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27|回復: 2

[道家人物] 【 文 子 】诗解微明4人之道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10 17: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文 子 】诗解微明4人之道
题文诗:
心欲小者,虑患未生,戒祸慎微,不纵其欲;
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是非辐辏,
中为之毂.智欲圆者,终始无端,方流四远,
渊泉不竭;行欲方者,直立不挠,素白不污,
穷不易操,达不肆志.能欲多者,文武备具,
动静中仪,举错废置,曲得其宜;事欲少者,
乘要偶众,执约治广,处静持躁.心小禁微,
志大怀广,智圆知深,行有不为,能无不治,
事少约持.圣人于善,无小不行,其于过也,
无微不改,至善至慈,至慈至简,至简至易,
至易至朴,至善自善,无微不善,至慈自正,
无所不正,至正至政,不政而正,简政易从,
易而必成,气正风清,和光同尘,清者自清,
荡浊扬清,自清真情,非始非终,善始善终,
见其所始,知其所终.君子情真,情真义深,
至义至宜,义载乎宜,味而不舍,味道不居,
福如鸿毛,君子独见;遗义之宜,谓之小人,
舍而不味,无道自伐,祸若太山,小人莫睹.
正文:
      老子曰:凡 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所谓心欲小者,虑患未生,戒祸慎微,不敢纵其欲也。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是非辐辏,中为之毂也。智圆者,终始无端,方流四远,渊泉而不竭也。行方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达不肆志也。能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举错废置,曲得其宜也。事少者,乘要以偶众,执约以治广,处静以持躁也。故心小者,禁于微也;志大者,无不怀也;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少者,约所持也。故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行,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行不用巫觋,而鬼神不敢先,可谓至贵矣,然而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是以无为而一之成也。愚人之智,固已少矣,而所为之事又多,故动必穷。故以政教化,易而必成,以邪教化,其势难而必败,舍其易而必成,从事于难而必败,愚惑之所致。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所谓心小者,虑患未生,戒祸慎微,不敢纵其欲也。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是非辐辏,中为之毂也。智圆者,终始无端,方(音旁)流四远,渊泉而不竭也。行方者,立直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达不肆志也。能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举错废置,曲得其宜也。事少者,秉要以偶众,执约以治广,处静以持躁也。故心小者禁於微也,志大者无不怀也,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少者约所持也。凡此数者,非大至圣高真,莫能兼也矣。故圣人之於善也,无小而不行,其於过也,无微而不改,行不用巫觋,而鬼神不敢先,可谓至贵矣。然而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是以无为而一之成也。外不负物,内不惭心。何须巫觋?宁惧鬼神?由怀兢栗然可保终也。愚人之智,固已少矣,而所为之事又多,故动必穷,故以政教化,其势易而必成;以邪教化,其势难而必败。舍其易而必成,从事於难而必败,愚惑之所致。不量得失,坐致危亡。事繁难致,虽劳将败。物简易从,易从必成,而不为者,愚之至也。
      老子曰:福之起也绵绵,祸之生也纷纷,祸福之数微而不可见,圣人见其始终,故不可不察。明主之赏罚,非以为己,以为国也,适于己而无功于国者,不施赏焉,逆于己而便于国者,不加罚焉。故义载乎宜谓之君子,遗义之宜谓之小人。通智得而不劳,其次劳而不病,其下病而不劳。古之人味而不舍也,今之人舍而不味也。纣为象櫡而箕子唏,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见其所始即知其所终。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福之起也绵绵,祸之生也纷纷,祸福之数,微而不可见。圣人见其始终,故不可不察。福如鸿毛,圣人独见;祸若太山,愚者莫睹也。明主之赏罚,非以为己,以为国也。适於己而无功於国者,不施赏焉,逆於己而便於国者,不加罚焉。明主赏罚在於公正。益於国,便於人,则行。利於己,不利於人,则止也。故义载乎宜谓之君子,遗义之宜,谓之小人。君子小人,岂有定分?举措合宜,即为君子,动用乖分,即为小人。通智得而不劳,上士玄解。其次劳而不病,中人勉力不倦。其下病而亦劳。下士心服昏滞,精神迷到,故劳俞甚,病愈焉也。古之人,味而不舍也,今之人,舍而不味也。不舍,不居也。味道,味也。古人味道而不居,今人无道而自伐也。纣为象箸,箸以象牙为之。而箕子唏,晞其华侈也。鲁以偶人葬,偶人,刻木似人,为盟器之类也。而孔子叹。叹其非礼。见其所始,即知其所终。小人见象着,偶人,以为其生也荣,其死也盛。君子观之,其道也衰,其得也亡。
覃希松 發表於 2025-7-25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微明》"人之道"章义疏

