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40|回覆: 2

[其他] 【商君書】卷8壹言詩解3因世度俗聖治適情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23 21:2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商君書】卷8壹言詩解3因世度俗聖治適情  
題文詩:
民之不治,君道卑也;法之不明,君長亂也.
故明君者,其不道卑,不長亂也;秉權而立,
垂法而治,得奸於上,而官無邪;賞罰斷而,
器用有度,則國制明,而民力竭,上爵,
而倫徒舉.今世主皆,欲治民而,助之以亂;
非樂為亂,安其故而,不窺於時.是上法古,
而得其塞,下修,而不時移,不明,
世俗之變,不察民情,多賞,以致刑,
而其輕刑,以去賞.夫上設刑,而民不服,
,而奸益多.民之於上,先刑後賞.
聖人為國,不法古,不修,適情因世,
而為之治,順風度俗,而為之法.故法不察,
民情而立,不成;宜時而行,治不干俗.
聖王之治,慎為察務,歸心於壹.有摶有殺,
能農能戰.聖治真情,真情不變,真法常變,
變以適情,非古非今,賞罰適時,因時制宜.
【原文】3  夫民之不治者,君道卑也;法之不明者,君長亂也。故明君不道卑、不長亂也;秉權而立,垂法而治,以得奸於上,而官無不;賞罰斷,而器用有度。若此,則國制明而民力竭,上爵尊而倫徒舉。今世主皆欲治民,而助之以亂;非樂以為亂也,安其故而不窺於時也。
是上法古而得其塞,下修令而不時移,而不明世俗之變,不察治民之情,故多賞以致刑,輕刑以去賞。夫上設刑而民不服,賞匱而奸益多。故民之於上也,先刑而後賞。故聖人之為國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為之治,度俗而為之法。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則不成;治宜於時而行之,則不干。故聖王之治也,慎為、察務,歸心於壹而已矣。
【譯文】3
     民眾沒有治理好,這是因為君主的政治措施不高明。國家的法規不能嚴明執行,那是因為國君助長了動亂的因素。所以英明的君主不能放鬆統治措施,不能助長動亂因素;國君掌握大權,主持朝政,根據法律治理國家,在朝堂上捕獲奸邪之人,而且官吏也沒有邪僻的行為;獎賞、刑罰決斷得有憑據,做出的各種器物用具有一定的規矩。如果這樣,那麼國家的制度清楚而民眾的力量也能被充分使用,君主設置的爵位尊貴,而各類人物也能被任用。
    現在列國的君主都想要治理好民眾,卻滋長了產生動亂的因素。並不是他們樂意讓民眾亂,這是因為他們固守過去的陳規舊習而沒有弄清楚當前的形勢。這樣的話,他們對上效法古代而得到的東西卻在今天又行不通,向下拘守現狀卻趕不上時代的發展,不明白社會風俗在變化,不了解治理民眾的情況,因此濫用獎賞反而招致了使用刑罰,減少刑罰又使獎賞沒有效用。君主設立了刑罰可民眾不服從,獎賞的財務用盡了邪惡犯罪的事更多。所以民眾對於國君,都是先接受刑罰的約束而後受到獎賞。因此,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不效法古代,不拘守現狀,根據社會發展的具體情況來制度適應的政策,考察社會風俗來制定法令。假如對法度的確立不考察民眾的具體情況設立它,就不會成功;對政策確立能適應當時形勢要求使用它,就不會相牴觸。所以英明稱王天下的君主治理國家,一定慎重去做,認真考察情況,將思想集中在專心於農耕和作戰上。
風清雲逸 發表於 2025-7-27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君書·壹言】治國要義疏解

【商君書·壹言】此章所論,實為法家治國理政之精要。其文曰:"民之不治,君道卑也;法之不明,君長亂也。"此二語直指治國根本,今試為疏解。

一、君道與治亂之樞機
"君道卑"者,非謂君主地位卑微,乃指治國之道失其剛健中正之體。法家主張"秉權而立,垂法而治",君主當執權柄以立威,懸法度以示民。若法不明、令不行,則奸宄生而國本搖。管子云:"法者,天下之程式,萬事之儀表",正與此章相發明。商君特重"得奸於上,而官無邪",蓋謂整飭吏治當自上始,此即韓非"刑過不避大臣"之說所本。

二、法度與民力之關係
"賞罰斷而器用有度"二句,揭示法家核心治國邏輯。賞罰乃驅動民力之樞機,【韓非子·二柄】專論此道。商君更強調"度"的概念,【墾令】篇言"度數已立",與此處"器用有度"呼應。所謂"國制明而民力竭",實為"利出一孔"理論的具體化——通過明確制度使民力定向發揮,此即【算地】篇"利出於地則民盡力"的深層意涵。

三、因世度俗的變法智慧
此章雖未明言"變法",然"不道卑,不長亂"已蘊含因時制宜之義。商君變法之要,正在審度秦俗而制新法,【更法】篇"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可為此章註腳。其"聖治適情"思想,非道家自然無為之意,而是主張法制須契合時代需求,此點與【開塞】篇"世事變而行道異"的史觀一脈相承。

要而論之,此章雖簡,實包舉法家治國三要:君主操術、嚴明法制、因時變法。其文字峻切,理路嚴整,體現了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核心理念。後世謂商君刻薄少恩,然細繹此章,其"垂法而治"的主張,實為建立客觀治理秩序的深刻思考,對當代制度建構猶具啟示意義。
盧朱伍 發表於 2025-7-31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君書·壹言】治國要義疏解

【商君書·壹言】篇所論治國之道,誠為法家思想之精髓。今就"因世度俗,聖治適情"之旨,略陳管見。

一、君道卑則民不治
"民之不治,君道卑也"一語,道出治國根本。君道者,非謂君王個人威儀,實指國家制度之權威。商君強調"秉權而立,垂法而治",其要義在於確立法制之絕對性。管子云:"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正與此相發明。君道卑弱,則法度不明;法度不明,則民無所措手足。故明君治國,必先立威儀、明賞罰,使"官無邪"而"民力竭"。

二、因世度俗的變法智慧
"因世度俗"四字,實含深刻的歷史辯證法。太史公言:"法後王"者,非泥古不化之謂。商君治秦,廢井田、開阡陌,正是度俗而變的典範。其"不法古,不修今"的主張,彰顯法家"世異則事異"的變革精神。然其"度俗"非隨波逐流,而是"察民性,明世務",在變與不變之間把握治國樞機。

三、聖治適情的制度設計
"賞罰斷而器用有度"八字,道出制度設計精要。韓非子謂:"聖人之治,審於法禁。"商君之"適情",非姑息遷就,乃指法制須合於人性實情。其"利出一孔"政策,正是基於"民之欲利"的本性;而"刑重者民不敢犯",則是對人性趨利避害的深刻把握。這種"因人情而製法"的思想,與【尚書】"刑期於無刑"之旨遙相呼應。

四、垂法而治的現代啟示
今觀商君之論,其"國制明而民力竭"的治理目標,實含制度理性化的先聲。所謂"得奸於上",強調製度對權力的約束,此即韓非"刑過不避大臣"之謂。在現代語境中,恰與法治精神相通。然其偏重刑賞二柄,忽視道德教化,此其局限所在。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可為此篇補益。

結語:
【壹言】篇揭示的治國智慧,核心在"因時立制,循理而行"。其強調製度權威、注重實效理性的思想,至今猶有鏡鑒價值。然讀法家書,當與儒家"仁政"思想參酌並觀,方得治國大道之全。明乎此,則商君"垂法而治"的精義,庶幾可得而用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