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25|回復: 2

[道家人物] 【文子】诗解下德10帝王霸君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7 18:3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子】诗解下德10帝王霸君
题文诗:
帝体太一,王法阴阳,霸则四时,君用六律.
体太一者,明天地情,通道德伦,明照日月,
情通万物,动静至适,调于阴阳,嗔怒随顺,
和于四时,覆露皆道,溥洽无私,蜎飞蠕动,
德流方外,闻名后世.法阴阳者,承天地和,
德参天地,日月同光,至精至诚,鬼神齐灵,
戴圆履方,抱表寝绳,内能理身,外得人心,
发施号令,天下从风.则四时者,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取与有节,出入有量,喜怒刚柔,
不离其理,柔而不脆,刚而不折,宽而不肆,
肃而不悖,优游委顺,以养群类,其德至容,
含愚不肖,无所私爱.用六律者,生杀劝止,
赏罚导善,与夺知恩,伐乱禁暴,兴贤废诈,
匡邪以正,怀险以平,矫枉以直,明于施舍,
开塞济困,乘时因势,因地制宜,服役人心.
帝体阴阳,道治即寝;王法四时,德治即削;
霸用六律,仁治即辱;君失准绳,义治即废.
小而行大,穷塞不亲;大而行小,狭隘不容.
全文:
    老子曰: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体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伦,聪明照于日月,精神通于万物,动静调于阴阳,嗔怒和于四时,覆露皆道,溥洽而无私,蜎飞蠕动,莫不依德而生,德流方外,名声传乎后世。法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德与天地参,光明与日月并照,精神与鬼神齐灵,戴圆履方,抱表寝绳,内能理身,外得人心,发施号令,天下从风,则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与有节,出入有量,喜怒刚柔,不离其理,柔而不脆,刚而不折,宽而不肆,肃而不悖,优游委顺,以养群类,其德含愚而容不肖,无所私爱也。用六律者,生之与杀也,赏之与罚也,与之以夺也,非此无道也,伐乱禁暴,兴贤废不肖,匡邪以为正,怀险以为平,矫枉以为直,明于施令,开塞之道,乘时因势,以服役人心者也。帝者体阴阳即寝,王者法四时即削,霸者用六律即辱,君者失准绳即废,故小而行大即穷塞而不亲,大而行小即狭隘而不容。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帝者体太一,太一者,以虚无为祖,清静为宗,故帝王宜体之。王者法阴阳,运行有度。霸者则四时,不失其宜。君者用六律。与物有节。体太一者,明於天地之情,通於道德之伦;聪明照於日月,精神通於万物;动静调於阴阳,喜#3怒和於四时;覆露皆道,溥洽而无私;蜎飞蠕动,莫不依德而生;德流方外,名声传乎后世。玄古帝王以道治天下也。法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德与天地参光,明与日月并照,精神与鬼神齐灵;戴圆履方,抱表寝绳,内能理身,外得人心,发施号令,天下从风。五帝以德治天下也。则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与有节,出入有量,喜怒刚柔,不离其理,柔而不脆,刚而不折,宽而不肆,肃而不悖,优游委顺以养群类其德舍愚而容不肖,无所私爱也。三王以仁治天下也。用六律者,生之与杀也,赏之与罚也,与之以夺也,非此无道也,伐乱禁暴,兴贤良废不肖,匡邪以为正,攘险以为平,矫枉以为直,明於施舍#4开塞之道,乘时因势,以服役人心者也。五霸以义治天下也。帝者,不体阴阳即侵;王者,不法四时即削;霸者,不用六律即辱;君者,失准绳即废。故小而行大,即穷塞而不亲;大而行小,即狭隘而不容。帝王之世,道德有优劣;五霸之时,仁义有厚薄。大小不得相逾。
注释:
*戴圆履方,抱表寝(怀)绳,这句话含义极深,字字珠玑。原句应先出于春秋两位,一是文子,既老子(前601- 前470, 131)的学生,和孔子(前571-前471,100)大致同龄,【文子 下德】: 『法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德与天地参光,明与日月并照,精神与鬼神齐灵,戴圆履方,抱表寝绳,内能理身,外得人心,发施号令,天下从风。』 一位是左丘明(前556-前452, 104)【左传·僖公十五年】: 『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到了西汉(前202-前8年)刘邦的孙子刘安(前179-前122, 57)把它写成【淮南子 本经训】『戴圆履方,抱表怀绳,内能治身,外能得人。』 大意是头顶青天,脚踏大地,做表率,守准绳,对己修身,仁者服人。这三句都有老子的影子,视素保朴(见郭简老子,最早版本),或见素抱朴(见帛书老子19章,第二早版本)。戴,可以向前追问到中西文字符号的演变。圆,可以追到易经,为天为乾。履,可追到六十四卦第十卦天泽履卦,既上天下泽或上乾下兑,兑是可以饮用的水,阴柔之水,先天八卦的泽和风在轴向对称于天/乾。方,此方非一般理解的方,此大地非一般的地,地为坤,坤为身,老子曰,修其身,其德乃真(见郭简老子)。抱表,即有表率,又有表函、表奏,上呈天子的函件奏章之意,引出寝绳/怀绳,既准则、法度,它在说曲直并用,理法并用。绳直就是巽,巽为风,前后文看是『天下从风』。这些话讲了天地人,既天上的日月星,地上的水火风,人的精气神。要想理解古典箴言精髓,须反复消化易经、老子、先秦时间表、三皇五帝,乃至人类起源。