《文子》此章以"四欲"为纲,阐发道家处世之要义,实为黄老思想之精微体现。其文虽简,然义理深湛,今试为疏解。

一、心欲小:防微杜渐之道
"心欲小"者,非谓器量狭小,乃《周易》"履霜坚冰至"之慎微精神。《文子》强调"虑患未生",与《老子》"为之于未有"相呼应。此道家"贵柔"思想之延伸,主张在欲念萌发之初即加约束,所谓"慎独"功夫,正是儒家与黄老学说在此处的契合点。

二、志欲大:兼容并包之境
"兼包万国,一齐殊俗"体现了黄老学派"执一统众"的政治智慧。《淮南子·齐俗训》言"四海之内,一心同归",正可与此互证。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是非辐辏,中为之毂"的意象,暗合《庄子·齐物论》"道枢"之说,显示战国后期道家各派的交融。

三、智圆行方:处世之经纬
"智欲圆"强调思维的周流不息,近于《系辞》"神无方而易无体";"行欲方"则承袭《论语》"磨而不磷"的儒家操守。这种"内道外儒"的修养论,恰是《文子》作为黄老著作的典型特征。所谓"穷不易操,达不肆志",实为《孟子》"穷则独善,达则兼善"的道家表述。

四、能欲多:应物之权变
"文武备具"之说,可见于《黄帝四经·十大经》"文武并行"的治国理念。而"动静中仪"更凸显黄老学派对礼法的重视,与《荀子》"礼者,人道之极"异曲同工。这种对多元能力的强调,反映了战国末期"百家汇流"的思想趋势。

要而论之,此章通过四组对立统一的范畴,构建了完整的处世哲学体系:
1. 微观与宏观的辩证(心小志大)
2. 变通与坚守的平衡(智圆行方)
3. 能力与节度的统一(能多而有仪)

其思想脉络既承《老子》"知雄守雌"之旨,又开《淮南子》"统天下之理"之先,在汉初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过渡意义。读者若能于此四者"执其环中",则近于黄老所谓"圣人之道"矣。
陈宦丞 發表於 2025-7-26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微明》"人之道"章义疏

《文子》此章以"心小、志大、智圆、行方、能多"五事论人之道,实承黄老之学要义而发。考《淮南子·主术训》有"心欲小而志欲大"之语,太史公《史记·货殖列传》亦引"智圆行方"之说,足见其说渊源有自。今试为析义:

一、心小之旨在于防微杜渐。《老子》""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正与此"
虑患未生,戒祸慎微"
相契。心小非谓器量狭隘,乃如《易·系辞》"
君子安而不忘危"
之慎微精神。黄老之学特重"
持盈定倾"
,此心小之说实为保身全德之要。

二、志大之说暗合"
齐物"
之旨。"
兼包万国,一齐殊俗"
非徒言疆域之广,实指《庄子·天下篇》"
道术将为天下裂"
而欲统合之胸襟。其"
是非辐辏,中为之毂"
者,犹《老子》"
三十辐共一毂"
之喻,言以虚中之道统摄万殊。

三、智圆行方乃黄老处世枢机。《韩非子·解老》云:"
智周乎远则所遗在近"
,此"
终始无端,方流四远"
之智圆;《论语》"
临大节而不可夺"
,即"
直立不挠,穷不易操"
之行方。二者相济,实本《易·系辞》"
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
之妙谛。

四、能多之说见黄老重实用之思。《文子·上义》言"
圣人兼善万物"
,此"
文武备具"
之谓。然其"
动静中仪"
云云,仍归本于道家"
因循为用"
之理,非儒家"
格物致知"
之途。

要之,此章五事虽分言而立,实一贯之道:心小则能持志之大,智圆乃可行方之节,能多方显虚中之用。其说既涵《老子》"
大直若屈"
之辩证,又具《易传》"
穷变通久"
之智慧,诚为黄老学派"君人南面之术"的精要。读者当于"
辐辏中毂"
处体认道家"
执一御万"
之深意,不可徒作处世格言观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