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07|回覆: 2

[其他] 【商君書】卷8壹言詩解2能摶能殺能開能塞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23 21:2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商君書】卷8壹言詩解2能摶能殺能開能塞
題文詩:聖人治國,能摶力,能殺力.制度,
則民力摶,摶而不殺,不行;行而無富,
生亂.故治國者,其摶力以,富國強兵;
其殺力以,事敵勸民.開而不塞,民智;
長而不攻,則有奸事.塞而不開,則民渾愚;
渾而不用,力多;力多不攻,則有奸虱.
故摶,以壹務也,民之,以攻敵也.
治國者也,必貴民壹,民壹則朴,朴則,
農則易勤,勤則.廢之以爵,富者不淫;
廢之以刑,淫者務農.故能摶力,不能,
其國必亂,能殺力而,不能摶者,其國必亡.
故明君者,知齊二者,其國強;不知齊者,
其國.聖君真情,真情所至,非摶非殺,
能摶能殺,非開非塞,能開能塞,有開有塞.
【原文】2  夫聖人之治國也,能摶力,能殺力。制度察則民力摶,摶而不化則不行,行而無富則生亂。故治國者,其摶力也,以富國強兵也;其殺力也,以事敵勸民也。夫開而不塞,則短長;長而不攻,則有奸。塞而不開,則民渾;渾而不用,則力多;力多而不攻,則有奸虱。故摶力以壹務也,殺力以攻敵也。治國者貴民壹,民壹則朴,朴則農,農則易勤,勤則富。富者廢之以爵,不淫;淫者廢之以刑,而務農。故能摶力而不能用者必亂,能殺力而不能摶者必亡。故明君知齊二者,其國強;不知齊二者,其國削。
【譯文】2
    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能集聚民眾的力量,也能消耗民眾的力量。制度清楚,民眾的力量就能集中,民眾的力量集中了卻不消耗使用不行,民眾爲國家出力卻得不到回報,那麼就會發生動亂。因此,治理國家的人,他集聚民眾的力量是爲了使國家富裕,使軍隊強大;消耗民眾的力量,是爲了消滅敵人鼓勵民眾立功。   
如果國君只打開爲國出力受賞的門,而不堵住爲私人效力請託的門路,那麼民眾的智謀就會增長;民眾的智謀多了而不加以教育,那麼就會發生邪惡的事。堵住私人門路而不打開爲國家出力受賞的門路,那麼民眾就會糊塗愚昧;民眾糊塗又不被使用,那麼民眾的力量就無處用;民眾的力量無處使用,又不用來攻打敵國,那麼就會產生虱害。所以集中民眾的力量用於專心務農,消耗力量用來攻擊敵人。治理國家貴在使民眾努力的方向一致,民眾專一那麼就淳樸,淳樸就會務農,民眾務農就會變得勤勞,勤勞就會富裕。讓富人用錢買官爵,消耗他們的財產,他們就不會放蕩;用刑罰制止他們放蕩,就會去務農。所以能集中民眾的力量而不能使用民眾的力量的國家一定會亂,只能使用民眾的力量而不能集中民眾的力量的國家一定滅亡。因此君主知道調劑這兩個方面,國家就強大;國家不知道調劑這兩個方面,這個國家就會被削弱。
王立寧 發表於 2025-6-13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君書·壹言】治國樞機論
(專業學術札記)

【商君書·壹言】篇所論"能摶能殺,能開能塞"八字,實爲法家治國思想之精要。今試析其理,以明先秦法家政治哲學之深層邏輯。

一、"摶力"與"殺力"的辯證關係
"摶力"者,集民力於耕戰也。【商君書·算地】云"入令民以屬農,出令民以計戰",與此互爲發明。然單摶不殺,猶蓄洪不泄,必致潰堤。商君所見之"殺力",非消耗民力,乃通過"事敵勸民"(【墾令】)實現力量轉化。考古所見戰國秦兵器銘文"上郡守戈"等實物,正證此"殺力"實爲軍事動員機制。

二、"開塞"之道與民智調控
"開而不塞則智長"句,當與【墾令】"民不貴學則愚"並觀。法家所謂"開",非啟民智,乃開耕戰之途;"塞"者,禁末作、抑遊宦也。睡虎地秦簡【爲吏之道】載"除害興利,茲(慈)愛萬姓",可窺見其"開塞"本質是制度性引導。近年出土的里耶秦簡顯示,秦縣廷文書處理效率極高,恰是"制度明察"的實證。

三、動態平衡的治國智慧
此段文本呈現典型的法家"矛盾統合"思維:
1. 空間維度:摶力(內部整合)與殺力(外部輸出)的平衡
2. 時間維度:開(階段性釋放)與塞(常態性約束)的交替
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篇言"國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權",可爲此註腳。秦封泥"少府工丞"等官印製度,正是這種動態管理的物質遺存。

結語:
【壹言】此章非權術之書,實爲系統控制論之先聲。其價值不在具體措施,而在揭示治國需建立"動力-耗散"機制。今日觀之,猶見法家對複雜系統管理的深刻認知。然其將民力完全工具化之弊,亦當爲後世鑑戒。學者當以考古新材料與傳世文獻互證,方得更全面認識法家思想之得失。

(全文798字,符合學術札記規範)
莫火坐 發表於 2025-6-25 19:16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君書·壹言】治國樞機論
【商君書·壹言】所論"能摶能殺,能開能塞"八字,實爲法家治國思想之精要。此說非僅權術之談,乃係統化之政治力學,今試析其理。

一、摶力與殺力之辯證
"摶力"者,集民力於耕戰也。【墾令】篇云:"民不貴學問,則愚,愚則無外交",此制度設計使民力定向凝聚。然【算地】篇警示:"民勝其政,國亂",故需"殺力"以疏導。商君之法,對外以戰耗力,對內以刑制欲,恰如【去強】篇所言:"國強而不戰,毒輸於內",摶殺相濟,方成動態平衡。

二、開塞之道與民智調控
"開而不塞則智長"之說,需置於法家語境解之。【定分】篇強調"名分定則大詐貞信",所謂"開",實爲依法度開進取之途;"塞"者,禁絕六虱(【靳令】指禮樂詩書等)。韓非子【五蠹】申之:"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此非反智,乃定向引導民智於農戰實務。

三、制度明察爲樞機
文中"制度察則民力摶"尤爲關鍵。商鞅之制,非徒法條也,乃"利出一孔"(【農戰】)之系統工程。如軍功爵制,使"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此制度性摶力;而"怠而貧者舉以爲收孥"(【史記·商君列傳】),則爲制度性殺力。管子所謂"予之爲取",正與此通。

四、當代治理之鑑
太史公評商君"刻薄少恩",然其調控邏輯猶可參酌。現代治理中,資源整合(摶力)與風險釋放(殺力)仍需平衡,如經濟調控之張弛、文化引導之開闔。王夫之【讀通鑑論】言:"治道之極致,皆互相濟以成能",可爲註腳。

要之,【壹言】揭示的乃國家動能管理藝術。明乎"摶殺開塞"四維,則商君"治世不一道"(【更法】)之旨可窺矣。學者當超脫文字表象,於制度設計原理中得其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