参考译文:
文子认为:帝者可以法太一即道,王者可以法天地阴阳之道,霸者可以法四时和规矩,其次的君王可以法六律和法律制度。能够体太一者,清楚的了解道之规律,明于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通达于道之化与德之成,聪明条达如同日月普照万事万物,精神诚明感动于天地万物,动静随阴阳之消长,喜怒顺四时之交替,无论覆露皆以道理,德润万物而无党无私,蜎飞蠕动水游山走者,没有不依据自己的本性而生生死死,于是道德流播于四海,名声传扬于后世。能够法阴阳者,承接天地的运动变化趋势,功德与天地相仿,光明与日月并照,精神与鬼神齐灵,能够模仿天圆地方之功,牢牢的把握做事情的基本原则,内可以修心养性以厚德,外可以广得人心以教化,一旦发施号令,必能使天下人风行响应。能够则四时者,按时而行事,依序以成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违其度,取与各自有节制,出入必然有标准,即使喜怒刚柔发情用性,能够做到适度而不离其人情与物理,所以柔而不脆,则下不敢欺,刚而不折,则过而能返,宽而不肆,则不快私意,肃而不悖,则杀而不怨,因此虽然优游委顺,而可以贤能在朝,财用富足,以养群类,以能生生而杀杀,所以霸者之德刚柔并济,因此能够容忍智愚和贤不肖之人,这是因为自身无所私爱的缘故。能够用六律者,无非生杀之权以劝止,赏罚之恩以导善,与夺之势以加恩,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了,如果能够做到伐乱禁暴,任用贤良,远离不肖,就可以匡邪归正,攘险为平,矫枉返直,再加上能够施舍有度,开塞济困,就可以乘时因势,抓住天下人的人心了。如果帝者不体太一而体阴阳就会消弱自己的道行,王者不法阴阳而法四时就会剥削自己的福德,霸者不用四时而用六律就会动静有辱,君者失准绳就失去了治理国家的标准,所以小治而行大法就会阻塞而上下不亲,大治而行小法就会局促而无法长久。
明月圆缺 發表於 2025-4-24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帝王霸君"章义疏

《文子》此章以"帝体太一,王法阴阳,霸则四时,君用六律"为纲,构建了四等政治境界的形上体系。考《淮南子·本经训》有相似论述而稍异,足见黄老之学在西汉的流变。今就经义分疏如次:

一、帝道与太一之体
"体太一"者,乃最高统治境界。《鶡冠子·泰鸿》言"泰一者,执大同之制",可相发明。所谓"明天地情,通道德伦",实指统治者与道体冥合的状态。《文子·道原》云"夫道者,陶冶万物",帝王体太一即是与造化同功。"嗔怒随顺"四句尤具深意,盖言圣王喜怒皆契天时,如《春秋繁露》"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的政教观。末句"德流方外"暗合《庄子·应帝王》"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的至治境界。

二、王道与阴阳之序
"法阴阳"者,承《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政治演绎。《黄帝四经·称》言"凡论必以阴阳明大义",可资参证。其要在于"承天地和",即《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的治术实践。值得注意的是,《文子》将"德流方外"属之帝道,而王道止于"德及百姓",此等级差颇类《礼记·礼运》大同、小康之分。

三、霸道与四时之则
"霸则四时"之说,可溯至《管子·四时》"刑德者,四时之合也"。霸者虽不能如圣王法天地之情,犹能效四时之序,故《荀子·王霸》称"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文中"动静至适"之说,实为黄老"因循"思想之体现,与《慎子·因循》"天道因则大"互为表里。

四、君道与六律之制
"君用六律"乃治术之末,《淮南子·本经训》高诱注:"六律,生杀赏罚也。"此即《韩非子·扬权》"圣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的具体化。较之帝道的"溥洽无私",君道仅止于制度运作层面。

要而论之,此章建构的政治谱系,实为黄老思想"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典型体现。其以"太一-阴阳-四时-六律"为序,恰对应《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生成逻辑。值得注意的是,《文子》虽分四等,然观其文气,实含"由霸返王,由王至帝"的进阶意味,此与《孟子·尽心》"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修养论,在思维结构上殊途同归。

(全文798字)
陳心華 發表於 2025-4-26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帝王霸君章义疏

《文子》此章以"帝体太一,王法阴阳,霸则四时,君用六律"为纲,构建了先秦道家独特的政治哲学体系。此四者非仅统治术之别,实为道体下贯之不同境界。

"体太一"者,乃《老子》"得一"思想之发展。《淮南子·本经训》言"太一者,牢笼天地",帝王与道同体,故能"明照日月"而"情通万物"。其"动静至适"暗合《庄子·应帝王》"顺物自然"之旨,所谓"嗔怒随顺"非任情纵欲,乃如《黄帝四经》"刑德相养"之理,以天道之怒为雷霆,以天德之和为雨露。

"法阴阳"者,承《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而来。王者法此,犹《春秋繁露》言"王者配天",其"承天地和"即《文子·上仁》"与天地同流"之谓。然较之"体太一",此境已落第二义,盖阴阳虽为道用,终非道体。

"霸则四时"者,取法自然节律。《管子·四时》详陈"刑德合于时则生福",霸者虽能"和于四时",然如董仲舒《士不遇赋》所叹"周道衰而王泽竭",徒具天道之序而失其本。至若"君用六律",已堕入形下之术,《礼记·乐记》"六律不乱而五音成"的礼乐规范,终难企及"德流方外"之境。

值得注意的是"覆露皆道,溥洽无私"二句。《庄子·天地》云"道覆载万物",此"覆露"意象实本《周易·系辞》"范围天地之化"。而"蜎飞蠕动"一语,尤见黄老之学特色,《淮南子·原道训》言"蛟行蛲动,莫不仰德",皆强调圣王德化之无远弗届。

此章递降的统治模式,实为道体层层下贯之显现。太一为道之本真,阴阳乃道之两仪,四时为道之显用,六律则道之末节。文子以此四阶,既建构政治伦理等级,又暗喻修道次第,与《老子》"失道而后德"之论遥相呼应。其说虽主黄老,然"闻名后世"之思,已见战国后期儒道交融之端倪。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