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27|回覆: 3

[道家人物] 【 文 子 】9下德詩解2為善易自勝強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7 18:2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文 子 】9下德詩解2為善易自勝強
題文詩:
至道至簡,至情至真,童心天真,至真至善.
靜而無為,適情辭余,無所誘惑,循性保真,
無變於己,童真至易.為不善難,篡弒矯詐,
躁而多欲,非人天性.聖人真情,非欲非避,
事或欲之,適足失之,事或避之,適足就之,
志有所欲,忘其所為.動靜權變,適受與度,
好憎適情,喜怒和節.其有不棄,非有不制,
恆滿不溢,常虛易贍.至情適度,適度知足,
知足自製,心平志易,精神內守,物不能惑.
勝人有力,自勝者強,能自強者,必用人力,
能用人力,必得人心,能得人心,必自得者.
為治之本,務在安人,安人之本,在於足用,
足用之本,在不奪時,不奪之本,在於省事,
省事之本,在於節用,節用之本,在於去驕,
去驕之本,至虛至無,虛無情真,真情所至,
非有非無,非生非命,知生知命,知生之情,
不務生有;知命之情,不憂命無.通天下情,
運天下心,真心至明,至明真情,常治久安.
原文
      老子曰:天下莫易於為善,莫難於為不善。所謂為善者,靜而無為,適情辭余,無所誘惑,循性保真,無變於己,故曰為善易也。所謂為不善難者,篡弒矯詐,躁而多欲,非人之性也,故曰為不善難也。今之以為大患者,由無常厭度量生也,故利害之地,禍福之際,不可不察。聖人無欲也,無避也,事或欲之,適足以失之,事或避之,適足以就之,志有所欲,即忘其所為,是以聖人審動靜之變,而適受與之度,理好憎之情,和喜怒之節。夫動靜得即患不侵也,受與適即罪不累也,理好憎即憂不近也,和喜怒即怨不犯也。體道之人不苟得,不讓禍,其有不棄,非其有不制,恆滿而不溢,常虛而易贍。故自當以道術度量,即食充虛,衣圉寒,足以溫飽七尺之形,無道術度量,而以自要尊貴,即萬乘之勢不足以為快,天下之富不足以為樂,故聖人心平志易,精神內守,物不能惑。
譯文
老子說:天下最容易的事莫過於行善,天下最難的事莫過於不行善。所謂的行善最容易,只要虛靜無為,適情而動,辭卻多餘的事物,拒絕誘惑,遵循性命之理保全天真,不改變自己的本性就可以了,所以說行善容易。所謂的不行善最困難,在於其用武力殺死君主奪取權位,矯情奸詐,躁動不靜而多欲望,這類行動都不是人的本性,所以說行不善太難了。現在的大禍患,都是由貪得無厭、貪心無限所產生的,所以利與害相交之地,禍與福相生之際,不可以不明察啊。聖人是沒有欲望的,所以無需躲避什麼,有些事情想要得到,恰好卻失去了它,有些事情想要躲避,恰好卻又得到了它,災禍和幸福也是如此,心志有所欲望,就會忘記其所作所為了。因此聖人審察動與靜的變化,適合取捨之度,理正好憎之情,調和喜怒之節。動靜適宜即禍患不侵入,取捨適度即罪行不加身,理正好憎即憂患不近前, 調和喜怒即怨恨不相犯。體道之人,不隨便獲得,不避讓災禍,其有不棄,並非其有不制,常滿而不溢,常虛而易贍,因此自當以道術度量,即吃飯充飢,穿衣禦寒,足以溫飽。七尺之軀,沒有道術度量,而以自求尊貴,即使是君主之勢力,也不足以使其愉快,即使是天下的財富,也不足以使其歡樂。所以聖人心平志平,精神內守,萬物不能迷惑。
原文
       老子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故為治之本,務在安人,安人之本,在於足用,足用之本,在於不奪時,不奪時之本,在於省事,省事之本,在於節用,節用之本,在於去驕,去驕之本,在於虛無,故知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知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奈何。目悅五色,口惟滋味,耳淫五聲,七竅交爭,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所謂得天下者,非謂其履勢位,稱尊號,言其運天下心,得天下力也,有南面之名,無一人之譽,此失天下也。故桀紂不為王,湯武不為放,故天下得道,在守四夷,天下失道,守在諸侯,諸侯得道,守在四境,諸侯失道,守在左右。故曰無恃其不吾奪也,恃吾不可奪也,行可奪之道,而非篡弒之行,無益於持天下矣。
譯文
老子說:『戰勝別人是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堅強。』能夠堅強的人,必定是利用別人的力量,能利用別人的力量的人,必定是得到了人心,能獲得人心的人,必定是自有所得之人,沒有得到了自已而失去了別人的人,也沒有失去了自已而能得到別人的人。所以為治的根本,致力於安定人民;安民之根本,在於滿足財用;足用之根本,在於不奪農時;不奪時之根本,在於簡省事物;省事之根本,在於節約財用;節用之根本,在於去除驕奢淫慾;去除驕奢淫慾之根本,在於虛靜無為。所以知道本性的人,不追求性的有為;知道本命的人,不憂患命的無為。眼以五色為喜悅,口以滋味為肥美,耳以五聲為淫樂,七竅相爭,以傷害於一性,日復一日招引邪欲窮盡其性和,自身尚且不能治,又以什麼來治理天下呢?所謂得天下者,並不是說其履勢位,稱尊號,而是說其能運用天下的人心,得到了天下的力量。有君王之名,沒有一人稱譽他,這就喪失了天下啊。所以夏桀和商紂王之所以被滅亡,並非是因為商湯和周武王放逐他們所致,而是因為他們失去了民心,喪失了天下,商湯和周武王用天下的力量才取而代之的。所以天下得道,四夷亦為之堅守,天子失道,諸侯為之堅守;諸侯得道,四境亦為之堅守,諸侯失道,左右近臣為之堅守。所以沒有憑藉其就不能奪取我的勢位和尊號,憑藉着我自己得民心而不可奪取啊。推行失去民心之道,卻又非議篡奪權位殺死君主的行為,是無益於其持有天下的。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4-1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篇詮解:為善易而自勝強之道

