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9|回覆: 2

[道家人物] 【 文 子 】詩解微明4人之道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10 17: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文 子 】詩解微明4人之道
題文詩:
心欲小者,慮患未生,戒禍慎微,不縱其欲;
志欲大者,兼包萬國,一齊殊俗,是非輻輳,
中爲之轂.智欲圓者,終始無端,方流四遠,
淵泉不竭;行欲方者,直立不撓,素白不污,
窮不易操,達不肆志.能欲多者,文武備具,
動靜中儀,舉錯廢置,曲得其宜;事欲少者,
乘要偶眾,執約治廣,處靜持躁.心小禁微,
志大懷廣,智圓知深,行有不爲,能無不治,
事少約持.聖人於善,無小不行,其於過也,
無微不改,至善至慈,至慈至簡,至簡至易,
至易至朴,至善自善,無微不善,至慈自正,
無所不正,至正至政,不政而正,簡政易從,
易而必成,氣正風清,和光同塵,清者自清,
盪濁揚清,自清真情,非始非終,善始善終,
見其所始,知其所終.君子情真,情真義深,
至義至宜,義載乎宜,味而不舍,味道不居,
福如鴻毛,君子獨見;遺義之宜,謂之小人,
舍而不味,無道自伐,禍若太山,小人莫睹.
正文:
      老子曰:凡 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所謂心欲小者,慮患未生,戒禍慎微,不敢縱其欲也。志欲大者,兼包萬國,一齊殊俗,是非輻輳,中爲之轂也。智圓者,終始無端,方流四遠,淵泉而不竭也。行方者,直立而不撓,素白而不污,窮不易操,達不肆志也。能多者,文武備具,動靜中儀,舉錯廢置,曲得其宜也。事少者,乘要以偶眾,執約以治廣,處靜以持躁也。故心小者,禁於微也;志大者,無不懷也;智圓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爲也;能多者,無不治也;事少者,約所持也。故聖人之於善也,無小而不行,其於過也,無微而不改。行不用巫覡,而鬼神不敢先,可謂至貴矣,然而戰戰慄栗,日慎一日,是以無爲而一之成也。愚人之智,固已少矣,而所爲之事又多,故動必窮。故以政教化,易而必成,以邪教化,其勢難而必敗,舍其易而必成,從事於難而必敗,愚惑之所致。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所謂心小者,慮患未生,戒禍慎微,不敢縱其欲也。志欲大者,兼包萬國,一齊殊俗,是非輻輳,中爲之轂也。智圓者,終始無端,方(音旁)流四遠,淵泉而不竭也。行方者,立直而不撓,素白而不污,窮不易操,達不肆志也。能多者,文武備具,動靜中儀,舉錯廢置,曲得其宜也。事少者,秉要以偶眾,執約以治廣,處靜以持躁也。故心小者禁於微也,志大者無不懷也,智圓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爲也,能多者無不治也,事少者約所持也。凡此數者,非大至聖高真,莫能兼也矣。故聖人之於善也,無小而不行,其於過也,無微而不改,行不用巫覡,而鬼神不敢先,可謂至貴矣。然而戰戰慄栗,日慎一日,是以無爲而一之成也。外不負物,內不慚心。何須巫覡?寧懼鬼神?由懷兢栗然可保終也。愚人之智,固已少矣,而所爲之事又多,故動必窮,故以政教化,其勢易而必成;以邪教化,其勢難而必敗。舍其易而必成,從事於難而必敗,愚惑之所致。不量得失,坐致危亡。事繁難致,雖勞將敗。物簡易從,易從必成,而不爲者,愚之至也。
      老子曰:福之起也綿綿,禍之生也紛紛,禍福之數微而不可見,聖人見其始終,故不可不察。明主之賞罰,非以爲己,以爲國也,適於己而無功於國者,不施賞焉,逆於己而便於國者,不加罰焉。故義載乎宜謂之君子,遺義之宜謂之小人。通智得而不勞,其次勞而不病,其下病而不勞。古之人味而不舍也,今之人舍而不味也。紂爲象櫡而箕子唏,魯以偶人葬而孔子嘆,見其所始即知其所終。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福之起也綿綿,禍之生也紛紛,禍福之數,微而不可見。聖人見其始終,故不可不察。福如鴻毛,聖人獨見;禍若太山,愚者莫睹也。明主之賞罰,非以爲己,以爲國也。適於己而無功於國者,不施賞焉,逆於己而便於國者,不加罰焉。明主賞罰在於公正。益於國,便於人,則行。利於己,不利於人,則止也。故義載乎宜謂之君子,遺義之宜,謂之小人。君子小人,豈有定分?舉措合宜,即爲君子,動用乖分,即爲小人。通智得而不勞,上士玄解。其次勞而不病,中人勉力不倦。其下病而亦勞。下士心服昏滯,精神迷到,故勞俞甚,病癒焉也。古之人,味而不舍也,今之人,舍而不味也。不舍,不居也。味道,味也。古人味道而不居,今人無道而自伐也。紂爲象箸,箸以象牙爲之。而箕子唏,晞其華侈也。魯以偶人葬,偶人,刻木似人,爲盟器之類也。而孔子嘆。嘆其非禮。見其所始,即知其所終。小人見象著,偶人,以爲其生也榮,其死也盛。君子觀之,其道也衰,其得也亡。
覃希松 發表於 2025-7-25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微明】"人之道"章義疏

