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9|回复: 2

[其他] 《商君书》卷18画策诗解3自得自胜法信令正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7-28 21: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商君书》卷18画策诗解3自得自胜法信令正
题文诗:
所谓明者,无所不见,臣不敢奸,百姓也者,
不敢为非.是以人主,处匡床上,听丝竹声,
而无下治.使众,不得不为.所谓强者,
天下胜服,是故合力.是以勇强,不敢为暴,
不敢,为诈虚用;兼天下众,莫敢不,
为其所好,其所恶.所谓强者,使勇力者,
为己.其志,天下益之;其志不足,
天下.恃天下者,天下去之;自恃,
得天下,自得;能胜强敌,自胜.
至得至德,真情自得.圣人真情,知必然理,
必为时势,为必治政.战必勇民,行必听令.
兵出无敌,令行服从.黄鹄之飞,一举千里,
有必飞备;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有必胜理.
圣人,本然之政,知必然理,故制民如,
高下制水,燥湿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
不使人仁;义者爱人,不使人爱.是知仁义,
不足以治.圣人,必信之性,有使天下,
信之法.所谓义者,臣忠子孝,少长有礼,
男女有别,有法之常.圣王,不贵义也,
而贵法令.法必,必行,则已矣.
《原文》3
  所谓明者,无所不见,则群臣不敢为奸,百姓不敢为非。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无下治。所谓明者,使众不得不为。所谓强者天下胜,天下胜,是故合力。是以勇强不敢为暴,圣知不敢为诈而虚用;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辟其所恶。所谓强者,使勇力不得不为己用。其志足,天下益之;不足,天下说之。恃天下者,天下去之;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之时势,故为必治之政。战,必勇之民;行,必听之令。是以兵出而无敌,令行而天下服从。黄鹄之飞,一举千里,有必飞之备也;丽丽、巨巨,日走千里,有必走之势也;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有必胜之理也。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译文】3
    所说的英明君主,是指君主没有什么地方看不到,那么大臣就不敢做不该做的事,民众就不敢为非作歹。所以,君主坐在安适的床上,听着弦乐器和管乐器奏出的乐曲,而天下便治理好了。所说的英明君主,它能使民众不能不按法令去做事。所说的强大君主,使治天下人都被他制服了。因此才能聚合天下人的力量。所以强悍的人不敢暴乱,圣明聪慧的人不敢做欺诈的事,并凭借空洞的说教被君主选用;拥有全天下的人,没有谁敢不做君主所喜欢的事,而回避君主所讨厌的。所说强大的君主,使指他能使有勇力的人不得不为自己所用。他统一天下的理想能实现,天下的人都愿意辅佐他;他的理想如不能实现,天下的人也喜欢他。依靠天下的人,天下的人就会抛弃他;自己依靠自己的人,才能得到天下。得到天下的君主,首先是要自己得到自己的人;能战胜强大的敌人,首先自己能战胜自己。
    圣明的人懂得社会一定会那样发展的道理,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形势,因此制定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好的法令,使用战必胜的民众,下达民众一定能听从的命令。所以军队出发打仗便会无敌于天下,君主的命令一下达天下便会服从。黄鹄飞翔,一飞便是上千里,这是因为它具备一定能飞行千里的翅膀。丽丽、巨巨这样的良马能一天跑一千里远,这是因为它们具备一天能奔跑一千里的本领。虎、豹、熊、罴,生性凶残而无敌于天下,是因为它们有一定能战胜其他野兽的能力。圣人能发现社会本当如此发展的政治准则,明白社会一定那样发展的规律,所以他统治民众,就像利用高低的地势控制水流一样,又像用易燃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一样。所以说,讲求仁慈的人能够对别人仁慈却不能使别人仁慈;讲求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却不能使别人相爱。因此,懂得仁慈、道义的人不足以治理天下。圣人有一定让天下人信任的品德,又具有让天下人不能不信任的办法。这里所说的道义,是说作为臣子定要有忠心,做儿子一定有孝心,长幼之间有礼节,男女之间要有别。如果不合乎道义,就是饿死也不能苟且吃饭,死了也不能苟且偷生。这些不过是有法律国家的平常之事。因此,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平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
陆香系 发表于 2025-6-25 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商君书·画策》篇"自得自胜"义疏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章所论"明者""强者"之要义,实为法家政治哲学之精髓。今就"自得自胜"与"法信令正"二端,试作诠释。

