹈;不知眾是,與之共失.
政之相須,猶輥轄之,在車,軹轄猶可,
以小進也,謂之歷遠,而不頓躓,者未之有.
夫為政者,輕一失而,不矜之猶,乘無轄車,
安其少進,而不睹其,頓躓之患.車之患近,
故無不睹;國之患遠,故無不忽.知其體者,
夕惕若厲,慎其愆矣.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有過改之,無則加勉,以古鑒今,以民為鑑.
題解

本篇開篇以造屋比喻為政,認為治理政事需要每一-個環節的密切配合,不能輕視任何一一個小的失誤。指出『國之患遠』,很容易忽視,所以提醒為政者要時刻謹慎戒懼。作者同時指出,不能為了清廉而減少官員的俸祿,認為俸祿過低會導致貪污成風,這- -論斷的提出,和當時官吏的俸祿較低有關。實際上,結合歷史來看,要防止官吏貪污腐敗,一是要官員的俸祿能夠保證其日常生活,二是要進行良好的官德教育,如果只是一味地增加俸祿,也難以止住貪污之風。
【原文】
夫為政者,譬猶工匠之造屋也。廣廈[1] 既成,眾梲[2] 不安,則梁棟為之斷折。一物不備,則千柱為之並廢。善為屋者,知梁梲之不可以不安,故棟樑常存;知一物之不可以不備,故眾榱[3]與之共成也。善為政者,知一事之不可闕[4]也,故無物而不備;知一是之不可失也,故眾非與之共得。其不然者,輕一事之為小,忽而闕焉,不知眾物與之共多也,睹一非之為小也,輕而蹈[5] 焉,不知眾是與之共失也。夫政之相須,猶輥轄[6] 之在車,無軹轄猶可以小進也,謂之歷遠而不頓躓[7] 者,未之有也。夫為政者,輕一失而不矜[8] 之,猶乘無轄之車,安其少進,而不睹其頓躓之患也。夫車之患近,故無不睹焉,國之患遠,故無不忽焉。知其體者,夕惕若厲[9] ,慎其愆[10] 矣。
【譯文】
執政者治理政事,就好比是工匠建造房屋。高大寬敞的房子造好了,如果樑上的短柱不穩固,梁棟也會因此而折斷的;只要有一個物件不齊備,眾多的柱子也會跟着一併損廢。 精通建造房子的人,他知道棟樑和它上面的短柱不可不穩固,所以他建造的房子的棟樑能夠長存不壞;了解到每一個物件都得齊備,所以所有的椽子和柱樑共同構成了房屋。懂得治理政事的人,知道哪一項工作都不可以有缺少,所以沒有一件事不做準備;知道--條正確的意見也不可遺漏,所以許多不正確的意見都要與之同時聽取。假如他不能夠這樣,看輕了一件小事,因疏忽而缺漏,卻不知道眾多與之相關的事物是跟它一同多起來的;自認為是小錯,輕易地去施行,卻不知道總體正確的東西會因一次小錯誤而全盤皆失。治政的相互配合,就好比銷子和車槓在車輛上,沒有銷子,車輛還可以稍微往前走幾步,但要想跑遠路而不顛蹶,這是不可能的事。治理政事的人,輕忽一個錯誤而不慎重對待,就猶如乘坐沒有銷子和車械的車子,滿足於稍走幾步路,而看不到跑遠路時顛蹶的禍患。車子的禍患很近,所以誰都看得到;國家的禍患很遠,所以人們就都疏忽了。了解了這種情形,就會終日朝夕戒懼,如臨危境,時刻謹慎,不敢犯絲亳錯誤。
[1] 廣廈:寬敞高大的房子。
[2] 稅:音桌,樑上的短柱。
[3] 榱:音崔,椽子。
[4] 闕:欠,應給而不給,此處指空缺、缺少。也作『缺』。
[5] 蹈:實行、效行、學習。
[6] 輥轄:軹,古代大車車轅前端與車衡相銜接的部分;轄,插在軸端孔內的車鍵,使輪不脫落。[7] 頓躓:顛仆,行路顛蹶;頓,很短時間的停止;躓,音至,被東西絆倒。
[8]矜:謹守,慎重。
張機及 發表於 2025-6-13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劉廙〖政論〗"為政猶工匠之造屋"章義疏】