【文子】此章以"四欲"爲綱,闡發道家處世之要義,實爲黃老思想之精微體現。其文雖簡,然義理深湛,今試爲疏解。

一、心欲小:防微杜漸之道
"心欲小"者,非謂器量狹小,乃【周易】"履霜堅冰至"之慎微精神。【文子】強調"慮患未生",與【老子】"爲之於未有"相呼應。此道家"貴柔"思想之延伸,主張在慾念萌發之初即加約束,所謂"慎獨"功夫,正是儒家與黃老學說在此處的契合點。

二、志欲大:兼容並包之境
"兼包萬國,一齊殊俗"體現了黃老學派"執一統眾"的政治智慧。【淮南子·齊俗訓】言"四海之內,一心同歸",正可與此互證。值得注意的是,此處"是非輻輳,中爲之轂"的意象,暗合【莊子·齊物論】"道樞"之說,顯示戰國後期道家各派的交融。

三、智圓行方:處世之經緯
"智欲圓"強調思維的周流不息,近於【繫辭】"神無方而易無體";"行欲方"則承襲【論語】"磨而不磷"的儒家操守。這種"內道外儒"的修養論,恰是【文子】作爲黃老著作的典型特徵。所謂"窮不易操,達不肆志",實爲【孟子】"窮則獨善,達則兼善"的道家表述。

四、能欲多:應物之權變
"文武備具"之說,可見於【黃帝四經·十大經】"文武並行"的治國理念。而"動靜中儀"更凸顯黃老學派對禮法的重視,與【荀子】"禮者,人道之極"異曲同工。這種對多元能力的強調,反映了戰國末期"百家匯流"的思想趨勢。

要而論之,此章通過四組對立統一的範疇,構建了完整的處世哲學體系:
1. 微觀與宏觀的辯證(心小志大)
2. 變通與堅守的平衡(智圓行方)
3. 能力與節度的統一(能多而有儀)

其思想脈絡既承【老子】"知雄守雌"之旨,又開【淮南子】"統天下之理"之先,在漢初思想史上具有重要過渡意義。讀者若能於此四者"執其環中",則近於黃老所謂"聖人之道"矣。
陳宦丞 發表於 2025-7-26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微明】"人之道"章義疏

【文子】此章以"心小、志大、智圓、行方、能多"五事論人之道,實承黃老之學要義而發。考【淮南子·主術訓】有"心欲小而志欲大"之語,太史公【史記·貨殖列傳】亦引"智圓行方"之說,足見其說淵源有自。今試爲析義:

一、心小之旨在於防微杜漸。【老子】""
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正與此"
慮患未生,戒禍慎微"
相契。心小非謂器量狹隘,乃如【易·繫辭】"
君子安而不忘危"
之慎微精神。黃老之學特重"
持盈定傾"
,此心小之說實爲保身全德之要。

二、志大之說暗合"
齊物"
之旨。"
兼包萬國,一齊殊俗"
非徒言疆域之廣,實指【莊子·天下篇】"
道術將爲天下裂"
而欲統合之胸襟。其"
是非輻輳,中爲之轂"
者,猶【老子】"
三十輻共一轂"
之喻,言以虛中之道統攝萬殊。

三、智圓行方乃黃老處世樞機。【韓非子·解老】云:"
智周乎遠則所遺在近"
,此"
終始無端,方流四遠"
之智圓;【論語】"
臨大節而不可奪"
,即"
直立不撓,窮不易操"
之行方。二者相濟,實本【易·繫辭】"
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
之妙諦。

四、能多之說見黃老重實用之思。【文子·上義】言"
聖人兼善萬物"
,此"
文武備具"
之謂。然其"
動靜中儀"
云云,仍歸本於道家"
因循爲用"
之理,非儒家"
格物致知"
之途。

要之,此章五事雖分言而立,實一貫之道:心小則能持志之大,智圓乃可行方之節,能多方顯虛中之用。其說既涵【老子】"
大直若屈"
之辯證,又具【易傳】"
窮變通久"
之智慧,誠爲黃老學派"君人南面之術"的精要。讀者當於"
輻輳中轂"
處體認道家"
執一御萬"
之深意,不可徒作處世格言觀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