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78|回覆: 1

[農家] 【王禎農書】農器圖譜集2耒耜門詩解4耙,耖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8-25 22:4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禎農書】農器圖譜集2耒耜門詩解4耙,耖
題文詩:

耙作爬今,作通用;宋魏之間,呼為渠挐,

又謂渠疏,陸龜蒙曰:凡耕而後,有耙所以,

散墢去芟,渠疏之義.種蒔直說:古農法云:

犁一耙六.今日只知,犂深為功,不知耙細,

為全功也,耙功不到,土麤不實,後雖見苖,

立根則根,土不相着,不耐旱有,懸死蟲咬,

乾死等病;耙功到則,土細又實,立根則在,

細實土中,又經碾過,根土相着,自然耐旱,

不生諸病.蓋耙遍數,惟多為熟,熟則上有,

油土四指,可沒可沒,雞卵為得.耙之桯長,

可五尺也,闊約四寸,兩桯相離,五寸許其,

桯上相間,各鑿方竅,以納木齒,齒長六寸,

許其桯之,兩端木栝,長可三尺,前梢微昻,

穿兩木梮,以系牛挽,鈎索此乃,方耙也又,

人字耙者,鑄鐡為齒;齊民要術,謂鐡齒楱.

凡耙田者,人立其上,入土則深,當於地頭,

不時跂足,閃去所擁,草木根苃,水陸俱用.

耖也疏通,田泥器髙,可三尺許,廣可四尺,

上有橫柄,下有列齒,齒比耙齒,倍長且密;

人以兩手,按之前用,畜力挽行,一耖乃用,

一人一牛,有作連耖,二人二牛,用於大田,

見功又速.耕耙而後,用此耖則,泥壤始熟.

【原文】

耙,又作爬,今作,通用;宋魏之間呼為渠挐【諾諸切】,又謂渠疏,陸龜蒙,曰:凡耕而後有耙,所以散墢,去芟,渠疏之義也。種蒔直說:古農法云:犁一,耙六。今日只知犂深為功,不知耙細為全功,耙功不到,則土麤不實,後雖見苖,立根【案種蒔直說作立根在土上】根土不相着,不耐旱,有懸死,蟲咬,乾死,等病;耙功到則土細,又實,立根在細實土中,又碾過,根土相着,自然耐旱,不生諸病。蓋耙遍數惟多為熟,熟則上有油土,四指可沒,可沒雞卵為得。

耙,桯長可五尺,闊約四寸,兩桯相離五寸許,其桯上相間【去聲】,各鑿方竅,以納木齒,齒長六寸許,其桯兩端木栝長可三尺,前梢微昻,穿兩木梮,以系牛挽鈎索,此方耙也。

又人字耙者,鑄鐡為齒;齊民要術,謂之鐡齒楱。凡耙田者,人立其上,入土則深,又當於地頭,不時跂足,閃去所擁草木根苃,水陸俱必用之。

詩云:古人制農器,因物利其利,犂耕啟厥初,耙入抑為次,跡居楱耙功,齒有渠疏義,再遍不妨多,稼事匪求易

【譯文】

耙,又作爬,今作糲,通用。

宋魏之間①叫做渠孥,又叫渠耙方疏。陸龜蒙說:耕過之後用耙,目的在散垡去茬,有疏碎的意義。【種蒔直說】說:『耕地的老傳統:犁一遍,耙六遍。現在人只知道在深耕,上用功,不知道耙細了才是全功。粑功不到,土塊就粗,不塌實,種後雖然見到出苗, 但苗根與土不相密接;不耐旱,有懸死、蟲咬、乾死等毛病。耙功做到家了,那土既細又實,紮根在細實土中,又經過碾壓,使根土密接,自然耐旱,不發生那些毛病。』耙的次數惟有多了才能熟,熟了土表有四個指頭深淺的一一層『油士』,以可蓋沒一個雞蛋為好。

