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88|回覆: 2

[農家] 【王禎農書】百穀譜10雜類詩解3茶1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8-18 21:2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禎農書】百穀譜10雜類詩解31
題文詩:茶經: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
五曰荈也.早采曰茶,次曰檟又,其次曰蔎,
晚曰茗至,荈則老葉.蓋以早為,貴爾雅雲:
檟苦荼.六經中無,茶字蓋荼,即茶詩云: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以苦甘味.閩浙蜀荊,
江湖淮南,皆有之惟,建溪北苑,所產為勝.
四時類要,雲茶熟時,收取子和,濕土拌勻,
筐籠盛之,穰草蓋覆,不即然則,凍死不生;
至二月中,出種之樹,下或北陰,之地,
坎圓三尺,深一尺熟,掘着糞土,每坑中種,
六七十顆,畏日宜桑,下竹陰地,種子二年,
外方,以火,糞薄壅之,多則傷根;
宜峻坡平,地則兩畔,深溝泄水,水浸即死,
種之三年,其利,此種藝法.茶之為物,
釋滯去垢,破睡除煩,功則着矣.其或采造,
蔵貯無法,碾焙煎,試之失宜,則雖建芽,
浙茗袛為,常品故采,宜早率以,清眀穀雨,
前者為佳,過此不及.然茶羙者,質良植茂,
新芽一發,便長寸余,其細如針,斯為上品;
雀舌麥顆,特次材耳.采訖之後,以甑,
生熟得所,生則味澀,熟則味減;蒸已用筐,
箔薄攤乘,濕略揉之,入焙勻布,火烘令干,
勿使,編竹為焙,裹箬覆之,火氣.
茶性畏濕,故宜箬葉.蔵者必,以箬籠剪,
箬雜貯之,則久不浥,置髙處常,近火為佳.
【原文】1  茶經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舒列切】四曰茗五曰荈【音舛】早采曰茶次曰檟又其次曰蔎晚曰茗至荈則老葉矣蓋以早為貴也爾雅:檟苦荼【注云:樹似梔子,早採為茶,晚曰茗,蜀人名苦茶】.六經中無茶字,蓋荼即茶也,詩云: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以其苦而甘味也閩浙蜀荊江湖淮南皆有之惟建溪北苑所產為勝
四時類要茶熟時取子和濕土拌勻筐籠盛之穰草蓋覆不即凍死不生至二月中出種之樹下或北陰之地開坎圓三尺深一尺熟斸),着糞土每坑中種六七十顆畏日宜桑下竹陰地種子二年外方可芸治以火糞薄壅之多則傷根峻坡為宜平地則兩畔深溝以泄水水浸即死種之三年即収其利此種藝之法
茶之為物,釋滯去垢,破睡除煩,功則着矣。其或采造蔵貯之無法,碾焙煎試之失宜,則雖建芽,浙茗袛為常品。故采之宜早,率以清眀,穀雨前者為佳,過此不及。然茶之羙者,質良而植茂,新芽一發便長,寸余其細如針,斯為上品;如雀舌,麥顆,特次材耳。
采訖,以甑微蒸,生熟得所【生則味澀,熟則味減】;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略揉之,入焙,勻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編竹為焙,裹箬,覆之,以收火氣。茶性畏濕,故宜箬。収蔵者必以,箬籠,剪箬雜貯之,則久而不浥,宜置頓髙處,令常近火為佳。
【譯文】1
茶樹;
蔎:she是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也是茶的別稱;
荈,讀音為chuǎn,字義是指茶的老葉,即粗茶。箬 ruò 同『箬』.箬竹。竹名。葉長而闊,可編制器物或包裹物品。箬簍(用箬竹編的簍)
【茶經】①說:『一叫茶,二叫,三叫,四叫茗,五叫荈。』早采的叫茶,次之叫梗,又次之叫散,晚采叫茗,到荈則是老葉了,所以以早為貴。【爾雅】說:『慣,是苦[荼](ch6音茶)。』注說:樹[小)像梔了②.早采叫(茶],晚采叫茗。蜀人叫苦[茶].六經中沒有茶字,原來『荼』就是茶字。【詩經】說:『誰說茶的味道苦,它的甜味像薺菜⑧。』因為它是苦而又有甜味的。閩、浙、蜀、荊、江湖、淮南都有,惟有建溪北苑@所產為優。
【四時類要】說:茶果成熟時采來,和進濕沙土拌勻,盛在籮筐裏,上面用稿草覆蓋;不然會凍死不出苗⑥。到次年二月裏,拿出來播種:在樹下或北面遮萌的地方挖坑,圓徑三尺,深一尺,把坑土刨熟,放進糞和土,每坑播下六七十顆種子圓,覆土-寸多厚。任它長草,不要耘鋤。相隔二尺種- -坑。旱時用米泔水澆
灌。這植物怕太陽曬,種在桑樹下而或竹陰下都可以。二年以外,才可鋤治⑦。用少量的焦泥灰培壅;多了會傷根。宜於種在高峻山坡上;如果種在平地,該在兩邊[開]深溝泄水;否則被水淹浸就會死。種後三年,便可獲利。這是種藝的方法。

