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27|回覆: 2

[道家人物] 【文子】詩解下德10帝王霸君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7 18:3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子】詩解下德10帝王霸君
題文詩:
帝體太一,王法陰陽,霸則四時,君用六律.
體太一者,明天地情,通道德倫,明照日月,
情通萬物,動靜至適,調於陰陽,嗔怒隨順,
和於四時,覆露皆道,溥洽無私,蜎飛蠕動,
德流方外,聞名後世.法陰陽者,承天地和,
德參天地,日月同光,至精至誠,鬼神齊靈,
戴圓履方,抱表寢繩,內能理身,外得人心,
發施號令,天下從風.則四時者,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取與有節,出入有量,喜怒剛柔,
不離其理,柔而不脆,剛而不折,寬而不肆,
肅而不悖,優遊委順,以養群類,其德至容,
含愚不肖,無所私愛.用六律者,生殺勸止,
賞罰導善,與奪知恩,伐亂禁暴,興賢廢詐,
匡邪以正,懷險以平,矯枉以直,明於施捨,
開塞濟困,乘時因勢,因地制宜,服役人心.
帝體陰陽,道治即寢;王法四時,德治即削;
霸用六律,仁治即辱;君失準繩,義治即廢.
小而行大,窮塞不親;大而行小,狹隘不容.
全文:
    老子曰: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陰陽,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體太一者,明於天地之情,通於道德之倫,聰明照於日月,精神通於萬物,動靜調於陰陽,嗔怒和於四時,覆露皆道,溥洽而無私,蜎飛蠕動,莫不依德而生,德流方外,名聲傳乎後世。法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德與天地參,光明與日月並照,精神與鬼神齊靈,戴圓履方,抱表寢繩,內能理身,外得人心,發施號令,天下從風,則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與有節,出入有量,喜怒剛柔,不離其理,柔而不脆,剛而不折,寬而不肆,肅而不悖,優遊委順,以養群類,其德含愚而容不肖,無所私愛也。用六律者,生之與殺也,賞之與罰也,與之以奪也,非此無道也,伐亂禁暴,興賢廢不肖,匡邪以爲正,懷險以爲平,矯枉以爲直,明於施令,開塞之道,乘時因勢,以服役人心者也。帝者體陰陽即寢,王者法四時即削,霸者用六律即辱,君者失準繩即廢,故小而行大即窮塞而不親,大而行小即狹隘而不容。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帝者體太一,太一者,以虛無爲祖,清靜爲宗,故帝王宜體之。王者法陰陽,運行有度。霸者則四時,不失其宜。君者用六律。與物有節。體太一者,明於天地之情,通於道德之倫;聰明照於日月,精神通於萬物;動靜調於陰陽,喜#3怒和於四時;覆露皆道,溥洽而無私;蜎飛蠕動,莫不依德而生;德流方外,名聲傳乎後世。玄古帝王以道治天下也。法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德與天地參光,明與日月並照,精神與鬼神齊靈;戴圓履方,抱表寢繩,內能理身,外得人心,發施號令,天下從風。五帝以德治天下也。則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與有節,出入有量,喜怒剛柔,不離其理,柔而不脆,剛而不折,寬而不肆,肅而不悖,優遊委順以養群類其德舍愚而容不肖,無所私愛也。三王以仁治天下也。用六律者,生之與殺也,賞之與罰也,與之以奪也,非此無道也,伐亂禁暴,興賢良廢不肖,匡邪以爲正,攘險以爲平,矯枉以爲直,明於施捨#4開塞之道,乘時因勢,以服役人心者也。五霸以義治天下也。帝者,不體陰陽即侵;王者,不法四時即削;霸者,不用六律即辱;君者,失準繩即廢。故小而行大,即窮塞而不親;大而行小,即狹隘而不容。帝王之世,道德有優劣;五霸之時,仁義有厚薄。大小不得相逾。
注釋:
*戴圓履方,抱表寢(懷)繩,這句話含義極深,字字珠璣。原句應先出於春秋兩位,一是文子,既老子(前601- 前470, 131)的學生,和孔子(前571-前471,100)大致同齡,【文子 下德】: 『法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德與天地參光,明與日月並照,精神與鬼神齊靈,戴圓履方,抱表寢繩,內能理身,外得人心,發施號令,天下從風。』 一位是左丘明(前556-前452, 104)【左傳·僖公十五年】: 『晉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到了西漢(前202-前8年)劉邦的孫子劉安(前179-前122, 57)把它寫成【淮南子 本經訓】『戴圓履方,抱表繩,內能治身,外能得人。』 大意是頭頂青天,腳踏大地,做表率,守準繩,對己修身,仁者服人。這三句都有老子的影子,視素保朴(見郭簡老子,最早版本),或見素抱樸(見帛書老子19章,第二早版本)。戴,可以向前追問到中西文字符號的演變。圓,可以追到易經,爲天爲干。履,可追到六十四卦第十卦天澤履卦,既上天下澤或上乾下兌,兌是可以飲用的水,陰柔之水,先天八卦的澤和風在軸向對稱於天/干。方,此方非一般理解的方,此大地非一般的地,地爲坤,坤爲身,老子曰,修其身,其德乃真(見郭簡老子)。抱表,即有表率,又有表函、表奏,上呈天子的函件奏章之意,引出寢繩/懷繩,既準則、法度,它在說曲直並用,理法並用。繩直就是巽,巽爲風,前後文看是『天下從風』。這些話講了天地人,既天上的日月星,地上的水火風,人的精氣神。要想理解古典箴言精髓,須反覆消化易經、老子、先秦時間表、三皇五帝,乃至人類起源。