耙,橫槓長可五尺,闊大約四寸,前後兩槓相隔五寸左右。

兩槓上隔開一定距離各自鑿出若千方孔,用來嵌入木齒。木齒六寸左右長。槓兩頭的框木,長可三尺;其前梢略微蹺起,橫穿兩根木棒,用來系縛牛挽鈎索。這是方耙。
又有人字耙,粑齒是鐵鑄的,【齊民要術】叫做『鐵齒鋦鏷#。凡是耙田,祀者站在耙上,入土就深。又該在耙到地頭時,常用腳趾剔去耙齒間擁塞着的享木根茬。水作旱作都必須用到它。

【注釋】1,楱,zou鐵齒耙名。2苃:you古書上說的一種草。

【原文】

耖【初教切】,疏通田泥器也,髙可三尺許,廣可四尺,上有橫柄,下有列齒,其齒比耙齒倍長且密;人以兩手按之,前用畜力挽行,一耖用一人一牛,有作連耖二人二牛,特用於大田,見功又速,耕耙而後用此,泥壤始熟矣。

前人耕織圖,詩云:脫袴下田中,盎漿着塍尾,巡行遍畦畛,扶耖均泥滓,遲遲春日斜,稍稍樵歌起,薄暮佩牛歸,共浴前溪水。

【譯文】

耖是疏平田泥的農具。高可三尺左右,闊可四尺。上面有手執的橫柄,下部有一排耖齒。耖齒比耙齒長加倍,而且加密。耖時用兩手執柄向下按,前面由牲畜牽挽前進。-把耖用一個入-頭牛。也有作成連耖的,則用兩人兩牛,特地用在大片田中,見功快。耕、杷之後用耖,泥士才透熟。
清風 發表於 2025-7-1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禎農書·農器圖譜】耙耖考釋

耙、耖二者,乃耕耨之精要,實為"犁一耙六"古法之樞機。陸龜蒙【耒耜經】言"耕而後耙",王禎更申"耙細為全功"之論,足見唐宋農學已臻精微。今據文獻考其形制功用如次:

一、耙之考辨
耙者,【廣韻】作"爬",宋魏方言稱"渠挐"(【集韻】諾諸切),又謂"渠疏",取疏通田土之義。其制有二:
1. 方耙:桯木長五尺,闊四寸,雙桯間距五寸,鑿方竅納六寸木齒。兩端設三尺木栝,前翹如舟,穿梮系牛,此即【齊民要術】所謂"鐵齒楱"遺制。
2. 人字耙:鑄鐵為齒,人立其上則入土深,尤利清除根茇。王禎特重其"跂足閃草"之法,乃水旱通用之器。

耙功之要,在"熟"與"實"。【種蒔直說】載"四指可沒雞卵"為度,蓋耙遍數多則土細如油,根土相着,可免懸死、蟲齧、干萎三患。此正呼應【氾勝之書】"慎無旱耕"之誡,實為旱作農業精粹。

二、耖之衍變
耖者,三代之"耰"演進而來,【王禎農書】載其制"高三尺廣四尺",齒密倍於耙。其用有三奇:
1. 畜力革新:改"跖耒而耕"為"一牛一耖",江南更創"連耖"(二牛二人),足見宋元畜力應用之精。
2. 泥壤熟化:耕耙後施耖,使水土相融,暗合【陳旉農書】"土壤氣脈"之說。
3. 效率倍增:大田"見功又速",反映稻作農業集約化趨勢。

三、農器哲學
王禎詩云"因物利其利",道出傳統農器"器以載道"之旨。耙耖之設,非惟破土,實乃"陰陽和合"之具:耙散墢塊應"陽施",耖融泥漿合"陰化",二者相濟,方成"膏土四指"之效。此中深意,正【周易】"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之遺訓。

要之,耙耖之制,上承漢唐鐵器文明,下啟明清深耕細作,誠為中華農業"精耕細作"體系之典型。今人考其形制,更當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古訓,於傳統農法中覓生態智慧焉。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