茶這物品,助消化,去污濁,提神不眠,除煩熱,功效是顯著的。不過或許有採制貯藏的不得其法,焙、碾、煎試的失宜,那末雖然是建芽、浙茗,也只能成為常品。所以採摘要早,總是以清明、穀雨以前所採為好,過了此時便差了。茶樹本身長勢優越的,其質地優良,植株茂盛,新芽一萌發便-一寸多長,細得像針,這是上品。至於如雀舌、麥顆,不過次品而已。
採得後,放入甑子中稍微蒸一下 ,掌握生熟適度。生則味邀澀。過熱茶昧淡。蒸好了,攤在筐箔上,趁濕稍稍揉搓,裝入焙籠,攤勻,用火焙乾,不要讓焦了。焙籠用竹篾編成,用箬葉封裏起來,上面蓋上箬葉,以收攏火氣。茶性怕濕,所以宜用箬葉。貯藏茶葉必須用箬籠,並剪箬葉攙和進去貯藏,可以經久不致受潮變質。宜安置在高燥地方,使時常近火為好。
向亦 發表於 2025-7-15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禎農書·百穀譜】茶義考釋

【王禎農書·百穀譜】所載茶事,引【茶經】【爾雅】之說,辨名物、溯源流,誠為農學與茶道之要義。今就文本略作疏解,以明茶之名義與古制。

一、茶之五名辨
陸羽【茶經】云:『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此五名非並列之別,實依采時早晚而異:
1. 茶:早采者,芽葉初萌,質嫩味清,為最上品。
2. 檟:次采者,稍長而微老,見【爾雅】『檟,苦荼』之釋。
3. 蔎:再晚采者,葉漸粗硬,古方言中或稱『蔎』。
4. 茗:晚采之通名,後世泛稱茶為『茗』,然古義實指老葉。
5. 荈:最晚采者,葉老味澀,多制為粗茶。

此分等可見古人重時序、尚鮮嫩之理念,與農事『順天時』之理相通。

二、『荼』『茶』字源考
文中言『六經無茶字,蓋荼即茶』,此說甚確。『荼』本為苦菜之名(見【詩經·邶風】『誰謂荼苦』),後借指茶。至唐代,陸羽減『荼』字一畫為『茶』,遂成專字。王禎引此,既明文字流變,亦證茶事之興於後世。

三、農書與茶道之合
【百穀譜】列茶於『雜類』,非謂其賤,實因茶兼農藝、飲食、文化三用:
農藝:茶樹栽培需擇山地、精焙制,與百穀並重。
飲食:早茶晚荈,製法各異,見古人『物盡其用』之智。
文化:茶名雅俗並存,自【爾雅】至【茶經】,由農入道,終成國飲。

結語
王禎錄茶事,非僅述農技,更寓『名實相生』之理。茶之五名,由嫩及老,由俗入雅,恰如農耕文明之演進:始於實用,終於人文。今人飲茶,當思其源出【爾雅】【茶經】,而根在【農書】沃土之中。

(全文畢,計約780字)

按:此解以考據為本,兼及農、文二義,力求簡賅。若需深論某節,可再拓展。
+
zilong197931 發表於 2025-7-29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禎農書·百穀譜】茶文化考釋

【王禎農書·百穀譜】所載茶事,承襲陸羽【茶經】之旨,以『茶、檟、蔎、茗、荈』五名分述采時之別,實為古代農學與茶道交融之典範。今就文本略作疏解,以明其義。

一、茶名源流考
【茶經】云:『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此五名非並列異稱,乃依採摘時序而定:早采者為『茶』,次為『檟』,再為『蔎』,晚采稱『茗』,至『荈』則葉老質粗。此分類既重時序,亦寓品質高下,足見古人『以早為貴』之審味傳統。

【爾雅·釋木】曰:『檟,苦荼。』此處『荼』即古『茶』字。先秦典籍如【詩經】中『荼』字多指苦菜,然至漢晉,『荼』漸專指茶樹。六經無『茶』字者,蓋因茶事晚興,字義隨俗而變。王禎引此,意在溯茶名之古義,明其由『荼』至『茶』之文字嬗變。

二、農書所載茶事精要
王禎以農學家視角錄茶,非僅述飲道,更重栽培之法。其文雖簡,然暗含三要:
1. 時令之慎:茶質優劣繫於採摘時機,早春嫩芽為珍,老葉則味澀。此與【茶經】『三之造』所述『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互為印證。
2. 名實之辨:五名區分,實為古代農產分類學之雛形,反映對作物生長階段的精細觀察。
3. 文化之融:引【爾雅】【詩經】,將茶納入經學訓詁體系,提升農事之文化意涵。

三、茶在農書中的特殊意義
【百穀譜】列茶於『雜類』,然其地位非『雜』可言。茶之為物,橫跨農、工、商三域:植之者為農,制之者為工,鬻之者為商。王禎以詩解形式錄之,既存實用技術,亦含文人雅趣,體現元代農書『技道合一』之特色。

結語
【王禎農書】論茶雖短,然字字有源。其糅合經典訓詁與農事經驗,既承陸羽之緒,復開後世農書之先。讀此篇者,當知茶非止飲饌之資,實為華夏農耕文明之縮影,其名物之變、時序之察,皆足為今人研習古法之鑰。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考據為基,兼顧農學與文獻學視角,力求還原王禎原意。若需進一步探討茶種栽培或【農書】體例,可另文詳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