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94|回复: 2

[农家] 《王祯农书》百谷谱10杂类诗解3茶1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8-18 21: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祯农书》百谷谱10杂类诗解31
题文诗:茶经: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
五曰荈也.早采曰茶,次曰槚又,其次曰蔎,
晚曰茗至,荈则老叶.盖以早为,贵尔雅云:
槚苦荼.六经中无,茶字盖荼,即茶诗云: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以苦甘味.闽浙蜀荆,
江湖淮南,皆有之惟,建溪北苑,所产为胜.
四时类要,云茶熟时,收取子和,湿土拌匀,
筐笼盛之,穰草盖覆,不即然则,冻死不生;
至二月中,出种之树,下或北阴,之地,
坎圆三尺,深一尺熟,掘着粪土,每坑中种,
六七十颗,畏日宜桑,下竹阴地,种子二年,
外方,以火,粪薄壅之,多则伤根;
宜峻坡平,地则两畔,深沟泄水,水浸即死,
种之三年,其利,此种艺法.茶之为物,
释滞去垢,破睡除烦,功则着矣.其或采造,
蔵贮无法,碾焙煎,试之失宜,则虽建芽,
浙茗袛为,常品故采,宜早率以,清眀谷雨,
前者为佳,过此不及.然茶羙者,质良植茂,
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斯为上品;
雀舌麦颗,特次材耳.采讫之后,以甑,
生熟得所,生则味涩,熟则味减;蒸已用筐,
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
勿使,编竹为焙,裹箬覆之,火气.
茶性畏湿,故宜箬叶.蔵者必,以箬笼剪,
箬杂贮之,则久不浥,置髙处常,近火为佳.
《原文》1  茶经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舒列切》四曰茗五曰荈《音舛》早采曰茶次曰槚又其次曰蔎晚曰茗至荈则老叶矣盖以早为贵也尔雅:槚苦荼《注云:树似栀子,早采为茶,晚曰茗,蜀人名苦茶》.六经中无茶字,盖荼即茶也,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以其苦而甘味也闽浙蜀荆江湖淮南皆有之惟建溪北苑所产为胜
四时类要茶熟时取子和湿土拌匀筐笼盛之穰草盖覆不即冻死不生至二月中出种之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熟斸),着粪土每坑中种六七十颗畏日宜桑下竹阴地种子二年外方可芸治以火粪薄壅之多则伤根峻坡为宜平地则两畔深沟以泄水水浸即死种之三年即収其利此种艺之法
茶之为物,释滞去垢,破睡除烦,功则着矣。其或采造蔵贮之无法,碾焙煎试之失宜,则虽建芽,浙茗袛为常品。故采之宜早,率以清眀,谷雨前者为佳,过此不及。然茶之羙者,质良而植茂,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斯为上品;如雀舌,麦颗,特次材耳。
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生则味涩,熟则味减》;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编竹为焙,裹箬,覆之,以收火气。茶性畏湿,故宜箬。収蔵者必以,箬笼,剪箬杂贮之,则久而不浥,宜置顿髙处,令常近火为佳。
【译文】1
茶树;
蔎:she是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也是茶的别称;
荈,读音为chuǎn,字义是指茶的老叶,即粗茶。箬 ruò 同“箬”.箬竹。竹名。叶长而阔,可编制器物或包裹物品。箬篓(用箬竹编的篓)
《茶经》①说:“一叫茶,二叫,三叫,四叫茗,五叫荈。”早采的叫茶,次之叫梗,又次之叫散,晚采叫茗,到荈则是老叶了,所以以早为贵。《尔雅》说:“惯,是苦[荼](ch6音茶)。”注说:树[小)像栀了②.早采叫(茶],晚采叫茗。蜀人叫苦[茶].六经中没有茶字,原来“荼”就是茶字。《诗经》说:“谁说茶的味道苦,它的甜味像荠菜⑧。”因为它是苦而又有甜味的。闽、浙、蜀、荆、江湖、淮南都有,惟有建溪北苑@所产为优。
《四时类要》说:茶果成熟时采来,和进湿沙土拌匀,盛在箩筐里,上面用稿草覆盖;不然会冻死不出苗⑥。到次年二月里,拿出来播种:在树下或北面遮萌的地方挖坑,圆径三尺,深一尺,把坑土刨熟,放进粪和土,每坑播下六七十颗种子圆,覆土-寸多厚。任它长草,不要耘锄。相隔二尺种- -坑。旱时用米泔水浇
灌。这植物怕太阳晒,种在桑树下而或竹阴下都可以。二年以外,才可锄治⑦。用少量的焦泥灰培壅;多了会伤根。宜于种在高峻山坡上;如果种在平地,该在两边[开]深沟泄水;否则被水淹浸就会死。种后三年,便可获利。这是种艺的方法。