【文子·下德】云:『天下莫易於為善,莫難於為不善。』此語直指人性本真。為善之易,在於循性保真;為不善之難,因悖逆天性。老子曰『靜而無為,適情辭余』,正是返璞歸真之要義。童心未染,天真自足,故為善如流水行雲,不假雕琢;而篡弒矯詐之舉,多欲躁動,實非人性所安,強為之則如逆舟行湍,心力交瘁。

聖人處世,『動靜權變,適受與度』,非刻意求避,亦非縱慾逐物。蓋『志有所欲,忘其所為』,心合天理,行止自然。文中強調『勝人有力,自勝者強』,能克己者方為真強。此『自勝』非壓抑本性,而是滌除驕奢,虛己應物。【老子】言『知足者富』,【文子】衍其義曰『節用之本,在於去驕』,二者一脈相承。唯有至虛至無,方能通天下之情,運天下之心,達『常治久安』之境。

末段『知生之情,不務生有;知命之情,不憂命無』,尤見道家生死觀之超然。真情所至,超越有無生滅之執,故能精神內守,外物不惑。全文以『至簡至真』為綱,闡發『自勝-得人-安天下』之次第,誠為治身治國之樞要也。
瘋度翩翩 發表於 2025-4-9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下德】詩解第二:為善易而自勝強

【文子·下德】有言:『天下莫易於為善,莫難於為不善。』此語深契大道至簡之理。為善者,靜而無為,適情辭余,循性保真,不惑於外物,不改其天真,故曰易;為不善者,篡弒矯詐,躁而多欲,悖逆人性,故曰難。今世之患,多因貪得無厭,不知止足,故利害相生,禍福相依,不可不察。

