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16|回復: 1

[道家人物] 【文子】诗解上礼1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8-18 21:3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子】诗解上礼1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题文诗:
酆水之深,十仞,不受尘垢,金石在中,
形见于外,不深清,鱼鳖蛟龙,莫之归.
上,不生五谷,光秃之山,不游麋鹿,
无所荫蔽.君之为政,以苛为察,以切为明,
刻下为忠,计多为功,如此譬犹,广革者也,
大败大裂,情假之道.真情至道,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苛切刻计,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治国,以奇用兵.政者先为,不可胜政,
继之而后,求胜于敌,以未治而,攻人之乱,
犹火应火,以水应水,同莫相治,以异为奇,
奇静为躁,奇治为乱,奇饱为饥,奇逸为劳,
奇正相应,相反相成,若水火金,木之相伐,
何往不胜.故德均则,众者胜寡,力敌则,
智者制愚,智同则,有数者,数.
正文:
  老子曰:酆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尘垢,金石在中,形见于外,非不深且清也,鱼鳖蛟龙莫之归也。石上不生五谷,秀山不游麋鹿,无所荫蔽也。故为政以苛为察,以切为明,以刻下为忠,以计多为功,如此者譬犹广革者也,大败大裂之道也,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默希子注)
老子曰:酆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尘垢,金石在中形见於外,非不深且清也。鱼鳖蛟龙莫之归也。言水至清,鱼不游,人至察众,不归也。石上不生五谷,秃山不游麋鹿,无所荫蔽也。故为政以苛为察,以切为明,以刻下为忠,以计多为功,如此者,譬犹广革者也,大败大裂之道也。为政以诗,必败之由,为革以广,必裂之道。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上太察,下不安。
参考译文:
   老子认为:酆水之深,到了十仞左右,就基本上不会受尘垢的影响了,金石即使深藏于山中,山石的外部也会有征兆显露,如果水不深且清,鱼鳖蛟龙就不会聚集起来。石头上不会生出五谷庄稼,秃山上没有跑来跑去的麋鹿,因为没有可以荫蔽的地方。所以为政如果以苛刻为察,以严厉为明,以刻薄的对待属下为忠,以计算多少为功,那么这样的人君,就好像强力拉伸皮革之人,只是表面上众人不得不臣服,貌似一切顺利,实际上暗地里早已经是风起云涌,千钧一发的破败局面。所以老子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


  老子曰:以政治国,以奇用兵。先为不可胜之政,而后求胜于敌,以未治而攻人之乱,是犹以火应火,以水应水也,同莫足以相治,故以异为奇,奇静为躁奇,治为乱奇,饱为饥奇,逸为劳奇,正之相应,若水火金木之相伐也,何往而不胜,故德均则众者胜寡,力敌则智者制愚,智同则有数者禽无数。
(默希子注)
老子曰:以政治国,以奇用兵,先为不可胜之政,而后求胜於敌,以未治而攻人之乱,是犹以火应火,以水应水也。同莫足以相治。故以异为奇,奇静为躁,奇治为乱,奇饱为饥,奇逸为劳,奇正之相应若水、火、金、木之相伐也,何往而不胜。故德均则众者胜寡,力敌则智者制愚,智同则有数者禽无数。此明正奇相攻,贤愚相敌。大得虽均,人率众者胜,力虽敌,智以制愚;智虽均,而有计禽无计。计,数者,皆相胜之术,迭相禽制,而非道也,此明权也。
参考译文:
老子说:『以正道治理国家,以奇道出敌制胜。』所以先做到不可能受制于人的治理方法,然后再找到敌人的弱点以求胜,如果自己的国家都没有治理好就去攻击那些出了乱子的国家,就好像是以火攻火,以水应水那样,没有公正的道理,实际上两个国家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大家相同就没有什么可以相互比较出高下的地方,所以必须制造差异作为不同之处而制胜。通过制造差异,可以使静变为躁,通过制造差异,可以使治变为乱,通过制造差异,可以使饱变为饥,通过制造差异,可以使逸变为劳,奇道与正道能够做到相互呼应,就好像水火金木之相生相克一样,那么去到哪里都可以取得胜利。所以敌对双方如果德行相同,那么人众者胜人寡者,如果力量相当,那么智者制胜愚者,如果智慧也差不多,那么有准备的就会战胜没有准备的。
补注: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⑤。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⑥。人之迷,其日固久⑦。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⑧,廉而不刿⑨,直而不肆⑩,光而不耀⑾。
  【翻译】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注释】
  ①闷闷:昏昏昧昧的状态,有宽厚的意思。 ②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朴厚道的意思。 ③察察:严厉、苛刻。 ④缺缺:狡黠、抱怨、不满足之意。 ⑤其无正也:正,标准、确定;其,指福、祸变换。此句意为: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 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恶。这句话意为:正的变为邪的,善的变成恶的。 ⑦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迷惑于祸、福之门,而不知其循环相生之理者,其为时日必已久矣。(严灵峰释语) ⑧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伤人。 ⑨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此句意为:锐利而不伤害人。 ⑩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⑾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马而 發表於 2025-5-20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义理发微

