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47|回復: 2

[其他] 【六韬·龙韬2论将】诗解五材十过置将必慎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7-15 21:1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六韬·2论将诗解五材十过置将必慎
题文诗:
王问其,论将,太公:道之,
五材十过.五材勇,智仁信忠.勇不可犯,
智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无二心.
所谓十过,君必心明:勇而轻死,急而心速,
贪而好利,仁而不忍,智而心怯,信喜信人,
廉不爱人,智而心缓,自用,懦喜任人.
勇而轻死,激怒;急而心速,可久拖之;
贪好利者,可遗贿赂;不忍人者,可劳疲之;
智心怯者,可窘胁迫;喜信人者,可诳骗之;
不爱人者,可侮辱之;智心缓者,之;
刚毅自用,可事算计;喜任人者,愚弄.
故兵,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
将者国辅,先王所重.放置将,不可不察.
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
不有亡国,则其必有,破军杀将.王者必慎.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①。』
  武王曰:『敢问其目②?』
  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③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④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⑤ 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⑥者,可事也;懦而喜任⑦人者,可欺也。
  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放置将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
  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材:指优秀的品质。过,缺点,不良的品质。
  ②目:细节,细目。
  ③不忍:不忍心伤害别人。此处指对军中各种违纪行为流于姑息。
  ④不爱人:指将帅为保持自身廉洁,对部属过于苛求,不能给予士兵物质上的优厚待遇。
  ⑤窘:困迫,束手无策。
  ⑥自用:刚愎自用。
  ⑦任:依赖。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评论将帅的原则是什么?』
  太公回答说:『将帅应具备五种美德,避免十种缺点。』
  武王说:『请问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太公说:『所谓将帅的五种美德就是:勇敢、明智、仁慈、诚信和忠贞。勇敢就不会被侵犯,明智就不会被扰乱,仁慈就会爱护士卒,诚信就不会欺骗别人,忠贞就不会怀有二心。
 所谓十种缺点就是:勇敢而轻于赴死,急躁而急于求成,贪婪而好利,仁慈而流于姑息,聪明而胆小怕事,诚信而轻信别人,廉洁而刻薄部下,多谋而优柔寡断,坚强而刚愎自用,懦弱而依赖别人。勇敢而轻死的,可以激怒他;急躁而急于求成的,可以持久而拖垮他;贪婪而好利的,可以贿赂他;仁慈而流于姑息的,可以骚扰疲惫他;聪明而胆小怕事的,可以胁迫他;诚信而轻信别人的,可以欺骗他;廉洁而刻薄的,可以侮辱他;多谋而寡断的,可以突袭他;坚强而刚愎自用的,可以算计他,懦弱而依赖别人的,可以愚弄他。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国家的存亡,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将帅手里。将帅,是国家的辅佐,为历代君王所重视,因此任命将帅不可不认真审察。所以说,战争的双方不可能都取得胜利,也不可能都遭到失败。只要军队越出国境,不出十天,不是一方亡国,就必然是另一方破军杀将。』
  武王说:『说得好啊!』
袁好白 發表於 2025-5-23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韬·龙韬·论将》阐微:五材十过与择将之道

《六韬·龙韬》论将一节,以太公答武王之问,剖陈为将之“五材十过”,其言简而义深,直指将帅修养之核心。此篇非独论兵,实为治国安邦之要术,今试析其精义,以明慎选将才之道。

一、五材:将帅之德性根基
太公首举“勇、智、仁、信、忠”五材,此乃将帅立身之本。
1. 勇不可犯:非匹夫之勇,乃“临大难而不惧”之刚毅。如《孙子兵法》言“将者,智、信、仁、勇、严”,勇为制胜之胆魄,然须以智驭之。
2. 智不可乱:将帅之智,在“知彼知己”“因敌制变”。若诸葛亮“宁静致远”,以谋略定三分,方为真智。
3. 仁则爱人:仁非姑息,乃“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孙子·地形》)。将帅恤士卒、安民心,方能上下同欲。
4. 信则不欺:赏罚必信,如商鞅“徙木立信”,军令如山,始能号令严明。
5. 忠无二心:忠者,尽己之谓也。将帅须持节守义,如岳飞“精忠报国”,方不负君国之托。

