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32|回复: 2

[其他] 《六韬·文韬6六守》诗解六守慎择大务三宝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7-16 21: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韬·文韬6六守诗解六守慎择务三宝
题文诗:
王问太公:君主民者,所以失国,失民者何?
太公:不慎所与.择人,六守三宝.
六守:曰仁曰义,曰忠曰信,曰勇曰谋,
是谓六守.文王:慎择者何?太公:
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
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
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
富之不犯,仁也者;贵之不骄,义也者;
付之不转,忠也至;使之不隐,信也者;
危之不恐,勇也者;事之不穷,谋也者.
人君无以,三宝借人,之于,君失其威.
三宝大农,大工大商.农一其乡,则谷足;
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
三宝也者,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
无乱其族,富君,都无大于,之都也.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与①也。人君有六守、三宝②。”
  文王曰:“六守者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
  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问三宝?”
  太公曰:“大③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④,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⑤。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注释:
  ①与:给予,托付,引申为任用人才。
  ②六守:守,遵守,奉行。此处指挑选任用臣僚的标准。六守,即用人的六项标准。三宝:宝,宝贵。此处指国家经济命脉。三宝,即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三件大事。
  ③大:重视、发展的意思。
  ④乡:行政区划单位。泛指城市以外的地方。
  ⑤都:大城邑。国,国都,首都。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统治国家管理民众的君主,其所以失去国家和民众的原因是什么?”
  太公答道:“那是用人不慎造成的。君主应该做到六守、三宝。”
  文王问:“什么是六守?”
  太公回答说:“一是仁爱,二是正义,三是忠诚,四是信用,五是勇敢,六是智谋。这就是所谓的六守。”
文王问:“如何审慎地选拔符合六守标准的人才呢?”
太公说:“使他富裕,以考验他是否逾越礼法;使他尊贵,以考验他是否骄横不驯;委以重任,以考验他是否坚定不移地去完成;命令他处理问题,以考验他是否隐瞒欺骗;让他身临危难,以考验他是否临危不惧;让他处理突发事变,以考验他是否应付裕如。富裕而不逾礼法的。是仁爱之人;尊贵而不骄横的,是正义之人;身负重任而能坚定不移去完成的,是忠诚之人;处理问题而不隐瞒欺骗的,是信用之人;身处危难而无所畏惧的,是勇敢之人;面对突发事变而应付裕如的,是有智谋的人。
君主不要把三宝交给别人,如果交给别人,君主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威。”
  文王问:“您所指的三宝是什么?”
 太公答道:“大农、大工、大商,这三件事叫做三宝。把农民组织起来聚居在一地进行生产,粮食就会充足;把工匠组织起来聚居在一地进行生产,器具就会充足;把商贾组织起来聚居在一起进行贸易,财货就会充足。让这三大行业各安其业,民众就不会寻思变乱。不应打乱这种区域结构,不要拆散居民的家族组织。使臣民不得富于君主,城邑不得大于国都。具备六守标准的人得到重用,君主的事业就能昌盛发达;三宝发展完善,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韩次 发表于 2025-6-10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韬·文韬·六守》诠解:六守择人之道与三宝治国之要

《六韬·文韬》载文王问太公曰:“君主牧民者,所以失国、失民者何?”太公对曰:“不慎所与。”此言治国之要,首在择人;择人之本,在于“六守三宝”。其义深远,试析如下:

一、六守:择人之六德
太公所谓“六守”,即“仁、义、忠、信、勇、谋”六德,为择贤任能之纲目。
1. 仁:爱人恤物,施政以德。《论语》云“仁者爱人”,为君者需怀恻隐之心,方能聚民。
2. 义:行止合度,不取非分。《孟子》言“义,人之正路”,臣子持义,则国无倾覆之患。
3. 忠:尽己奉公,不贰其心。管子曰“忠者,臣下之高行”,无忠则政令壅塞。
4. 信:言行相顾,民乃依归。《中庸》谓“不信民弗从”,商鞅“徙木立信”即其验也。
5. 勇:临难不惧,断事果决。《礼记》云“勇者不惧”,然勇需配义,否则易流于暴。
6. 谋:筹策深远,虑事周全。如张良“运筹帷幄”,谋之不足,则国事必殆。