《文子·上礼》此章以自然物象喻治国之道,其核心要义在于阐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辩证关系。今试析其理路如次:

一、水深自清的政治隐喻
"酆水之深十仞而后"章,实为道家政治哲学的意象化表达。十仞之深方能使"金石在中,形见于外",此喻治国者当有深厚德养,方能外显清明政治。水深则自然澄清,不假外力而尘垢自去,暗合《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之旨。鱼鳖蛟龙之归趋,恰似百姓自然归附德政,此乃"正治"之根本。

二、苛政失道的自然反证
"顽石不生五谷"之喻,直指苛察之政的弊端。山无荫蔽则麋鹿不至,政失宽厚则民不归心。文中"以苛为察,以切为明"二句,实为对法家刻薄之政的批判。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谓道家"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正可与此章相发明。苛政犹如不毛之山,终将导致政治生态的荒漠化。

三、奇正相生的治国韬略
"以正治国"强调常道,"以奇用兵"重在权变。此语虽本于《老子》,然文子更注重二者的辩证统一。治国之正,体现在建立稳定的制度与价值体系;用兵之奇,则表现为应对变局的灵活性。犹如酆水之深为常,鱼龙变化为奇;五谷生长为正,麋鹿游走为变。二者相辅相成,方为完整的治国之道。

四、当代启示
此章对现代治理的启示有三:其一,政治清明需建立在深厚的制度文化根基上;其二,社会治理当避免苛察伤民;其三,常态治理与危机应对需要不同的智慧。宋代大儒朱熹曾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正可与此章互参。

要之,《文子》此章通过自然意象的层层设喻,深刻揭示了"正奇相济"的治国哲理。其思想既承黄老之学,又开后世"王霸并用"之先声,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读者若能由此领悟"无为而无不为"的深意,则近于得道矣。
亀井絵里 發表於 2025-7-20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上礼"章治国用兵之道诠解

《文子·上礼》此章以自然物象喻治国之理,深得黄老学派"道法自然"之旨。其文辞简奥而义理深远,今试为析论如次:

一、水深清浊之喻与治国根本
"酆水之深十仞而后,不受尘垢"一节,实喻治国当以厚德为本。《淮南子·俶真训》有"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之说,可与此相发明。水深方能自净,犹君德深厚则政令自明。金石沉底而形显于外,正合《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旨,治国者当蓄德于内,其效自彰。若政令苛察如浅水扬波,则必致"鱼鳖蛟龙莫之归",贤者远遁而民不堪命。

二、荒山不毛之象与苛政之弊
"顽石不生五谷"之喻,尤见黄老"无为而治"的精义。《吕氏春秋·上农》言"地可使肥,又可使棘",政令苛切正如乱石嶙峋,使民心土地俱贫瘠。麋鹿不游秃山,犹百姓不附暴政。班固《汉书·循吏传》赞"治民如蒲卢",正谓善政当如泽畔蒲苇,自生自长而不假斧斤。

三、奇正相生之道
章末"以苛为察"之戒,实暗合《孙子兵法》"以正合,以奇胜"的辩证思想。治国用正,如深水涵容;用兵出奇,若蛟龙潜跃。王弼注《老子》"以正治国"章云:"以道治国则国平,以正治国则奇兵起",正可发明此文未显之义。苛察之政,恰似竭泽而渔,终失其"奇正相生"之妙。

要之,此章以自然物象层层递进,揭示"清静为天下正"(《老子》四十五章)的治道精髓。其文虽简,然"深者测之而益深"(《文心雕龙·宗经》语),读者当于文字之外,体会黄老学派"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语)的治术精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