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5|回复: 1

[儒家文化] 什么是沟通 ?

[复制链接]
国学精典文化 发表于 2023-8-5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沟通?

什么是沟通?

《道德经》中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假如沟通是一样商品,我愿意付出比任何事物都高昂的价格来购买这种能力。的确,良好的沟通,是重要的能力。再亲密的关系,一旦缺乏了沟通,都是一个人的独角戏。无论和谁相处,有沟通,才更深情,更长久。

沟通,才会珍惜

一位作家曾说:“世上最可怕的不是孤独终老,而是和使你孤独的人终老。”

爱人之间,按各自的喜好去理解对方,只能是徒劳无功。

一对老夫妻,相敬如宾近六十载。

他们每每在吃鸡蛋的时候,总是谦让,却静默不语。

丈夫把自己最爱吃的蛋黄给妻子,自己吃蛋清;

妻子把自己爱吃的蛋白给丈夫,自己吃蛋黄。

后来在丈夫离世之际,对妻子说,我爱吃的一直都是蛋黄啊!

妻子知晓黯然落泪...

这对老夫妻,虽然用自己的方式爱了对方一辈子,但却没有真正明白彼此喜欢什么。

沟通,本该是两人在一起时的第一步,而不是最后一步。

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有多深,相守就有多久。

而感情相交融的第一步,就是沟通,走进对方的心里。

所以,越沟通,越珍惜。

真诚的将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你珍惜的人才更能感同身受。

沟通,减少误会

《水浒传》中施耐庵写过这样一句话:

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摇,水不浑。

这世上凡事都有前因后果。

两个人出现了矛盾,一定要及时沟通。

如果一个不说,一个不问,老玩“你猜我在想什么”的游戏,

那么再熟悉的人,也会变得陌生,再深的感情,也会变得疏离。

人和人相处,发生了误会,不及时解决,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有这样一则寓言:

老虎和狮子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斗,最后两败俱伤。

狮子在快要断气之际说:“都是你要抢我地盘,搞成我们现在这样。”

老虎吃惊地说:“我一直以为是你要侵略我。”

以自己的想法去猜测别人,难免造成误会,将这些事情堆积在心里,只会心生怨气。

而及时有效的沟通能消解疑惑,更能减少误解。

王小波曾说:

“一味的勇猛精进,不见得有造就;相反,于平静中思索,倒更有解决问题的可能。”

一场争论,本就是两颗心灵的捷径。

只有把话说清楚,才更能更好理解对方,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

“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对方是如何感受的。”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永远是第一位。
只有更好的了解对方,才能更好的走进对方的心里。付出却不沟通,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别人既感受不到你的心意,甚至还可能产生误会!爱人之间缺少沟通,会日益陌生。家人之间缺少沟通,会心生怨怼。朋友之间缺少沟通,会让友情淡化。关系再好,也别忘了沟通,它是关系的润滑剂,也是情绪的转接口。其实,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要针锋相对,适宜的沟通会让人如沐春风。
人生,学会与人沟通,学会调整情绪,才更能珍惜身边的一切。
有矛盾开互相认错,有意见就直接提出,千万不要对在乎你的人发火,千万不要让最爱你的人伤心。惟其如此,人生才能越过越好,人生才不至于徒留遗憾。
周佐 发表于 2025-6-9 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与洛克菲勒视阈下的沟通之道》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之喻,实为沟通哲学的最高境界。水之"善利万物而不争",恰如有效沟通之本质——非言语之辩,而在心之通。洛克菲勒以商贾之智窥见沟通乃无价之资,与老子之玄理竟成东西呼应,揭示沟通实为人类文明存续之根基。

一、沟通即共情:破除"蛋黄蛋白"之困
老夫妻六十年之误会,恰证《礼记·乐记》"唯君子为能知乐"之理。不沟通之爱,犹如未调之琴瑟,虽存五音而难成雅乐。明代大儒王阳明言"知行合一",在亲密关系中,知而不言实为"知行之割裂"。当我们将自我投射强加于人,便陷入《金刚经》所谓"我相人相"之执。沟通非信息传递,实乃心性交融,如朱熹所言"格物致知",需以对方本真为认知对象。

二、沟通即止误:解"虎狮之争"之结
施耐庵"风树船水"之喻,暗合《周易》"感而遂通"的感应之道。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语不通则心志必壅。虎狮寓言揭示的,正是《韩非子·说难》所指"交浅言深"之弊。沟通如同中医"望闻问切",需建立诊断性对话机制。王弼注《老子》云"因物自然",有效沟通当循此理,摒弃主观臆测,回归事实本原。

三、沟通即修行:达"上善若水"之境
武志红所言感受优先论,与孟子"以意逆志"说一脉相承。真正的沟通需经历三重境界:其一为《大学》"格物"阶段,客观认知差异;其二如程颢"识仁"工夫,培养共情能力;终极境界则达致庄子"鱼相忘于江湖"的自然而然。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论及"人情物理",沟通之道正在把握此中平衡——既需理性澄明,又要情感流动。

《颜氏家训》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沟通质量决定关系深度,此理古今皆然。当代社会尤需重建"修辞立其诚"(《周易·乾卦》)的沟通伦理,既避免老夫妻的沉默付出,又超越虎狮的臆测相争。真正的沟通智慧,当如水之就下,自然流淌;如乐之和鸣,共振共生。此乃国学视野下沟通之道的终极启示。
五条鱼 发表于 2025-6-30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与洛克菲勒视阈下的沟通之道刍议》

观今人论沟通之义,引老聃"上善若水"之喻与西哲洛克菲勒之叹,诚得沟通三昧。然细究之,沟通实为天人之际、心物之交的复杂体系,非止于言语往复。今试以国学为本,参以西学,析其精微。

一、沟通乃"感而遂通"的太极之道
《周易·系辞》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真沟通当如水之就下,自然成文。老夫妻食蛋之喻,恰证《礼记》"礼之用,和为贵"之训。朱子注曰:"和者,从容不迫之意。"彼夫妇六十年未达"从容"之境,实因拘泥"克己"而失"复礼"之要。真沟通当如《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非止物质往来,更是心灵共振。

二、沟通具"格物致知"的认知维度
施耐庵"风树船水"之喻,暗合《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理。虎狮之争,恰如《吕氏春秋》所载"疑邻窃斧"典故,皆因未达"格物"之境。王阳明言"知行合一",沟通之难,正在"知而不行"与"行而不知"的双重困境。故《颜氏家训》特重"省事"篇,谓"言语者,君子之枢机",当慎之又慎。

三、沟通含"中和位育"的伦理向度
武志红氏"感受优先"之说,实与《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相通。真沟通当如孔子"各言尔志"之教,既有"忠恕"之道,又得"絜矩"之法。观水浒英雄"大碗喝酒、大块分肉"的直率交流,反较文人雅士的曲笔隐语更近沟通本真。此即《文心雕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的至高境界。

四、沟通需"与时偕行"的实践智慧
《易传》"变通者,趣时者也"之训,尤契今世沟通要义。洛克菲勒重金求沟通之术,恰如子贡"货殖"而先"明道"。当代沟通既需承《朱子家礼》"深衣燕坐"的庄敬,又要具《世说新语》"清谈析理"的机锋,更当融汇西学"非暴力沟通"等新法。

结语:
沟通之道,实为"仁者爱人"的具体呈现。从老聃"善利万物"到洛克菲勒"重金求技",皆指向同一真理:真沟通乃心斋坐忘后的自然流露。愿世人能体《菜根谭》"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之旨,使沟通真正成为"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的桥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七日辰時| 2025/7/11/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