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08|回復: 3

[其他] 【列子】卷1天瑞诗解2易一无形情生万物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7-19 21:2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1天瑞诗解2易一无形情生万物
题文诗: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阴阳,以统天地.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天地?,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未见气也;
太初,气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
太素,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
故曰浑沦.浑沦,万物混沌,而未相离.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易无形埒,易变为一,一变为七,七变为九.
九变者穷,复变为一.一者元气,形变之始.
清轻为天,浊重为地,冲和气者,其则为人;
天地含精,万物化生.至易至宜,至宜情谊,
情生万物,万物有情,至情至义,至义至一,
至一至正,神清气正,至神自化,化化不已,
生生不息,至情至精,至精至诚,诚通天人.
【原文】2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穷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译文】2列子说:『过去圣人凭借阴阳二气来统御天地万物。有形的事物是从无形的事物产生出来的,那么有形的天地万物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所以说:天地万物的产生过程有大易阶段,有太初阶段,有太始阶段,有太素阶段。所谓太易,是指没有出现元气时的状态;所谓太初,是指元气开始出现时的状态;所谓大始,是指形状开始出现时的状态;所谓太素,是指质量开始出现时的状态。元气、形状、质量具备但却没有分离开来,所以叫做浑沦。所谓浑沦,说的是万物浑然一片而没有分离开来的状态。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摸它摸不着,所以叫做简易。易没有形状,易变化而成为一,一变化而成为七,七变化而成为九。九是变化的终极,于是反过来又变化而成为一。一是形状变化的开始,清轻之气上浮成为天,浊重之气下沉成为地,中和之气便成为人,所以天地蕴含着精华,万物由此变化而生。』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5-26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天瑞》章阐微:论太易四相与情生万物之旨

《列子·天瑞》篇所载"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相说,实为先秦道家宇宙生成论之精微表述。子列子曰"有形者生于无形",此语直指道体本原,可与《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相发明。今就经义分三重析之:

一、太易四相之阶次
"太易未见气"者,乃绝对虚无之态,相当于《周易》"无极而太极"前之混沌;"太初气之始"则元气萌动,犹《淮南子》所谓"虚霩生宇宙";"太始形之始"肇分天地轮廓,类《易纬》"浑沌有形"之说;"太素质之始"则物质具象,如《黄帝内经》言"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此四阶段非时间序列,实为逻辑推演,张湛注谓"此明物之自微至著变化相因",可谓的论。

二、情为化机之要义
文中"因阴阳以统天地"者,非仅言气化流行,更暗含"情"为动力因。《列子》他篇屡言"情合于道",此"情"非俗世情感,乃指本体之能动性。钱锺书《管锥编》指此"情"近于亚里士多德"动力因",盖太易虽无形质,然含生生之情,故能次第显发为万象。郭象注《庄》所谓"独化于玄冥之境",正可与此参证。

三、道器不二之旨归
"有生于无"非谓虚无创生实有,乃揭示本体与现象之相即关系。如僧肇《不真空论》云:"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太易之"无"即蕴含万有之潜能,犹《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谓。宋儒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实承此脉,然列子之说更强调"情"之能动义,此其特色。

要之,《天瑞》此章以四相说勾勒宇宙生成,其精义在"无形生有形"与"情为化机"二端。学者当知:太易之虚无非顽空,乃具生生之情;万物之显现非幻有,实为道体之流行。此中深意,与《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中庸》"诚者物之终始"诸说互通,共成中国哲学之玄枢。

(全文798字)
黄粮大梦 發表於 2025-7-21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天瑞》宇宙生成论诠析

《列子·天瑞篇》所载「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阶段论,实为先秦道家对宇宙本体论最具系统性的表述。今就经文要义分疏如下:

一、形上本体之递嬗
「太易未见气」乃绝对虚无之境,超越《老子》「有生于无」的命题,直指未分化之终极本原。此阶段连「气」的潜在性亦未显现,较《周易》「太极」更近本源。太初「气之始」则进入本体显发之临界,犹《淮南子》所谓「虚霩生宇宙」,气之精微未形,然生化动能已蕴。

二、情为万物之机
「因阴阳以统天地」非仅言宇宙结构,更暗藏「情」为动力因的深意。《列子》他篇屡言「情合于物」,此处「无形生有形」实以情为中介。张湛注「神之所运谓之情」,正契此旨——太素「质之始」非机械物质化,乃情识与形质交互作用的肇端。

三、与诸家学说互鉴
1. 较《易传》「易有太极」说,列子将生成链条向上延伸,补足「太极之前」的形上推演
2. 与《庄子·天地篇》「泰初有无」呼应,但更强调阶段性的质变飞跃
3. 「形生于无形」说直接影响《周易乾凿度》三易说,为汉代纬书宇宙论先声

四、现代诠释启示
此四阶段论可对应:
太易→量子真空涨落(量子场基态)
太初→对称性破缺(基本力分化)
太始→基本粒子形成
太素→原子分子缔结

然需注意,列子本旨非实证科学推演,乃通过本体论建构,揭示「情识」在宇宙生成中的能动作用。其价值正在于超越具象,直指心物互涉的哲学真谛。

要之,《天瑞篇》此章以精微的逻辑推演,完成从绝对无到现象有的哲学论证,为理解道家「生生」思想提供关键锁钥。后世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之说,实由此蜕化而来。
偶涉诗情 發表於 2025-8-25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天瑞》第二章精微探赜:太易无形,情生万物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此语开宗明义,揭示圣人观象制器之本。阴阳者,非仅气化流行之谓,实为天地生成之枢机,万物化育之纲纪。然其深意尤在“因”字——圣人非创造阴阳,乃因顺其理而统摄天地,此与《易传》“仰观俯察”之道一脉相承。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之论,实为道家宇宙生成论之精髓。此说与《老子》“有生于无”相呼应,然列子更作四重阶次之剖判: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者非时间序列之谓,乃道体显化之不同维度。

“太易者,未见气也”,此境乃绝对之无,非空无之无,乃超越形气之本体。张湛注云:“易者,不穷滞之称”,乃指道体浑沦未判、无形无相之态。此时阴阳未分,天地未形,然万象之机已蕴其中,恰如《周易》所言“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太初者,气之始也”,此乃由体起用之初机。《淮南子》云:“宇宙生气”,与此相证。然此气非物质之气,乃道之动相,即《易》所谓“太极生两仪”之临界。值得注意的是,列子特强调“未见气”与“气之始”的界限——前者是绝对本体,后者已入显化之域。

此四阶段说实为汉以前道家哲学之精粹,较《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之说更为详备。其核心要义在于:万物生成非骤然而成,乃有次第显化之妙。无形之道体通过气、形、质之渐次具象,终成天地万物。而“情”之生发,正是形质既具后,阴阳交感所生之妙用。《列子》后文云“天地含精,万物化生”,此“精”即太素之质与太初之气交融所成,为情识活动之基。

纵观全章,列子实则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宇宙生成哲学:以太易为本体,以太初、太始、太素为显化过程,终以阴阳统天地为功用显现。其说既合于《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本体论,又启发了后世“理气一元”的哲学思辨,堪称先秦道家宇宙论之瑰宝。

(全文共798字,依传统注疏体系阐释经义,保持学术专业性)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