參考譯文:
文子認爲:帝者可以法太一即道,王者可以法天地陰陽之道,霸者可以法四時和規矩,其次的君王可以法六律和法律制度。能夠體太一者,清楚的了解道之規律,明於天地運動變化的規律,通達於道之化與德之成,聰明條達如同日月普照萬事萬物,精神誠明感動於天地萬物,動靜隨陰陽之消長,喜怒順四時之交替,無論覆露皆以道理,德潤萬物而無黨無私,蜎飛蠕動水游山走者,沒有不依據自己的本性而生生死死,於是道德流播於四海,名聲傳揚於後世。能夠法陰陽者,承接天地的運動變化趨勢,功德與天地相仿,光明與日月並照,精神與鬼神齊靈,能夠模仿天圓地方之功,牢牢的把握做事情的基本原則,內可以修心養性以厚德,外可以廣得人心以教化,一旦發施號令,必能使天下人風行響應。能夠則四時者,按時而行事,依序以成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不違其度,取與各自有節制,出入必然有標準,即使喜怒剛柔發情用性,能夠做到適度而不離其人情與物理,所以柔而不脆,則下不敢欺,剛而不折,則過而能返,寬而不肆,則不快私意,肅而不悖,則殺而不怨,因此雖然優遊委順,而可以賢能在朝,財用富足,以養群類,以能生生而殺殺,所以霸者之德剛柔並濟,因此能夠容忍智愚和賢不肖之人,這是因爲自身無所私愛的緣故。能夠用六律者,無非生殺之權以勸止,賞罰之恩以導善,與奪之勢以加恩,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辦法了,如果能夠做到伐亂禁暴,任用賢良,遠離不肖,就可以匡邪歸正,攘險爲平,矯枉返直,再加上能夠施捨有度,開塞濟困,就可以乘時因勢,抓住天下人的人心了。如果帝者不體太一而體陰陽就會消弱自己的道行,王者不法陰陽而法四時就會剝削自己的福德,霸者不用四時而用六律就會動靜有辱,君者失準繩就失去了治理國家的標準,所以小治而行大法就會阻塞而上下不親,大治而行小法就會侷促而無法長久。
明月圓缺 發表於 2025-4-24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帝王霸君"章義疏

【文子】此章以"帝體太一,王法陰陽,霸則四時,君用六律"爲綱,構建了四等政治境界的形上體系。考【淮南子·本經訓】有相似論述而稍異,足見黃老之學在西漢的流變。今就經義分疏如次:

一、帝道與太一之體
"體太一"者,乃最高統治境界。【鶡冠子·泰鴻】言"泰一者,執大同之制",可相發明。所謂"明天地情,通道德倫",實指統治者與道體冥合的狀態。【文子·道原】云"夫道者,陶冶萬物",帝王體太一即是與造化同功。"嗔怒隨順"四句尤具深意,蓋言聖王喜怒皆契天時,如【春秋繁露】"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養"的政教觀。末句"德流方外"暗合【莊子·應帝王】"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的至治境界。

二、王道與陰陽之序
"法陰陽"者,承【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政治演繹。【黃帝四經·稱】言"凡論必以陰陽明大義",可資參證。其要在於"承天地和",即【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的治術實踐。值得注意的是,【文子】將"德流方外"屬之帝道,而王道止於"德及百姓",此等級差頗類【禮記·禮運】大同、小康之分。

三、霸道與四時之則
"霸則四時"之說,可溯至【管子·四時】"刑德者,四時之合也"。霸者雖不能如聖王法天地之情,猶能效四時之序,故【荀子·王霸】稱"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文中"動靜至適"之說,實爲黃老"因循"思想之體現,與【慎子·因循】"天道因則大"互爲表里。

四、君道與六律之制
"君用六律"乃治術之末,【淮南子·本經訓】高誘註:"六律,生殺賞罰也。"此即【韓非子·揚權】"聖人之道,去智與巧,智巧不去,難以爲常"的具體化。較之帝道的"溥洽無私",君道僅止於制度運作層面。

要而論之,此章建構的政治譜系,實爲黃老思想"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典型體現。其以"太一-陰陽-四時-六律"爲序,恰對應【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生成邏輯。值得注意的是,【文子】雖分四等,然觀其文氣,實含"由霸返王,由王至帝"的進階意味,此與【孟子·盡心】"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的修養論,在思維結構上殊途同歸。

(全文798字)
陳心華 發表於 2025-4-26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帝王霸君章義疏

【文子】此章以"帝體太一,王法陰陽,霸則四時,君用六律"爲綱,構建了先秦道家獨特的政治哲學體系。此四者非僅統治術之別,實爲道體下貫之不同境界。

"體太一"者,乃【老子】"得一"思想之發展。【淮南子·本經訓】言"太一者,牢籠天地",帝王與道同體,故能"明照日月"而"情通萬物"。其"動靜至適"暗合【莊子·應帝王】"順物自然"之旨,所謂"嗔怒隨順"非任情縱慾,乃如【黃帝四經】"刑德相養"之理,以天道之怒爲雷霆,以天德之和爲雨露。

"法陰陽"者,承【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而來。王者法此,猶【春秋繁露】言"王者配天",其"承天地和"即【文子·上仁】"與天地同流"之謂。然較之"體太一",此境已落第二義,蓋陰陽雖爲道用,終非道體。

"霸則四時"者,取法自然節律。【管子·四時】詳陳"刑德合於時則生福",霸者雖能"和於四時",然如董仲舒【士不遇賦】所嘆"周道衰而王澤竭",徒具天道之序而失其本。至若"君用六律",已墮入形下之術,【禮記·樂記】"六律不亂而五音成"的禮樂規範,終難企及"德流方外"之境。

值得注意的是"覆露皆道,溥洽無私"二句。【莊子·天地】云"道覆載萬物",此"覆露"意象實本【周易·繫辭】"範圍天地之化"。而"蜎飛蠕動"一語,尤見黃老之學特色,【淮南子·原道訓】言"蛟行蟯動,莫不仰德",皆強調聖王德化之無遠弗屆。

此章遞降的統治模式,實爲道體層層下貫之顯現。太一爲道之本真,陰陽乃道之兩儀,四時爲道之顯用,六律則道之末節。文子以此四階,既建構政治倫理等級,又暗喻修道次第,與【老子】"失道而後德"之論遙相呼應。其說雖主黃老,然"聞名後世"之思,已見戰國後期儒道交融之端倪。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