茶这物品,助消化,去污浊,提神不眠,除烦热,功效是显著的。不过或许有采制贮藏的不得其法,焙、碾、煎试的失宜,那末虽然是建芽、浙茗,也只能成为常品。所以采摘要早,总是以清明、谷雨以前所采为好,过了此时便差了。茶树本身长势优越的,其质地优良,植株茂盛,新芽一萌发便-一寸多长,细得像针,这是上品。至于如雀舌、麦颗,不过次品而已。
采得后,放入甑子中稍微蒸一下 ,掌握生熟适度。生则味邀涩。过热茶昧淡。蒸好了,摊在筐箔上,趁湿稍稍揉搓,装入焙笼,摊匀,用火焙干,不要让焦了。焙笼用竹篾编成,用箬叶封里起来,上面盖上箬叶,以收拢火气。茶性怕湿,所以宜用箬叶。贮藏茶叶必须用箬笼,并剪箬叶搀和进去贮藏,可以经久不致受潮变质。宜安置在高燥地方,使时常近火为好。
向亦 发表于 2025-7-15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祯农书·百谷谱》茶义考释

《王祯农书·百谷谱》所载茶事,引《茶经》《尔雅》之说,辨名物、溯源流,诚为农学与茶道之要义。今就文本略作疏解,以明茶之名义与古制。

一、茶之五名辨
陆羽《茶经》云:“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此五名非并列之别,实依采时早晚而异:
1. 茶:早采者,芽叶初萌,质嫩味清,为最上品。
2. 槚:次采者,稍长而微老,见《尔雅》“槚,苦荼”之释。
3. 蔎:再晚采者,叶渐粗硬,古方言中或称“蔎”。
4. 茗:晚采之通名,后世泛称茶为“茗”,然古义实指老叶。
5. 荈:最晚采者,叶老味涩,多制为粗茶。

此分等可见古人重时序、尚鲜嫩之理念,与农事“顺天时”之理相通。

二、“荼”“茶”字源考
文中言“六经无茶字,盖荼即茶”,此说甚确。“荼”本为苦菜之名(见《诗经·邶风》“谁谓荼苦”),后借指茶。至唐代,陆羽减“荼”字一画为“茶”,遂成专字。王祯引此,既明文字流变,亦证茶事之兴于后世。

三、农书与茶道之合
《百谷谱》列茶于“杂类”,非谓其贱,实因茶兼农艺、饮食、文化三用:
农艺:茶树栽培需择山地、精焙制,与百谷并重。
饮食:早茶晚荈,制法各异,见古人“物尽其用”之智。
文化:茶名雅俗并存,自《尔雅》至《茶经》,由农入道,终成国饮。

结语
王祯录茶事,非仅述农技,更寓“名实相生”之理。茶之五名,由嫩及老,由俗入雅,恰如农耕文明之演进:始于实用,终于人文。今人饮茶,当思其源出《尔雅》《茶经》,而根在《农书》沃土之中。

(全文毕,计约780字)

按:此解以考据为本,兼及农、文二义,力求简赅。若需深论某节,可再拓展。
+
zilong197931 发表于 2025-7-29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祯农书·百谷谱》茶文化考释

《王祯农书·百谷谱》所载茶事,承袭陆羽《茶经》之旨,以“茶、槚、蔎、茗、荈”五名分述采时之别,实为古代农学与茶道交融之典范。今就文本略作疏解,以明其义。

一、茶名源流考
《茶经》云:“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此五名非并列异称,乃依采摘时序而定:早采者为“茶”,次为“槚”,再为“蔎”,晚采称“茗”,至“荈”则叶老质粗。此分类既重时序,亦寓品质高下,足见古人“以早为贵”之审味传统。

《尔雅·释木》曰:“槚,苦荼。”此处“荼”即古“茶”字。先秦典籍如《诗经》中“荼”字多指苦菜,然至汉晋,“荼”渐专指茶树。六经无“茶”字者,盖因茶事晚兴,字义随俗而变。王祯引此,意在溯茶名之古义,明其由“荼”至“茶”之文字嬗变。

二、农书所载茶事精要
王祯以农学家视角录茶,非仅述饮道,更重栽培之法。其文虽简,然暗含三要:
1. 时令之慎:茶质优劣系于采摘时机,早春嫩芽为珍,老叶则味涩。此与《茶经》“三之造”所述“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互为印证。
2. 名实之辨:五名区分,实为古代农产分类学之雏形,反映对作物生长阶段的精细观察。
3. 文化之融:引《尔雅》《诗经》,将茶纳入经学训诂体系,提升农事之文化意涵。

三、茶在农书中的特殊意义
《百谷谱》列茶于“杂类”,然其地位非“杂”可言。茶之为物,横跨农、工、商三域:植之者为农,制之者为工,鬻之者为商。王祯以诗解形式录之,既存实用技术,亦含文人雅趣,体现元代农书“技道合一”之特色。

结语
《王祯农书》论茶虽短,然字字有源。其糅合经典训诂与农事经验,既承陆羽之绪,复开后世农书之先。读此篇者,当知茶非止饮馔之资,实为华夏农耕文明之缩影,其名物之变、时序之察,皆足为今人研习古法之钥。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考据为基,兼顾农学与文献学视角,力求还原王祯原意。若需进一步探讨茶种栽培或《农书》体例,可另文详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