此六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太公更提出“富之观其无犯,贵之观其无骄”之法,以验其德——予人财位而能守节者,方堪大任。

二、三宝:治国之三大
《六韬》继言“三宝”:“大农、大工、大商”,谓经济为立国之基。
1. 大农:食为政首。《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农事不修,则民心不稳。
2. 大工:器用足则百业兴。周公制礼作乐,亦需工匠成其器,此“工以足用”之理。
3. 大商:通货财以利民生。范蠡“三致千金”而济世,足见商道通有无之效。

三宝并重,则国无匮乏之虞。然太公警示:“三宝完,则国安”,若偏废其一,必致民生凋敝,如《盐铁论》所争者,即三宝失衡之弊。

三、六守三宝之当代启示
1. 择人当德才兼备:今之用人,或重才轻德,然无仁信之才,如蔡京、秦桧,终祸国殃民。
2. 治国需经济为基:三宝之说,犹今之“三农”“实业”“商贸”并重,不可偏执一端。

《六韬》之智,非独为兵书,实乃治国圭臬。太公曰:“不慎所与,则权柄倾。”慎六守以择贤,修三宝以固本,此万世不易之道也。

(全文毕,计798字)

按:本文依《六韬》原文,参以《论语》《孟子》《管子》等典,阐发“六守三宝”之要,力求义理明晰,文辞简古。
西门土豆 发表于 2025-7-12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韬·文韬·六守》诠解:六守三宝与为政之要

《六韬·文韬·六守》一章,以太公答文王之问为体,阐明治国择人之道,其核心在于“六守”与“三宝”。此二者乃君主守国不失、牧民有方的根本,亦为后世为政者之圭臬。

一、六守:择人之六德
太公谓“六守”者,乃“仁、义、忠、信、勇、谋”六德。此六者,非独为臣子之操守,实为君主择贤授职之准绳。
1. 仁:爱人恤物,施政以宽厚为本,使民得其所安。
2. 义:行事合宜,不徇私利,以公心断事。
3. 忠:尽己之心,事上以诚,守职不贰。
4. 信:言行一致,令出必行,取信于民。
5. 勇:临事不惧,当断则断,不避艰险。
6. 谋:深虑远图,能审时度势,以智取胜。

六德兼备,方可托以重任;若缺其一,恐致祸乱。如《管子》所言:“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择人慎始,方能治国安邦。

二、三宝:治国之大务
文王问“慎择”之要,太公答以“三宝”之验,即“富之观其无犯,贵之观其无骄,任之观其无专”。此三者,实为察人之法,亦为治国之纲。
1. 富之观其无犯:授人以财,观其是否恃富而逾礼。若富而不骄、守分安常,则可谓廉。
2. 贵之观其无骄:授人以位,观其是否恃权而凌下。若贵而不傲、谦恭自持,则可谓慎。
3. 任之观其无专:授人以事,观其是否专权自用。若任而不专、推功纳谏,则可谓忠。

此三法,乃以利禄权位试人心,与《庄子·列御寇》“九征”之说异曲同工。盖人之本性,往往于得失之际显露无遗,君主当以此察贤辨佞。

三、六守三宝之用:慎始方能善终
《六守》之旨,在于“慎所与”。君主失国,多因用人不察,如桀纣信谗、桓灵宠宦,皆败于所托非人。故太公强调:
六守为体:以德性为标准,确保人才之质。
三宝为用:以实践为验证,确保人才之实。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后世诸葛亮《出师表》言“亲贤臣,远小人”,亦承此意。

结语
《六韬》之论,虽为兵家之言,然其治国之道,实通于儒家“选贤与能”之旨。六守三宝,非独适用于周室,亦为今世领导之鉴。为政者若能以德择人、以事验才,则国基可固,民心可安。慎哉!慎哉!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