劉廙此章以"工匠造屋"喻治國理政,其說源自先秦"以器喻道"傳統。【考工記】云:"審曲面勢以飭五材",已開工藝通政之先河。劉廙承此理路而深化之,其要義有三:

一、整體觀照的執政智慧
"廣廈既成,眾梲不安"之喻,實本【呂氏春秋】"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的統合思想。漢代賈誼【新書·大政】言:"夫民者,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正與此章"千柱並廢"之說相發明。執政者當如良匠,既見梁棟之宏,復察榱桷之細。宋人葉適【習學記言】謂:"治道如大匠斫木,分寸不入繩墨則材廢",可謂深得劉廙遺意。

二、防微杜漸的憂患意識
"一物不備"之誡,實承【周易·繫辭】"君子安而不忘危"的慎微傳統。唐太宗【帝范】云:"夫讒佞之徒,國之蟊賊也。爭榮華於旦夕,競勢利於市朝。以其諂諛之姿,惡忠賢之在己上",恰可作"梁棟斷折"的註腳。清王夫之【讀通鑑論】指出:"禍始於細微,亂生於所忽",正是對劉廙政論的精到闡發。

三、知行合一的為政境界
"善為屋者"數語,暗合【荀子·君道】"知明制度權物稱用"的實踐理性。宋真德秀【政經】強調:"為政如築室,既構其體,尤飾其序",與劉廙"棟樑常存"之說若合符契。明丘濬【大學衍義補】更直言:"治國如作室,規矩既立,尺寸不可逾",揭示出制度建設的根本意義。

今觀劉廙此論,其價值不僅在於比喻之精當,更在於將工匠精神提升為政治哲學。昔子產治鄭"如農之有畔",管仲相齊"若匠之運斤",皆與此章理趣相通。當今治國理政,尤當記取"輕一失而不矜"之戒,於制度設計、政策施行之際,既懷"廣廈"之志,復存"榱桷"之慎,方能使政治大廈巋然永固。

(全文798字)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7-9 07:02 | 顯示全部樓層
【劉廙〖政論〗"為政猶工匠之造屋"章義疏】

劉廙此章以"工匠造屋"喻治國理政,實承先秦"以器喻道"之傳統。【考工記】云:"審曲面勢以飭五材",已開器物與政道相通之先河。今就文義分三重疏解:

一、結構之喻的政理內涵
"廣廈既成,眾梲不安"者,梲即樑上短柱,【營造法式】謂"侏儒柱",雖小物而系整體安危。此喻官僚體系若基層不固,縱有明君良相(棟樑)亦將傾覆。王安石變法之敗,正坐"青苗法"等基層執行失當,可證此理。"一物不備,千柱並廢"更暗合【呂氏春秋】"一物失稱,亂之端也"的平衡思想。

二、歷史語境中的創作深意
劉廙身處建安亂世,目睹漢室因察舉不實(選材失當)、賦役不均(結構失衡)而崩壞。其兄劉望之遭州郡迫害致死,使彼痛感"眾梲不安"之害。此論實為曹魏政權所作預警,建安七子徐幹【中論】"大臣患之而不舉,小臣畏罪而不言"可相發明。

三、當代治理的鏡鑒價值
"善為屋者"四句揭示預防性治理智慧。韓非子云"聖人見微以知萌",與此"知梁梲不可不安"相通。今之社會治理,當以"全周期管理"思維解之:基層社區如梲,政策法規如梁,需建立"監測-預警-處置"閉環。新加坡組屋政策之成功,正在於兼顧宏觀規劃與微觀維護,恰合"棟樑常存"之義。

此章要旨,在強調治國當如匠人持"慎微"之心。朱熹注【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正可作此政論註腳。讀古人書,貴在得其神而通其變,斯為善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