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5|回覆: 2

[其他] 【商君書】卷18畫策詩解3自得自勝法信令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28 21:4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商君書】卷18畫策詩解3自得自勝法信令正
題文詩:
所謂明者,無所不見,臣不敢奸,百姓也者,
不敢爲非.是以人主,處匡床上,聽絲竹聲,
而無下治.使眾,不得不爲.所謂強者,
天下勝服,是故合力.是以勇強,不敢爲暴,
不敢,爲詐虛用;兼天下眾,莫敢不,
爲其所好,其所惡.所謂強者,使勇力者,
爲己.其志,天下益之;其志不足,
天下.恃天下者,天下去之;自恃,
得天下,自得;能勝強敵,自勝.
至得至德,真情自得.聖人真情,知必然理,
必爲時勢,爲必治政.戰必勇民,行必聽令.
兵出無敵,令行服從.黃鵠之飛,一舉千里,
有必飛備;虎豹熊羆,鷙而無敵,有必勝理.
聖人,本然之政,知必然理,故制民如,
高下制水,燥濕制火.故曰仁者,能仁於人,
不使人仁;義者愛人,不使人愛.是知仁義,
不足以治.聖人,必信之性,有使天下,
信之法.所謂義者,臣忠子孝,少長有禮,
男女有別,有法之常.聖王,不貴義也,
而貴法令.法必,必行,則已矣.
【原文】3
  所謂明者,無所不見,則群臣不敢爲奸,百姓不敢爲非。是以人主處匡床之上,聽絲竹之聲,而無下治。所謂明者,使眾不得不爲。所謂強者天下勝,天下勝,是故合力。是以勇強不敢爲暴,聖知不敢爲詐而虛用;兼天下之眾,莫敢不爲其所好而辟其所惡。所謂強者,使勇力不得不爲己用。其志足,天下益之;不足,天下說之。恃天下者,天下去之;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  聖人知必然之理、必爲之時勢,故爲必治之政。戰,必勇之民;行,必聽之令。是以兵出而無敵,令行而天下服從。黃鵠之飛,一舉千里,有必飛之備也;麗麗、巨巨,日走千里,有必走之勢也;虎、豹、熊、羆,鷙而無敵,有必勝之理也。聖人見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濕制火。故曰:仁者能仁於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於人,而不能使人愛。是以知仁義之不足以治天下也。聖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謂義者,爲人臣忠,爲人子孝,少長有禮,男女有別;非其義也,餓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譯文】3
    所說的英明君主,是指君主沒有什麼地方看不到,那麼大臣就不敢做不該做的事,民眾就不敢爲非作歹。所以,君主坐在安適的床上,聽著弦樂器和管樂器奏出的樂曲,而天下便治理好了。所說的英明君主,它能使民眾不能不按法令去做事。所說的強大君主,使治天下人都被他制服了。因此才能聚合天下人的力量。所以強悍的人不敢暴亂,聖明聰慧的人不敢做欺詐的事,並憑藉空洞的說教被君主選用;擁有全天下的人,沒有誰敢不做君主所喜歡的事,而迴避君主所討厭的。所說強大的君主,使指他能使有勇力的人不得不爲自己所用。他統一天下的理想能實現,天下的人都願意輔佐他;他的理想如不能實現,天下的人也喜歡他。依靠天下的人,天下的人就會拋棄他;自己依靠自己的人,才能得到天下。得到天下的君主,首先是要自己得到自己的人;能戰勝強大的敵人,首先自己能戰勝自己。
    聖明的人懂得社會一定會那樣發展的道理,一定要順應時代發展的形勢,因此制定一定能把國家治理好的法令,使用戰必勝的民眾,下達民眾一定能聽從的命令。所以軍隊出發打仗便會無敵於天下,君主的命令一下達天下便會服從。黃鵠飛翔,一飛便是上千里,這是因爲它具備一定能飛行千里的翅膀。麗麗、巨巨這樣的良馬能一天跑一千里遠,這是因爲它們具備一天能奔跑一千里的本領。虎、豹、熊、羆,生性兇殘而無敵於天下,是因爲它們有一定能戰勝其他野獸的能力。聖人能發現社會本當如此發展的政治準則,明白社會一定那樣發展的規律,所以他統治民眾,就像利用高低的地勢控制水流一樣,又像用易燃物品的乾濕來控制火一樣。所以說,講求仁慈的人能夠對別人仁慈卻不能使別人仁慈;講求道義的人能夠愛別人,卻不能使別人相愛。因此,懂得仁慈、道義的人不足以治理天下。聖人有一定讓天下人信任的品德,又具有讓天下人不能不信任的辦法。這裡所說的道義,是說作爲臣子定要有忠心,做兒子一定有孝心,長幼之間有禮節,男女之間要有別。如果不合乎道義,就是餓死也不能苟且吃飯,死了也不能苟且偷生。這些不過是有法律國家的平常之事。因此,聖明的帝王不重視道義而重視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平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貫徹執行,那就可以了。
陸香系 發表於 2025-6-25 05:25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君書·畫策】篇"自得自勝"義疏