五材兼备,犹若五行相生,缺一则将道有亏。昔韩信智勇超群而失于忠信,终致夷族,足见五材不可偏废。

二、十过:将帅之弊病警示
太公更列“十过”,皆因德性失衡所致,尤见辩证之思:
1. 勇而轻死:如项羽垓下之败,恃勇无谋,终陷绝境。勇需济之以智,否则徒逞血气之勇。
2. 急而心速:将帅躁进则易中敌诱。司马懿忍辱守关中,待诸葛亮粮尽而退,正以缓制急之例。
3. 贪而好利:如东汉邓骘贪功冒进,致羌乱不息。利欲熏心,必失大局。
4. 仁而不忍:宋襄公“不重伤,不擒二毛”,迂仁致败。仁须合义,非滥施妇人之仁。
5. 智而心怯:赵括纸上谈兵,临阵畏缩,智反为累。智须辅以胆略,方能决断。

其余“信而喜信人”“廉而不爱人”等,皆揭示德性过犹不及之理。十过之戒,实为“中庸”之道在兵家之体现。

三、慎择将才:治国用人之大道
篇末强调“置将必慎”,此乃太公深意所在。将者,国之辅也,择之不当,则“兵者凶器”反噬其主。故《三略》云:“将能清能静,能平能整”,必以德行为先,术略次之。

昔汉高祖用韩信而制之以萧何,唐太宗任李靖而察之以房杜,皆明“五材十过”之理。今人读此篇,当悟:为将者须内外兼修,为君者更需知人善任。兵道即人道,治军即治心,此《六韬》历久弥新之价值也。

结语
《论将》一篇,以五材立将德之纲,以十过示偏执之害,其思想贯通儒道,暗合《周易》“持中守正”之旨。读之者当如武王问策,太公答对,慎思明辨,而后可窥兵家之堂奥。
邱眉 發表於 2025-7-27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韬·龙韬·论将》阐微:五材十过与慎将之道

《六韬·龙韬·论将》一篇,乃太公答武王问将帅之道的精要论述。其以“五材十过”为纲,剖陈将帅德性之根本与偏失,更申明“置将必慎”之理,实为千古兵家选将任能之圭臬。今试析其义,以明圣贤之微旨。

一、五材:将帅之德性根基
太公首言“五材”,即“勇、智、仁、信、忠”,此五者乃将帅立身统军之本。
1. 勇不可犯:将帅之勇,非匹夫之悍,乃“临大难而不慑,遇大敌而不挠”之刚毅。如《吴子》云“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勇必以理制,方免轻躁之弊。
2. 智不可乱:兵者诡道,将帅之智须“谋深虑远,应变无穷”。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智居其首,足见运筹之重。
3. 仁则爱人:仁非姑息,乃“恤士卒如手足,抚百姓如赤子”之德。《司马法》言“仁见亲”,惟仁者能得众心,使三军效死。
4. 信则不欺:赏罚必信,号令如一。《三略》谓“将无还令,赏罚必信”,此乃治军之要。
5. 忠无二心:忠者,“尽己之谓”,不徇私、不背主,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方为社稷之干城。

五材兼备,则“进可匡国,退能全军”,此将道之极则。

二、十过:将帅之德性偏失
太公复列“十过”,乃五材失衡所生之弊,足为鉴戒:
1. 勇而轻死:如项羽刚愎自用,终陷垓下之围。勇若无谋,反为败因。
2. 急而心速:将帅躁进,则如苻坚淝水之败,未察虚实而遽战。
3. 贪而好利:贪功恋财,必如袁绍“矜愎自高”,失人失势。
4. 仁而不忍:宋襄公“不重伤不擒二毛”,徒留迂阔之讥。
5. 智而心怯:赵括纸上谈兵,临阵胆怯,终致长平之祸。
6. 信喜信人:如陈馀轻信李左车,不纳深谋,终为韩信所擒。

十过之戒,皆因德性偏执而生。太公曰:“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将帅若有一过,足致三军倾覆,故不可不察。

三、置将必慎:任人之道与治术之要
篇末太公强调“置将必慎”,此乃治国安邦之枢机。
1. 察其五材:须如《管子》所言“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以德性为选将之本。
2. 防其十过:当效曹操“唯才是举”而兼核名实,勿使偏才滥竽。
3. 量能授职:《孙子》云“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任将须专,然亦需制衡,免生专擅。

昔汉高祖用韩信而设萧何制之,唐太宗任李靖而辅以房杜,皆深谙“慎置”之道。

结语
《论将》一篇,以五材立将帅之体,以十过明用人之戒,终归“慎置”之旨。其理不仅限于兵家,更可通于今世组织管理之道。太公之言,诚为“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之箴训。学者当深思而力行之,则选贤任能之道,庶几可得其要矣。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