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70|回復: 1

[農家]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2耒耜门诗解4耙,耖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8-25 22:4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2耒耜门诗解4耙,耖
题文诗:

耙作爬今,作通用;宋魏之间,呼为渠挐,

又谓渠疏,陆龟蒙曰:凡耕而后,有耙所以,

散墢去芟,渠疏之义.种莳直说:古农法云:

犁一耙六.今日只知,犂深为功,不知耙细,

为全功也,耙功不到,土麤不实,后虽见苖,

立根则根,土不相着,不耐旱有,悬死虫咬,

干死等病;耙功到则,土细又实,立根则在,

细实土中,又经碾过,根土相着,自然耐旱,

不生诸病.盖耙遍数,惟多为熟,熟则上有,

油土四指,可没可没,鸡卵为得.耙之桯长,

可五尺也,阔约四寸,两桯相离,五寸许其,

桯上相间,各凿方窍,以纳木齿,齿长六寸,

许其桯之,两端木栝,长可三尺,前梢微昻,

穿两木梮,以系牛挽,钩索此乃,方耙也又,

人字耙者,铸鐡为齿;齐民要术,谓鐡齿楱.

凡耙田者,人立其上,入土则深,当于地头,

不时跂足,闪去所拥,草木根苃,水陆俱用.

耖也疏通,田泥器髙,可三尺许,广可四尺,

上有横柄,下有列齿,齿比耙齿,倍长且密;

人以两手,按之前用,畜力挽行,一耖乃用,

一人一牛,有作连耖,二人二牛,用于大田,

见功又速.耕耙而后,用此耖则,泥壤始熟.

【原文】

耙,又作爬,今作,通用;宋魏之间呼为渠挐【诺诸切】,又谓渠疏,陆龟蒙,曰:凡耕而后有耙,所以散墢,去芟,渠疏之义也。种莳直说:古农法云:犁一,耙六。今日只知犂深为功,不知耙细为全功,耙功不到,则土麤不实,后虽见苖,立根【案种莳直説作立根在土上】根土不相着,不耐旱,有悬死,虫咬,干死,等病;耙功到则土细,又实,立根在细实土中,又碾过,根土相着,自然耐旱,不生诸病。盖耙遍数惟多为熟,熟则上有油土,四指可没,可没鸡卵为得。

耙,桯长可五尺,阔约四寸,两桯相离五寸许,其桯上相间【去声】,各凿方窍,以纳木齿,齿长六寸许,其桯两端木栝长可三尺,前梢微昻,穿两木梮,以系牛挽钩索,此方耙也。

又人字耙者,铸鐡为齿;齐民要术,谓之鐡齿楱。凡耙田者,人立其上,入土则深,又当于地头,不时跂足,闪去所拥草木根苃,水陆俱必用之。

诗云:古人制农器,因物利其利,犂耕启厥初,耙入抑为次,迹居楱耙功,齿有渠疏义,再遍不妨多,稼事匪求易

【译文】

耙,又作爬,今作糲,通用。

宋魏之间①叫做渠孥,又叫渠耙方疏。陆龟蒙说:耕过之后用耙,目的在散垡去茬,有疏碎的意义。【种莳直说】说:『耕地的老传统:犁一遍,耙六遍。现在人只知道在深耕,上用功,不知道耙细了才是全功。粑功不到,土块就粗,不塌实,种后虽然见到出苗, 但苗根与土不相密接;不耐旱,有悬死、虫咬、干死等毛病。耙功做到家了,那土既细又实,扎根在细实土中,又经过碾压,使根土密接,自然耐旱,不发生那些毛病。』耙的次数惟有多了才能熟,熟了土表有四个指头深浅的一一层『油士』,以可盖没一个鸡蛋为好。

耙,横杠长可五尺,阔大约四寸,前后两杠相隔五寸左右。

两杠上隔开一定距离各自凿出若千方孔,用来嵌入木齿。木齿六寸左右长。杠两头的框木,长可三尺;其前梢略微跷起,横穿两根木棒,用来系缚牛挽钩索。这是方耙。
又有人字耙,粑齿是铁铸的,【齐民要术】叫做『铁齿锔镤#。凡是耙田,祀者站在耙上,入土就深。又该在耙到地头时,常用脚趾剔去耙齿间拥塞着的享木根茬。水作旱作都必須用到它。

【注释】1,楱,zou鐵齒耙名。2苃:you古书上说的一种草。

【原文】

耖【初教切】,疏通田泥器也,髙可三尺许,广可四尺,上有横柄,下有列齿,其齿比耙齿倍长且密;人以两手按之,前用畜力挽行,一耖用一人一牛,有作连耖二人二牛,特用于大田,见功又速,耕耙而后用此,泥壤始熟矣。

前人耕织图,诗云:脱袴下田中,盎浆着塍尾,廵行遍畦畛,扶耖均泥滓,迟迟春日斜,稍稍樵歌起,薄暮佩牛归,共浴前溪水。

【译文】

耖是疏平田泥的农具。高可三尺左右,阔可四尺。上面有手执的横柄,下部有一排耖齿。耖齿比耙齿长加倍,而且加密。耖时用两手执柄向下按,前面由牲畜牵挽前进。-把耖用一个入-头牛。也有作成连耖的,则用两人两牛,特地用在大片田中,见功快。耕、杷之后用耖,泥士才透熟。
清风 發表於 2025-7-1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耙耖考释

耙、耖二者,乃耕耨之精要,实为"犁一耙六"古法之枢机。陆龟蒙《耒耜经》言"耕而后耙",王祯更申"耙细为全功"之论,足见唐宋农学已臻精微。今据文献考其形制功用如次:

一、耙之考辨
耙者,《广韵》作"爬",宋魏方言称"渠挐"(《集韵》诺诸切),又谓"渠疏",取疏通田土之义。其制有二:
1. 方耙:桯木长五尺,阔四寸,双桯间距五寸,凿方窍纳六寸木齿。两端设三尺木栝,前翘如舟,穿梮系牛,此即《齐民要术》所谓"铁齿楱"遗制。
2. 人字耙:铸铁为齿,人立其上则入土深,尤利清除根茇。王祯特重其"跂足闪草"之法,乃水旱通用之器。

耙功之要,在"熟"与"实"。《种莳直说》载"四指可没鸡卵"为度,盖耙遍数多则土细如油,根土相着,可免悬死、虫啮、干萎三患。此正呼应《氾胜之书》"慎无旱耕"之诫,实为旱作农业精粹。

二、耖之衍变
耖者,三代之"耰"演进而来,《王祯农书》载其制"高三尺广四尺",齿密倍于耙。其用有三奇:
1. 畜力革新:改"蹠耒而耕"为"一牛一耖",江南更创"连耖"(二牛二人),足见宋元畜力应用之精。
2. 泥壤熟化:耕耙后施耖,使水土相融,暗合《陈旉农书》"土壤气脉"之说。
3. 效率倍增:大田"见功又速",反映稻作农业集约化趋势。

三、农器哲学
王祯诗云"因物利其利",道出传统农器"器以载道"之旨。耙耖之设,非惟破土,实乃"阴阳和合"之具:耙散墢块应"阳施",耖融泥浆合"阴化",二者相济,方成"膏土四指"之效。此中深意,正《周易》"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之遗训。

要之,耙耖之制,上承汉唐铁器文明,下启明清深耕细作,诚为中华农业"精耕细作"体系之典型。今人考其形制,更当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古训,于传统农法中觅生态智慧焉。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