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0|回復: 3

[道家人物] 【 文 子 】9下德诗解1太上养神养化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7 18:2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文 子 】9下德诗解1太上养神养化
题文诗:
时有浇漓,人心日下,真情日假,至德日下.
真情古君,太上养神,神清意平,百节皆宁,
养生以本;末以养形,充其腹肠,供其嗜欲.
上世治本,化之以情,至情至正,气正风清,
民让处卑,利争受少,力争就劳,化上迁善,
不知所然;下世事末,利赏劝善,法正于上,
不敢为非,民服于下.圣人所贵,知乱所生,
顺其善意,防其邪心,与民同道,真情利民,
民则可善,风俗可美.随罪作刑,开其锐端,
纵放淫佚,施法刑随,残贼天下,奸不能禁.
法繁则乱,刑多则滥,乱则难奉,滥及无辜.
假法法文,法繁民惑,令出多门,不知所从.
真法法情,真情至简,至简至始,治于未萌,
真法知止,至止自止,能知所止,不治而治。
原文
下德
老子曰: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供嗜欲,养生之末也。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民交让争处卑,财利争受少,事力争就劳,日化上而迁善,不知其所以然,治之本也,利赏而劝善,畏刑而不敢为非,法令正于上,百姓服于下,治之末也,上世养本,而下世事末。
译文
老子说:治身,最好的方法是养护精神,其次是养护形体,神清意平,人体的肢节才能都得到安宁,这是养生的根本。使身体肥胖,吃的既饱又好,满足嗜欲,则是养生的末端。治国之道,最好的方法是以道德进行教化,使人民归返于自然,其次是修正刑罚奖赏之法。人民相互谦让而争处卑下,财货利益相互谦让力争少得,事情力役争着去劳作,逐渐为人君所感化而变好,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这是治国的根本。以奖赏利益的方法勉励向善,人民畏惧刑罚而不敢为非作歹,法令修正于人君,百姓服从于下,这是治国的末端。上世推举治国的根本,而下世则专事治国的末端。
原文
老子曰:欲治之主不世出,可与治之臣不万一,以不世出求不万一,此至治所以千岁不一也。盖霸王之功不世立也,顺其善意,防其邪心,与民同出一道,则民可善,风俗可美。所贵圣人者,非贵其随罪而作刑也,贵其知乱之所生也。若开其锐端,而纵之放僻淫佚,而弃之以法,随之以刑,虽残贼天下,不能禁其奸矣。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4-17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养神正本论

《文子》此章抉发治道精微,以"养神""养化"为纲,揭示三代以降世风递嬗之枢机。其言"上世养本,下世事末",实为贯通身国治理之要诀。今试析其义理三层:

一、养神为本的修身次第
"太上养神"之说,源自《黄帝内经》"精神内守"之旨。神者,生之制也,形之君也。文中"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八字,道尽养生真谛。此与《庄子·刻意》"纯素之道,唯神是守"相发明。而"肥肌肤,充腹肠"之斥,正针对战国方士"养形者寿"之谬。管子云:"形不正者德不来",然文子更进一层,谓徒养其形乃"摇其本而静其末"。

二、养化与正法的治道分野
治国以"养化"为极则,此即《论语》"道之以德"之化境。其"民交让争处卑"三句,活现《礼记·礼运》"刑错不用"之象。尤可贵者指陈"日化上而迁善,不知其所以然",暗合《孟子》"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的圣治境界。至若"利赏劝善"之末,虽收效于一时,终不免"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之弊。

三、防微杜渐的立法智慧
"贵其知乱之所生"一语,直指法家之失。商韩务在"随罪作刑",而文子独倡"顺其善意"。观"开其锐端"之喻,可见淫佚之萌皆因教化不修。故《淮南子》引申此义云:"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所谓"与民同出一道",即《尚书》"民罔常怀,怀于有仁"之现代诠释。

要而论之,此章以"养神-养化"为经,以"本末之辨"为纬,织就黄老治道之锦。其言"法繁则乱",适可为今世法治之鉴;其谓"化上迁善",尤足为道德重建之资。读者当于"不知其所以然"处,体认无为而治之妙。
无恙 發表於 2025-7-10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养神化俗本义疏证

《文子·下德》首章以"太上养神"立论,实承黄老道论之精髓而发微。今就经义分疏三端,以明其要:

一、养神为本,形神相济
"太上养神"之说,根于《黄帝内经》"精神内守"之旨。《淮南子·泰族训》言:"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正与此章相发明。所谓"神清意平,百节皆宁",非谓弃形骸而不顾,乃以神驭形,使形神俱妙。庄子谓"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达生》),即此境界。后世养生家言"性命双修",其本皆在神气之和。

二、浇漓世风与上古之治的对照
经文以"时有浇漓"与"上世治本"对举,暗合《道德经》"失道而后德"之衰变观。上古之治"化之以情",此"情"非私欲之情,乃《礼记·礼运》"人情以为田"之至情。故民能"让处卑""争受少",犹《老子》"不争之德"的实践。班固《汉书·货殖传》称"民各甘其食,美其服",正是此境。

三、养神与治道的体用关系
"养神"不仅为修身要义,更是治国枢机。《管子·心术》云:"心安是国安,心治是国治",可作本章注脚。所谓"化上迁善",实君主以神气感召万民,如《周易·咸卦》"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之象。董仲舒《春秋繁露》言"君正莫不正",正与此"气正风清"的政治生态论相通。

要之,本章以养神为纲,贯通身心治理,其思想脉络可溯至《黄帝四经·道原》"一度循轨,不变其宜"的宇宙论。今人若解"养神"为消极避世,则失其深旨矣。盖黄老之学,终以"神化"为用世之极则,此《文子》所以为"下德"立基也。

(全文798字)
汤勺 發表於 2025-8-27 21:34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篇有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此乃治身治国之要义也。今试析其旨,以明大道。

夫“太上”者,非徒指上古之君,实喻至高之道。养神之要,在清静虚明,使神气内守,百节安宁。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寓。神清则意平,意平则气血和畅,五脏调适,此养生之本也。若徒养其形,充腹肠、供嗜欲,是务末而遗本,如溉枝叶而枯其根,岂能久乎?

观时世浇漓,人心日下,非因形骸不足,实因神气荡佚。真情日伪,至德渐衰,皆由神不守舍,逐物而不返。故古之治世者,必先养神以固本:“化之以情”,非矫情伪饰,乃由真心发露,自然感通。气正风清之世,非法令所能强致,实由神化潜移,使民不自觉迁善向道。

所谓“民让处卑,利争受少,力争就劳”,非压抑人性,乃神气充盈则欲自淡,真心发露则争自息。如泉之濁,静之则清;如民之悖,神化则顺。此即《易》所谓“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之深意。

养神之道,岂独治身?扩而充之,可为治世之纲。神清则政简,意平则刑措,此《道德经》“我无为而民自化”之真谛。今人多务形迹之末,而忽神化之本,故虽法令滋章,而民心愈离。若能体太上养神之旨,使神气流行于上下,则真情自复,至德可归矣。

故曰:养形者下,养神者上;治标者劳,治本者逸。识此道者,可通养生治国之枢机,岂独《文子》一篇之奥义哉?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