【商君書·畫策】第十八章所論"明者""強者"之要義,實爲法家政治哲學之精髓。今就"自得自勝"與"法信令正"二端,試作詮釋。

一、明者之道:無爲而治的法治基礎
"明者無所不見"之說,非謂君主事必躬親,乃指法網周密之效。【韓非子·難三】云:"明君見小奸於微,故民無大謀",正與此章"臣不敢奸,百姓不敢爲非"相發明。所謂"處匡床聽絲竹而無下治",實以"使眾不得不爲"的法治機制爲前提。商鞅學派在此揭示:真正的"明"非人主之明察,乃制度之明備。如【管子·明法解】所言:"張法以度民",使"賢不可蔽,而能不可飾"。

二、強者之要:自勝者強的辯證邏輯
"天下勝"與"是故合力"之間,暗含法家獨特的強弱辯證法。【商君書·說民】篇有云:"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此章"自勝"之義,當解爲以法制約束人性之私。司馬遷稱商君"刻深寡恩",恰是這種"自勝"的極端實踐。而"合力"之說,又與【韓非子·顯學】"不恃人之爲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爲非"相表里,體現法家"以刑去刑"的治理邏輯。

三、法信令正:制度理性的三重維度
1. 法度之信:【修權】篇"國之所以治者三"首重"法度",此章"不敢爲非"即法信確立之效。
2. 政令之正:【墾令】篇二十條變法措施,皆體現"令正則行"的施政原則。
3. 自得之序:所謂"自得",非道家自然之義,乃指"百縣之治一形"(【墾令】)的制度同一性。

結語:
【畫策】此章以"明""強"二字爲綱,實則闡發法治社會的三重境界:制度周密則奸邪不生(明),法行禁止則國力凝聚(強),令出必行則政令自正(信)。其說雖刻削少恩,然於組織效能之提升,確有獨到見地。讀此篇當與【韓非子·主道】參看,乃見法家"無爲而治"的特殊理路。
wbg10 發表於 2025-7-27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君書·畫策】第三段詮解:明主之道與強政之基

【商君書·畫策】此章以『明者』『強者』爲綱,闡發治國之要,其文簡奧而義理深邃。所謂『明者無所不見』,非謂君主事必躬親,乃指法度周延、監察無蔽,使臣民『不敢奸』『不敢爲非』。此中機樞,實在於『法信令正』四字。

一、明主之治:法立而自得
『人主處匡床聽絲竹而天下治』之象,非言逸樂,實喻『無爲而治』的法治理想。商鞅主張『使眾不得不爲』,即以法度爲綱,使臣民行爲皆受規範約束,如【韓非子·難三】所言『法莫如顯』,法令明則私慾止。此『自得』之境,非放任自然,而是通過『刑賞斷於法』(【商君書·賞刑】)的制度設計,使社會秩序不待君命而自發運轉。

二、強國之本:自勝而天下服
『強者天下勝』一句,尤重『自勝』之義。商鞅認爲,國力之強不在外侵,而在內修。【畫策】前文強調『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即通過『壹民於農戰』凝聚國力,以『法必明、令必行』確立權威。所謂『合力』,正是打破貴族分權,將社會資源統合於國家目標之下,如『利祿官爵摶出於兵』(【靳令】),此即『令正』之功。

三、法信令正:商學精義所在
『法信』指法令須穩定可信,『令正』則強調政令公正無偏。商鞅反對『釋法任私』(【修權】),主張『中程者賞,毀公者誅』。此段雖未直言刑賞,然『不得不爲』四字已暗含『以刑去刑』(【去強】)的邏輯——通過明確且必然的後果,使民眾自覺規避不法。後世王安石『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之嘆,正可與此互參。

結語
此章以明、強二德爲表,以法、信、令、正爲里,揭示商君『法治—富強』的因果鏈。其思想雖刻深少恩,然『自得自勝』之說,對現代治理中制度剛性與執行力的思考,仍具鏡鑒意義。讀者當結合戰國『大爭之世』背景,方能體察其不得已而爲之的務實精神。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