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09|回复: 0

[其他] 《列子》卷1天瑞诗解6生死一情处常得终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7-20 21: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列子》卷1天瑞诗解6生死一情处常得终
题文诗:
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少壮,老耄死亡.
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
德莫加焉.其在少壮,血气飘溢,欲虑充起,
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欲虑柔焉,
体将休焉,物莫先焉;虽未及,婴孩之全,
方于少壮,其有间矣.其在死亡,则之于息,
反其极矣.至情至和,至和生人,为德日衰,
至衰终亡.真情常在,非贫非富,非名非利,
始终情真.丘游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野,
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乐何?
启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
以男为贵,既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
不见日月,不免襁褓,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是三乐也;贫者士常,死者人终,处常得终,
当何忧哉?孔子:子善乎,能自宽也.

《原文》  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则欲虑柔焉,体将休焉,物莫先焉;虽未及婴孩之全,方于少壮,间矣。其在死亡也,则之于息焉,反其极矣。  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译文】
     人从出生到死亡,大的变化有四个阶段:婴孩,少壮,老耄,死亡。人在婴孩阶段,意气专一,是最和谐的时候,外物不能伤害它,德不能比这再高了。人在少壮阶段,血气飘浮横溢,欲望思虑充斥升起,外物便向它进攻,德也就开始衰败了。人在老耄阶段,欲望思虑不断减弱,身体将要休息,外物也就不和它争先了。这时的德虽然还不如婴孩时的完备,但与少壮阶段相比,却有距离了。人在死亡阶段,那就到了完全休息的时候,返回到出生之前的极点了。
    孔子在泰山游览,看见荣启期漫步在郕邑的郊外,穿着粗皮衣,系着粗麻绳,一面弹琴,一面唱歌。孔子问道:“先生这样快乐,是因为什么呢?”荣启期回答说:“我快乐的原因很多:大自然生育万事万物,只有人最尊贵;而我既然能够成为人,那自然就是我快乐的第一个原因了。人类中有男女的区别,男人受尊重,女人受鄙视,所以男人最为贵;而我既然能够成为男人,那自然就是我快乐的第二个原因了。人出生到世上,有没有见到太阳月亮、没有离开襁褓就夭亡的,而我既然已经活到了九十岁,那自然就是我快乐的第三个原因了。贫穷是读书人的普遍状况,死亡是人的最终结果,我安心处于一般状况,等待最终结果,还有什么可忧愁的呢?”孔子说:“说得好!你是个能够自己宽慰自己的人。”
从头再来 发表于 2025-5-1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天瑞》生死观诠解:大化四阶与德性消长的哲学透视

《列子·天瑞篇》所载"大化有四"的生命阶段论,实为道家自然哲学与心性修养论的深刻体现。本文拟从气化论、德性论与生死观三重维度,解析此段文本的哲学意蕴。

一、生命四阶的气化形态
文本将人生划分为婴孩、少壮、老耄、死亡四个阶段,此乃"大化流行"的气化显现。婴孩阶段"气专志一",呈现先天元气的纯粹状态,庄子所谓"与物为春"(《庄子·德充符》)即此境界。少壮时"血气飘溢",标志着后天形气之盛与欲望萌动,恰如《周易·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转化阶段。老耄则气机衰颓,复归虚静,暗合老子"复归于婴儿"(《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循环论。死亡作为终极阶段,实为气化之"反其真"(《庄子·大宗师》),构成完整的宇宙生命循环。

二、德性消长的辩证关系
文本揭示德性随生命阶段呈现升降曲线:婴孩"德莫加焉"体现未凿之本真,乃"含德之厚"(《道德经》第五十五章)的天然状态;少壮"德故衰焉"揭示人为欲虑对本性的遮蔽,与《文子·道原》"嗜欲连于物,聪明诱于外"形成互文;老耄之德虽未明言,参照《周易》"穷理尽性"之说,当为经历损益后的升华。这种德性曲线恰印证《孟子·离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深层意涵——最高德性既是最初本真,亦为最终觉悟。

三、生死一情的终极超越
"处常得终"的命题包含三重超越:其一,以"大化"观照生死,将个体生命纳入宇宙节律,类同《庄子·知北游》"生死为昼夜"的齐物论;其二,以"情"为纽带统合四阶,郭象注《庄子》所谓"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即此义;其三,通过"反真"实现对本初德性的复归,完成老子"复命曰常"(《道德经》第十六章)的哲学闭环。这种超越既非佛教轮回,亦非儒家不朽,而是典型道家气化流行中的自然超脱。

要之,《列子》此段文本以气化论为基底,构建起"德性本真-沦丧-复归"的辩证结构,最终指向"生死一情"的宇宙情怀。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生命阶段的解释框架,更在于为世人指出"处常"的生存智慧——在气化流行中持守本真,方得生命之正终。此乃道家生命哲学的精微所在,亦为当代生命伦理学提供重要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