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06|回覆: 0

[其他] 【列子】卷1天瑞詩解6生死一情處常得終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20 21:3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1天瑞詩解6生死一情處常得終
題文詩:
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少壯,老耄死亡.
其在嬰孩,氣專志一,和之至也;物不傷焉,
德莫加焉.其在少壯,血氣飄溢,欲慮充起,
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欲慮柔焉,
體將休焉,物莫先焉;雖未及,嬰孩之全,
方於少壯,其有間矣.其在死亡,則之於息,
反其極矣.至情至和,至和生人,爲德日衰,
至衰終亡.真情常在,非貧非富,非名非利,
始終情真.丘游太山,見榮啟期,行乎郕野,
鹿裘帶索,鼓琴而歌.孔子問曰:先生樂何?
啟期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爲貴,
吾得爲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
以男爲貴,既得爲男,是二樂也;人生,
不見日月,不免襁褓,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是三樂也;貧者士常,死者人終,處常得終,
當何憂哉?孔子:子善乎,能自寬也.

【原文】  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其在嬰孩,氣專志一,和之至也;物不傷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壯,則血氣飄溢,欲慮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則欲慮柔焉,體將休焉,物莫先焉;雖未及嬰孩之全,方於少壯,間矣。其在死亡也,則之於息焉,反其極矣。  孔子游於太山,見榮啟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鼓琴而歌。孔子問曰:『先生所以樂,何也?』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爲貴。而吾得爲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爲貴,吾既得爲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寬者也。』
【譯文】
     人從出生到死亡,大的變化有四個階段:嬰孩,少壯,老耄,死亡。人在嬰孩階段,意氣專一,是最和諧的時候,外物不能傷害它,德不能比這再高了。人在少壯階段,血氣飄浮橫溢,欲望思慮充斥升起,外物便向它進攻,德也就開始衰敗了。人在老耄階段,欲望思慮不斷減弱,身體將要休息,外物也就不和它爭先了。這時的德雖然還不如嬰孩時的完備,但與少壯階段相比,卻有距離了。人在死亡階段,那就到了完全休息的時候,返回到出生之前的極點了。
    孔子在泰山遊覽,看見榮啟期漫步在郕邑的郊外,穿著粗皮衣,繫著粗麻繩,一面彈琴,一面唱歌。孔子問道:『先生這樣快樂,是因爲什麼呢?』榮啟期回答說:『我快樂的原因很多:大自然生育萬事萬物,只有人最尊貴;而我既然能夠成爲人,那自然就是我快樂的第一個原因了。人類中有男女的區別,男人受尊重,女人受鄙視,所以男人最爲貴;而我既然能夠成爲男人,那自然就是我快樂的第二個原因了。人出生到世上,有沒有見到太陽月亮、沒有離開襁褓就夭亡的,而我既然已經活到了九十歲,那自然就是我快樂的第三個原因了。貧窮是讀書人的普遍狀況,死亡是人的最終結果,我安心處於一般狀況,等待最終結果,還有什麼可憂愁的呢?』孔子說:『說得好!你是個能夠自己寬慰自己的人。』
從頭再來 發表於 2025-5-1 12:32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天瑞】生死觀詮解:大化四階與德性消長的哲學透視

【列子·天瑞篇】所載"大化有四"的生命階段論,實爲道家自然哲學與心性修養論的深刻體現。本文擬從氣化論、德性論與生死觀三重維度,解析此段文本的哲學意蘊。

一、生命四階的氣化形態
文本將人生劃分爲嬰孩、少壯、老耄、死亡四個階段,此乃"大化流行"的氣化顯現。嬰孩階段"氣專志一",呈現先天元氣的純粹狀態,莊子所謂"與物爲春"(【莊子·德充符】)即此境界。少壯時"血氣飄溢",標誌著後天形氣之盛與欲望萌動,恰如【周易·繫辭】"精氣爲物,遊魂爲變"的轉化階段。老耄則氣機衰頹,復歸虛靜,暗合老子"復歸於嬰兒"(【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的循環論。死亡作爲終極階段,實爲氣化之"反其真"(【莊子·大宗師】),構成完整的宇宙生命循環。

二、德性消長的辯證關係
文本揭示德性隨生命階段呈現升降曲線:嬰孩"德莫加焉"體現未鑿之本真,乃"含德之厚"(【道德經】第五十五章)的天然狀態;少壯"德故衰焉"揭示人爲欲慮對本性的遮蔽,與【文子·道原】"嗜欲連於物,聰明誘於外"形成互文;老耄之德雖未明言,參照【周易】"窮理盡性"之說,當爲經歷損益後的升華。這種德性曲線恰印證【孟子·離婁】"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深層意涵——最高德性既是最初本真,亦爲最終覺悟。

三、生死一情的終極超越
"處常得終"的命題包含三重超越:其一,以"大化"觀照生死,將個體生命納入宇宙節律,類同【莊子·知北游】"生死爲晝夜"的齊物論;其二,以"情"爲紐帶統合四階,郭象注【莊子】所謂"當生則生,當死則死"即此義;其三,通過"反真"實現對本初德性的復歸,完成老子"復命曰常"(【道德經】第十六章)的哲學閉環。這種超越既非佛教輪迴,亦非儒家不朽,而是典型道家氣化流行中的自然超脫。

要之,【列子】此段文本以氣化論爲基底,構建起"德性本真-淪喪-復歸"的辯證結構,最終指向"生死一情"的宇宙情懷。其價值不僅在於提供生命階段的解釋框架,更在於爲世人指出"處常"的生存智慧——在氣化流行中持守本真,方得生命之正終。此乃道家生命哲學的精微所在,亦爲當代生命倫理學提供重要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