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42|回复: 2

[其他] 《商君书》卷8壹言诗解3因世度俗圣治适情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7-23 21: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商君书》卷8壹言诗解3因世度俗圣治适情  
题文诗:
民之不治,君道卑也;法之不明,君长乱也.
故明君者,其不道卑,不长乱也;秉权而立,
垂法而治,得奸于上,而官无邪;赏罚断而,
器用有度,则国制明,而民力竭,上爵,
而伦徒举.今世主皆,欲治民而,助之以乱;
非乐为乱,安其故而,不窥于时.是上法古,
而得其塞,下修,而不时移,不明,
世俗之变,不察民情,多赏,以致刑,
而其轻刑,以去赏.夫上设刑,而民不服,
,而奸益多.民之于上,先刑后赏.
圣人为国,不法古,不修,适情因世,
而为之治,顺风度俗,而为之法.故法不察,
民情而立,不成;宜时而行,治不干俗.
圣王之治,慎为察务,归心于壹.有抟有杀,
能农能战.圣治真情,真情不变,真法常变,
变以适情,非古非今,赏罚适时,因时制宜.
《原文》3  夫民之不治者,君道卑也;法之不明者,君长乱也。故明君不道卑、不长乱也;秉权而立,垂法而治,以得奸于上,而官无不;赏罚断,而器用有度。若此,则国制明而民力竭,上爵尊而伦徒举。今世主皆欲治民,而助之以乱;非乐以为乱也,安其故而不窥于时也。
是上法古而得其塞,下修令而不时移,而不明世俗之变,不察治民之情,故多赏以致刑,轻刑以去赏。夫上设刑而民不服,赏匮而奸益多。故民之于上也,先刑而后赏。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故圣王之治也,慎为、察务,归心于壹而已矣。
【译文】3
     民众没有治理好,这是因为君主的政治措施不高明。国家的法规不能严明执行,那是因为国君助长了动乱的因素。所以英明的君主不能放松统治措施,不能助长动乱因素;国君掌握大权,主持朝政,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在朝堂上捕获奸邪之人,而且官吏也没有邪僻的行为;奖赏、刑罚决断得有凭据,做出的各种器物用具有一定的规矩。如果这样,那么国家的制度清楚而民众的力量也能被充分使用,君主设置的爵位尊贵,而各类人物也能被任用。
    现在列国的君主都想要治理好民众,却滋长了产生动乱的因素。并不是他们乐意让民众乱,这是因为他们固守过去的陈规旧习而没有弄清楚当前的形势。这样的话,他们对上效法古代而得到的东西却在今天又行不通,向下拘守现状却赶不上时代的发展,不明白社会风俗在变化,不了解治理民众的情况,因此滥用奖赏反而招致了使用刑罚,减少刑罚又使奖赏没有效用。君主设立了刑罚可民众不服从,奖赏的财务用尽了邪恶犯罪的事更多。所以民众对于国君,都是先接受刑罚的约束而后受到奖赏。因此,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不效法古代,不拘守现状,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制度适应的政策,考察社会风俗来制定法令。假如对法度的确立不考察民众的具体情况设立它,就不会成功;对政策确立能适应当时形势要求使用它,就不会相抵触。所以英明称王天下的君主治理国家,一定慎重去做,认真考察情况,将思想集中在专心于农耕和作战上。
风清云逸 发表于 2025-7-27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商君书·壹言》治国要义疏解

《商君书·壹言》此章所论,实为法家治国理政之精要。其文曰:"民之不治,君道卑也;法之不明,君长乱也。"此二语直指治国根本,今试为疏解。

一、君道与治乱之枢机
"君道卑"者,非谓君主地位卑微,乃指治国之道失其刚健中正之体。法家主张"秉权而立,垂法而治",君主当执权柄以立威,悬法度以示民。若法不明、令不行,则奸宄生而国本摇。管子云:"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正与此章相发明。商君特重"得奸于上,而官无邪",盖谓整饬吏治当自上始,此即韩非"刑过不避大臣"之说所本。

二、法度与民力之关系
"赏罚断而器用有度"二句,揭示法家核心治国逻辑。赏罚乃驱动民力之枢机,《韩非子·二柄》专论此道。商君更强调"度"的概念,《垦令》篇言"度数已立",与此处"器用有度"呼应。所谓"国制明而民力竭",实为"利出一孔"理论的具体化——通过明确制度使民力定向发挥,此即《算地》篇"利出于地则民尽力"的深层意涵。

三、因世度俗的变法智慧
此章虽未明言"变法",然"不道卑,不长乱"已蕴含因时制宜之义。商君变法之要,正在审度秦俗而制新法,《更法》篇"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可为此章注脚。其"圣治适情"思想,非道家自然无为之意,而是主张法制须契合时代需求,此点与《开塞》篇"世事变而行道异"的史观一脉相承。

要而论之,此章虽简,实包举法家治国三要:君主操术、严明法制、因时变法。其文字峻切,理路严整,体现了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核心理念。后世谓商君刻薄少恩,然细绎此章,其"垂法而治"的主张,实为建立客观治理秩序的深刻思考,对当代制度建构犹具启示意义。
卢朱伍 发表于 2025-7-31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商君书·壹言》治国要义疏解

《商君书·壹言》篇所论治国之道,诚为法家思想之精髓。今就"因世度俗,圣治适情"之旨,略陈管见。

一、君道卑则民不治
"民之不治,君道卑也"一语,道出治国根本。君道者,非谓君王个人威仪,实指国家制度之权威。商君强调"秉权而立,垂法而治",其要义在于确立法制之绝对性。管子云:"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正与此相发明。君道卑弱,则法度不明;法度不明,则民无所措手足。故明君治国,必先立威仪、明赏罚,使"官无邪"而"民力竭"。

二、因世度俗的变法智慧
"因世度俗"四字,实含深刻的历史辩证法。太史公言:"法后王"者,非泥古不化之谓。商君治秦,废井田、开阡陌,正是度俗而变的典范。其"不法古,不修今"的主张,彰显法家"世异则事异"的变革精神。然其"度俗"非随波逐流,而是"察民性,明世务",在变与不变之间把握治国枢机。

三、圣治适情的制度设计
"赏罚断而器用有度"八字,道出制度设计精要。韩非子谓:"圣人之治,审于法禁。"商君之"适情",非姑息迁就,乃指法制须合于人性实情。其"利出一孔"政策,正是基于"民之欲利"的本性;而"刑重者民不敢犯",则是对人性趋利避害的深刻把握。这种"因人情而制法"的思想,与《尚书》"刑期于无刑"之旨遥相呼应。

四、垂法而治的现代启示
今观商君之论,其"国制明而民力竭"的治理目标,实含制度理性化的先声。所谓"得奸于上",强调制度对权力的约束,此即韩非"刑过不避大臣"之谓。在现代语境中,恰与法治精神相通。然其偏重刑赏二柄,忽视道德教化,此其局限所在。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可为此篇补益。

结语:
《壹言》篇揭示的治国智慧,核心在"因时立制,循理而行"。其强调制度权威、注重实效理性的思想,至今犹有镜鉴价值。然读法家书,当与儒家"仁政"思想参酌并观,方得治国大道之全。明乎此,则商君"垂法而治"的精义,庶几可得而用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