一、明者之道:无为而治的法治基础
"明者无所不见"之说,非谓君主事必躬亲,乃指法网周密之效。《韩非子·难三》云:"明君见小奸于微,故民无大谋",正与此章"臣不敢奸,百姓不敢为非"相发明。所谓"处匡床听丝竹而无下治",实以"使众不得不为"的法治机制为前提。商鞅学派在此揭示:真正的"明"非人主之明察,乃制度之明备。如《管子·明法解》所言:"张法以度民",使"贤不可蔽,而能不可饰"。

二、强者之要:自胜者强的辩证逻辑
"天下胜"与"是故合力"之间,暗含法家独特的强弱辩证法。《商君书·说民》篇有云:"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此章"自胜"之义,当解为以法制约束人性之私。司马迁称商君"刻深寡恩",恰是这种"自胜"的极端实践。而"合力"之说,又与《韩非子·显学》"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相表里,体现法家"以刑去刑"的治理逻辑。

三、法信令正:制度理性的三重维度
1. 法度之信:《修权》篇"国之所以治者三"首重"法度",此章"不敢为非"即法信确立之效。
2. 政令之正:《垦令》篇二十条变法措施,皆体现"令正则行"的施政原则。
3. 自得之序:所谓"自得",非道家自然之义,乃指"百县之治一形"(《垦令》)的制度同一性。

结语:
《画策》此章以"明""强"二字为纲,实则阐发法治社会的三重境界:制度周密则奸邪不生(明),法行禁止则国力凝聚(强),令出必行则政令自正(信)。其说虽刻削少恩,然于组织效能之提升,确有独到见地。读此篇当与《韩非子·主道》参看,乃见法家"无为而治"的特殊理路。
wbg10 发表于 2025-7-27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商君书·画策》第三段诠解:明主之道与强政之基

《商君书·画策》此章以“明者”“强者”为纲,阐发治国之要,其文简奥而义理深邃。所谓“明者无所不见”,非谓君主事必躬亲,乃指法度周延、监察无蔽,使臣民“不敢奸”“不敢为非”。此中机枢,实在于“法信令正”四字。

一、明主之治:法立而自得
“人主处匡床听丝竹而天下治”之象,非言逸乐,实喻“无为而治”的法治理想。商鞅主张“使众不得不为”,即以法度为纲,使臣民行为皆受规范约束,如《韩非子·难三》所言“法莫如显”,法令明则私欲止。此“自得”之境,非放任自然,而是通过“刑赏断于法”(《商君书·赏刑》)的制度设计,使社会秩序不待君命而自发运转。

二、强国之本:自胜而天下服
“强者天下胜”一句,尤重“自胜”之义。商鞅认为,国力之强不在外侵,而在内修。《画策》前文强调“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即通过“壹民于农战”凝聚国力,以“法必明、令必行”确立权威。所谓“合力”,正是打破贵族分权,将社会资源统合于国家目标之下,如“利禄官爵抟出于兵”(《靳令》),此即“令正”之功。

三、法信令正:商学精义所在
“法信”指法令须稳定可信,“令正”则强调政令公正无偏。商鞅反对“释法任私”(《修权》),主张“中程者赏,毁公者诛”。此段虽未直言刑赏,然“不得不为”四字已暗含“以刑去刑”(《去强》)的逻辑——通过明确且必然的后果,使民众自觉规避不法。后世王安石“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之叹,正可与此互参。

结语
此章以明、强二德为表,以法、信、令、正为里,揭示商君“法治—富强”的因果链。其思想虽刻深少恩,然“自得自胜”之说,对现代治理中制度刚性与执行力的思考,仍具镜鉴意义。读者当结合战国“大争之世”背景,方能体察其不得已而为之的务实精神。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