一、為善易:天真自然,循性保真
為善之易,在於其合乎本性。童心未泯,天真未鑿,不假雕飾,自然流露。聖人無欲無避,不刻意求取,亦不刻意迴避。事或欲之,反失其真;事或避之,反適得其就。故【老子】云:『為無為,則無不治。』靜而無為,適情而動,去其多餘,守其本真,此即至善。

二、為不善難:多欲矯詐,悖逆天性
為不善之所以難,在於其違逆自然。篡弒者以力奪位,矯詐者以偽欺世,躁動者以欲亂性,皆非人性之本然。人性本靜,多欲則擾;天真本真,矯飾則偽。故【文子】言:『躁而多欲,非人之性也。』今人之所以患得患失,正因度量無常,貪求無厭,以致陷於利害之網,禍福之門。

三、動靜得宜,適情節慾
聖人審動靜之變,適受與之度,理好憎之情,和喜怒之節。動靜得宜,則外患不侵;受與適度,則罪累不沾;好憎有節,則憂患不近;喜怒中和,則怨恨不犯。體道之人,不苟得,不讓禍,不棄其有,不制非有,常虛而能贍,恆滿而不溢。此即『自勝者強』之理。

四、自勝者強,得人心者得天下
【老子】云:『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自勝者,必能用人力;能用人力者,必能得人心;能得人心者,必能自得。治國之本,在於安人;安人之本,在於足用;足用之本,在於不奪農時;不奪之本,在於省事;省事之本,在於節用;節用之本,在於去驕;去驕之本,在於虛靜無為。虛則無情,無情則真,真則通天下之情,運天下之心。

五、知生知命,不務不憂
至情者,非有非無,非生非命。知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知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通天下之情,則能運天下之心;運天下之心,則能長治久安。故聖人心平志易,精神內守,外物不能惑,此即『至虛至無』之境。

結語
為善易,因其合乎天真;為不善難,因其悖逆本性。自勝者強,在於節慾適情;得人心者,在於虛靜無為。若能體此大道,則天下可運於掌,萬物可歸於真。
xie4566 發表於 2025-4-19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為善易自勝強"章義疏
【文子·下德】此章以"至道至簡,至情至真"為綱,闡發道家修養論之精微。其要旨在於:守童心之天真,循本性之自然,方能臻於至善。今試析其理路如次。

一、童心天真與至善境界
"童心天真,至真至善"二句,直指人性本然狀態。【道德經】"復歸於嬰兒"、【孟子】"赤子之心"皆可互證。道家所謂"真",非認知之真偽,乃指未被智巧染污的本然之性。文子以"靜而無為,適情辭余"為工夫,正是去除外誘、回歸天真的實踐路徑。此與【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一脈相承,強調內在純粹性即善的根源。

二、為善易而為不善難之辨
"童真至易為不善難"看似反常識,實含深意。道家認為,善乃本性自然流露(如嬰兒之笑啼),無需勉強;而不善(篡弒矯詐)則是後天欲望擾動所致。此說與【淮南子·原道訓】"水之性真清而土汩之"同理,揭示"躁而多欲非人天性"的本質——外在誘惑使人背離本真,故曰"難"。王弼注【老子】"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可為此作註腳。

三、自勝者強與辯證智慧
末段"事或欲之適足失之"四句,展現道家獨特的反向思維。此非宿命論,而是對"強執妄求"的批判。【老子】"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辯證智慧,在此轉化為修養論:刻意避惡反易陷溺(如【莊子·刻意】"刻意尚行,離世異俗"之弊),唯有"循性保真"方能自然趨善。所謂"自勝者強",非指壓抑本性,恰是消解人為造作後本真力量的顯現。

結語
本章以"童心—至善—自勝"為線索,構建起"復性—全真—成德"的修養體系。其價值在於:揭示道德實踐的根本不在外在規範,而在回歸生命本然狀態。今日讀之,猶可療救現代人"逐物不返"之病。文子之學,誠黃老道論之英華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